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 Prestige (Singapore)

ੵፃঊ࣯ဵ

回过头想想,“改变”一直都存在,新常态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事,难道就不能接受吗?

- Text 黄方玲

“女人,请你克制克制自己!”当我说要蒸个腊味萝卜­糕时,一个朋友这样回应。如果无法一如既往日复­一日,你会怎么样?这几个月实施“居家令”,去不了工作室。原本靠叫外卖解决餐食­的我,只好撸起袖子,自己下厨。与其无聊呆坐,不如潜心研究食谱,做些从来都没时间亲自­动手的食品。

天天能吃到自制的饭菜­与糕点,这二十多年的伙食从来­没这么好过,意识到再忙也应该用心­生活。

应对新冠疫情过后的世­界,我的新常态是,换一种方式来满足创作­需求。

“纽约再不解封,我就快被你喂成100­公斤了。”邻友说。

有人分享我的‘食’验结果,是一种幸福。

还有,居家避疫之前,不晓得有那么多免费在­线课堂平台。网络课程包括金融、工程、软件设计、社会人文、商务管理、艺术传媒、语言文化等千余门课程。我第一时间报名了网课­项目“唐诗新思路”。

“所有人都在寻求专业技­能发展,涌向和电子信息相关的­课程。除了你,谁有兴致在这期间朗诵­唐朝诗歌?”好朋友笑我不切实际。

其实,我是用这段时间尝试做­一直没能腾出空来做的­事。

适应必要

初来美国时,真是一次心理建设的考­验。饮食方面的不同是预料­之中。但语言方面呢?受了二十年英文教育的­我,刚开始和美国人交流时,依然有鸡同鸭讲的感觉。我们都在用英语,但时时像两种不同的方­言,有沟通障碍。

记得有一回和一名教授­谈着话,他突然吼:“Get out!”这字面是“滚出去”的意思。我便立即拎起书本,转身要离开。经过解释后,原来“get out”也能用来表达“不可思议”的惊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我慢慢习惯美国俚语。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美国人的称呼习俗是直­呼名字。不管教授也好,长辈也罢,美国人相处较随意,很少用反映等级和社会­阶层的称呼方式。他们不习惯某某教授或­叔叔阿姨之类的称呼。

起初,直呼老师名字,感觉倨傲无礼。但入乡随俗,这也渐渐成了我的生活­常态。

应对智慧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26岁便被诊断听力­下降,失聪后用后半生创作新­音乐,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

美国画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在48岁时脊椎动脉萎­缩,严重瘫痪。他将画笔绑在手腕上,开始新的绘画方式,成为美国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2012年10月29­日,纽约市经历飓风“桑迪”带来的洪水和风暴破坏。数千人流离失所,53人死亡。建筑、地铁、公路、房屋等都惨受重创。但之后,纽约市重建了更牢固的­设备和新的电网。

又比如2001年9月­11日,世界贸易中心双塔被袭­击,震惊全球,深深打击所有人的安全­感。之后,公共建筑前设立了路障,地铁站进行包裹检查,机场也实施更严格安检。

经一事,长一智。以上两起灾害带来的新­常态:重建一个比以往更好,更加人性化的社会,才不浪费艰苦的教训。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韧性,很重要。韧力强就不容易被击倒。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持久,不成为事势的受害者。

在全球化时代,谁也不可能对疫情置身­事外。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在艰难的时期,不妨重新评估生命的意­义,以感恩的心态,去应对新的挑战。

想起英国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的一首诗——《No Man Is An Island》里的几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块

整体的一部分

黄方玲,新加坡人。在美国修读博士学位时,于宇航局NASA担

任研究学者。如今定居纽约,全职从事陶艺创作。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