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Singapore)

艺术收藏是热忱、眼光、涵养与品味的总和,《风华》走入本地三位藏家的艺­术殿堂,从珍稀藏品一窥他们的­渊博学养和独到眼光。

-

“我能感受到蔡逸溪对每­一件作品的用心,这是一位艺术家该有的­素质。Ā

给艺术品一个家

黄玮玲/WEE WEI LING

好的艺术品值得让更多­人欣赏。泛太平洋华业集团(UOL)旗下的泛太平洋酒店集­团(Pan Pacific Hotels Group)行政董事黄玮玲深明这­一点;她向来支持本地艺术家­及特需群体,将他们的创作,展示于泛太平洋酒店集­团旗下酒店、度假村和服务公寓里。她说:“一件艺术品不仅仅能美­化空间,提升酒店的氛围,还能为客人创造独特的­体验。”既能为艺术家提供展出­作品的平台,还能作为酒店的“门面”,岂不是一举两得?

“作为一个集团,我们常与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紧密合­作。我接触了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并与他们合作,如林子平、蔡素彬、Delia Prvacki等,还有新晋和有特殊需要­的艺术家,例如我们委托了非营利­组织新加坡特殊才艺艺­术协会(ART:DIS)的残障艺术家Kenn­eth Lee和Zoe Tan,为我们的酒店大堂创作­艺术品。”

说到集团最重要的艺术­收藏之一,不能不提本地已故艺术­家蔡逸溪(Chua Ek Kay)的20幅书法作品《李白唐诗选集:与文友畅饮谈天》(A Collection of Tang Poetry by Li Bai: Enjoying Wine & Conversati­on with Scholar Friends)。于1992年创作的这­一组书画作,是新加坡文化奖得主蔡­逸溪为Grand Plaza Parkroyal Hotel(现已结业)量身定作的屏风画,用于点缀装饰酒店的宴­会厅。黄玮玲说,蔡逸溪热谙唐诗宋词,为了让作品能够更完美­地融入环境,他特别从文学巨匠李白­的唐诗当中挑选了以酒­楼为背景,描绘诗人与友人们畅饮­欢聚的场景的诗作,展现酒宴的热闹与欢乐,同时也寄托对人生的思­考。

1947年出生于新加­坡的蔡逸溪是本地主要­的水墨画家之一,师从新加坡海派大画家­范昌乾,但后来对西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对传统水墨技法与西­方表现及抽象主义的高­超拿捏,使其作品在表现当下的­情感与捕捉山水景物之­诗意大美,有独特的精妙纯熟。他默默耕耘,终身获奖无数, 1991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大华­银行年度绘画奖的中国­水墨画家,1999年获新加坡最­高荣誉的艺术奖项——文化奖。

蔡逸溪较广为人知的作­品都以唐人街的街景、荷花和受澳大利亚原住­民洞穴壁画启发的抽象­作品为主题,但黄玮玲分享,蔡逸溪其实也是位出色­的书法家,从6岁便开始练习书法,开展画家生涯后也从未­停笔。他的书法表达自如而富­有表现力,尤其在这组唐诗书法作­品中,无论在构图、动态、转折等方面都达到平衡,而且要一口气完成20­幅书法,非常考验作者的耐力、记忆和技术掌握,实属壮举。“这件巨作捕捉到蔡逸溪­书法的成熟、活力和优雅。他透过自己的书法,生动演绎这些诗歌的氛­围和丰富内涵。”虽然欣赏蔡逸溪的才情­和作品,却始终无缘与他正面接­触,让黄玮玲觉得很可惜,但她数年前与蔡逸溪的­太太碰过面,也听过曾与他交流的酒­店管理层讲述关于他的­故事,算是间接有了了解, “我能感受到他对每一件­作品的用心,这是一位艺术家该有的­素质。”

当初泛太平洋酒店集团­将Grand Plaza Parkroyal Hotel出售后,便一直在为这20幅蔡­逸溪书法作品寻找新归­宿。黄玮玲认为,这才是对艺术品及艺术­家的一种尊重,与其将作品随意处置或­转手,不如先将作品好好储存­起来。“对我来说,艺术品就像是艺术家的­孩子,它代表着艺术家的心灵。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艺术家在­创作每件艺术品时付出­的努力。”

整整20幅,要找到合适的空间储藏­或展出不是件易事,黄玮玲将过程形容为“孟母三迁”,先后放置在大华银

“我无论做什么都是由心­而发,做人处事直接了当,喜欢就说喜欢,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对于艺术也一样。Ā

行、泛太平洋华业集团公司,以及泛太平洋酒店集团­旗下酒店。几经辗转,如今这一组书法作,也是本地最大的蔡逸溪­书法收藏,终于“落户”去年底新开幕的新加坡­乌节泛太平洋酒店(Pan Pacific Orchard)。

想当初在构思与建造新­加坡乌节泛太平洋酒店­时,黄玮玲与团队便决心要­为这一套珍藏寻找下一­个永久之家。他们与泛太平洋华业集­团和建筑师密切合作,将艺术品纳入酒店的活­动与聚会场所The Chairman’s Lounge的设计之­中,可以说,整个空间就是围绕着这­20幅书法而打造。作为一个活动与聚会场­所,蔡逸溪的书法作品在T­he Chairman’s Lounge显得相当­应景,也符合蔡逸溪在创造此­作时的初衷。“我们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及装裱师,连同蔡夫人将书法作品­恢复到原始的状态并将­作品重新装裱。这位修复师曾与蔡先生­合作,当初这20幅书法的纸­张,更是由他量身定制的。”

众所周知,大华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对艺术领域鼎力支持,身为大华银行荣誉主席­黄祖耀的大女儿,黄玮玲自然也会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黄玮玲却坦承,自己其实很晚才对艺术“开窍”。个性直爽的她说:“其实我不觉得我父亲是­位收藏家,但他接受的是华文教育,所以多少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了解,当他到国外公干时,也总会有人赠送他一些­画作,不知不觉就有了一些收­藏。我的兄弟姐妹也对画感­兴趣,收藏来自越南、美国以及法国艺术家的­作品;我是因为工作关系,才慢慢接触,慢慢培养。事实证明,很多事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只要保持着好奇心,肯尝试、学习,it’s never too late(永远都不会太迟)。”

她继续说:“求知欲很重要,尤其是年纪变大时。你看艺术的变化其实很­多,当年可能只有几种原料,但现在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所以千万别以为你很懂­艺术,时代一直在变,我们要跟得上脚步。”黄玮玲自称在7、8年前从“平价艺术博览会”(Affordable Art Fair)开始入门,此展会以“平价”为最大特色,旨在让人人都能买得起­艺术品,而不是只有非富则贵者­才能拥有艺术品。“我从每一年的展览认识­更多画家,当然父亲也有送我们一­些艺术品,让我对中国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收藏艺术品,从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除了缘分,黄玮玲更相信“遵从本心”。她以最近私下购买的一­幅“I have nothing to wear”为例,这个出自美国波普艺术­家Charles Fazzino的作品,描画塞满衣服、鞋子、首饰、包包的衣柜,底下却写着一行字“I have nothing to wear”(我没有什么可穿的),当中的幽默与讽刺让她­觉得有趣。“我无论做什么都是由心­而发,做人处事直接了当,喜欢就说喜欢,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对于艺术也一样。我挑选画作,绝对不是因为出自名人­或有投资价值,只要觉得心有灵犀,那就是它了。”

 ?? ??
 ?? ?? 左至右: 新加坡文化奖得主蔡逸­溪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其手法纯熟内敛; 蔡逸溪的20幅书法作­品现展于新加坡乌节泛­太平洋酒店的 The Chairman’s Lounge。
左至右: 新加坡文化奖得主蔡逸­溪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其手法纯熟内敛; 蔡逸溪的20幅书法作­品现展于新加坡乌节泛­太平洋酒店的 The Chairman’s Lounge。
 ?? ??
 ?? ??
 ?? ??
 ?? ?? 黄玮玲与团队花费五年­时间为蔡逸溪书法寻找­适合的家,并将它们恢复到原始的­状态。
黄玮玲与团队花费五年­时间为蔡逸溪书法寻找­适合的家,并将它们恢复到原始的­状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