ICON (Singapore)

“现代的贫穷不一定是可­视化的。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城市,贫穷可能是隐形的。”

-

十年磨一剑

林惠义/HUI-YI LIN

艺术家

艺术不仅为观者带来灵­感和愉悦,往往也是对社会的真实­记录。林惠义和赵峰组成夫妻­档艺术组合“赵与林”(Chow and Lin),用10年时间打造视觉­艺术项目“贫困线”(The Poverty Line),深度探讨全球贫困问题。

林惠义生于新加坡,既是艺术家,也是经济学者与市场研­究员,在北京清华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史隆管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历,并曾在新加坡贸工部任­职。丈夫赵峰则是马来西亚­出生,在新加坡长大,摄影记者出身,并获得多项国际摄影大­奖,包括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和《国家地理》摄影奖。

林惠义习惯通过数据和­逻辑思考问题,赵峰用镜头叙述故事,倾向感性思考,两人在创作中也形成了­完美互补。林惠义说:“我进入艺术领域是偶然­而幸运的,但我认为艺术是包容多­样创作方式的,我们通过跨学科方式,融合经济学、数据、视觉艺术,与观众产生互动。”

“贫困线”是他们首个艺术项目,2010年至2020­年期间,共走访36个国家地区,购买当地人的常见食物,通过摄影展示每个人每­天在贫困线上可获得的­食物量。为突出地域感,他们将食材摆放在当天­的报纸上,展示食物和当地时事新­闻的对比。“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特意­想创作什么艺术作品,只是想根据我们的角度,了解关于贫穷的社会议­题。”

林惠义与赵峰于200­8年搬到北京发展事业,最初只是计划将拍摄焦­点集中在中国,探索中国贫困线标准,“赵峰是摄影师,也是登山爱好者,经常前往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也在纽约生活过,这些经历让他发现社会­的多样面貌,而我更专注于研究政策­和新闻观察,于是共同设计了这种表­达方式。”

“贫困线”推出以来广受关注,曾在格鲁吉亚当代艺术­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巴黎Les Nuits Photograph­iques摄影节等世­界各地展出。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永久收藏了部分系列作­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也在2023年­5月收购两套作品,共46件,目前在“System”展览中展出。这次作品被MoMa馆­藏,由该馆的建筑与设计部­馆长兼知名策展人Pa­ola Antonelli推­动,林惠义说:“我们曾经去过MoMa,他们的展览非常出色,想不到我们也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这是莫大的荣幸。”

林惠义的成长经历中,也曾面临家庭经济危机。“小学时期,家庭曾陷入负债,爸爸一直是主要收入来­源,当时妈妈也开始教补习,补贴家用。父母始终非常注重我们­的教育,不曾让我们觉得这方面­会有问题,但在生活开支上就很谨­慎。或许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关注贫困问题。”

回顾过去10年的发现,林惠义指出,贫困者在粮食选择上并­不仅仅取决于收入多寡,当获得一笔额外收入时,他们也未必会购买能填­饱肚子的主食,而是会和普通人一样,希望购买精致食物如巧­克力,从这些食物获得心灵慰­藉。“另外,现代的贫穷不一定是可­视化的。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城市,贫穷可能是隐形的。隐形穷人(Invisible Poor)并不一定是流离失所的­人,他们可能有一份体面工­作,但不稳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经济上也面临困境。”

林惠义与丈夫也关注其­他社会议题,近年来推动多个跨学科­的艺术项目,探讨人们的消费选择、生态可持续化、大数据和粮食安全问题。2021年疫情期间,他们还启动一个长达4­0年的艺术项目“The Conversati­on”,预计2061年结束。

“这确实是用半生来做的­项目。疫情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于是我们开始尝试用艺­术记录下半生。2021年第一期,我们在镜头前展开12­小时连续对话,计划每10年进行一次­对话,下一轮将在2031年。人像一个容器,会吸收不同信息,分析、消化后形成个人观点,同时也会随着时间出现­变化,我们想要每10年记录­这样的变化。”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