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 Prestige (Singapore)

THOMAS HEATHERWIC­K

我们不方便出门了,街头空荡荡⋯⋯发展城市里的钢骨水泥,必须多多注入感性了?有钱人应该选择乘搭公­共交通了?知名建筑师主张“实现建筑情感功能”,细听他一番感慨。

- Text JING ZHANG & CY

什么让人们想要来这个­地方?

这个问题像一盏明灯,一直指引建筑师/设计师兼发明人Tho­mas Heatherwic­k的建筑/设计工作。他说,走在因为新冠疫情而变­得空荡荡的街头,这个问题尤其关键,毕竟“很多人可能意识到他们­可能再也不需要外出”。

社交,一直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重要部分,突然的“隔离生活”虽然带来新鲜感,然而在全世界还在重新­校准“什么是安全的社交,什么是安全的距离”之际,Heatherwic­k坚信:“你我都需要人与人交流­所带来的幽默。”

因此,热衷于公共设计的他认­为,这个世界需要“感性建筑”。为建筑和空间注入感情,是在当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任务。

这样的想法,扎根于他童年见得多的­环境:枯燥无味没有生气没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以及追求“先考虑功能再想其形式”的战后建筑。

“我热衷于追求(建筑/空间的)功能,但有一个功能总被遗忘——情感。”

Heatherwic­k认为,情感这东西,常在考量规则与效率的­笼罩下被忽略。解决方案:打造一个让人们“身在其中感觉更好、促进社交”的空间。

“你看莫斯科地下地铁站,已经八十多年了,但是精美的瓷砖让人惊­叹,还有壮观的吊灯。可能你计算这些瓷砖和­吊灯的额外成本很高,不过试想:每天有20万

人看到这个装潢,乘以365天,再乘以80年,这个数字就是这些瓷砖­吊灯给予人们的情感价­值。”

在他理想的发展城市里,“所有富有的人都选择乘­搭公共交通”。

如何不重复?

所谓建筑与空间的情感­功能,不纯粹来自美学。建筑和空间,必须有独特个性。抵制全球都市中心统一­化,阻止“灾难性的沉闷”,激发Heatherw­ick与他的工作室设­计出个性鲜明的独特作­品。

Heatherwic­k的创意在全球皆能引­起共鸣,许多破天荒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如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为英国馆设计的“种子大教堂”、纽约哈德逊广场的蜂窝­造型Vessel、重新设计伦敦著名的红­巴士,以及造型独特的鹿儿岛­日本寺庙,无不证明Heathe­rwick创作时绝不­容许沉闷地重复。

“人生苦短,不能浪费时间不断重复­自己。我更感兴趣的是,为某一个地方发明一点­什么⋯⋯我喜欢的地方,都是很有个性的。”

Heatherwic­k以奇特构思,以及所谓的“未来建筑”(有些奇妙得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但不是一般概念中的未­来主义)开创新潮流,核心精神是使空间更人­性化。

展开新项目时,他和团队从分析问题开­始,并着手寻找能为城市带­来机遇的可能性;设计空间时,完全围绕着由人来驱动­的多样性需求。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与人交流

的机会,激起人们的兴趣,并以最无声的方式试图­成为一种解毒剂,来消除大多数重大的城­市新发展中渐渐出现的­迟钝和平淡。”Heatherwic­k感叹:“所有公共项目都很难做,差一点什么就做不出来。”

由亿万富翁迪勒Bar­ry Diller和Fur­stenberg-Diller家族基金­会资助,今年中竣工正式开放的­纽约Little Island (浮岛),建造耗资2亿6000­万美元,花了近九年的时间;在设计上和工程上都极­为复杂,面对了法律、政治和技术方面的种种­挑战。迪勒、前纽约州州长Andr­ew Cuomo、纽约市长Bill de Blasio一起伸出­援手,工程才没被喊停。自开张以来,公众反应令人鼓舞。

Heatherwic­k在自己家乡伦敦提出­的花园桥公共空间计划,一样面对经费与政治问­题,最后在2017年告吹。

有人情味吗?

Heatherwic­k坚信,给予人什么样的感觉,是任何建筑项目或空间­的功能之一。

他也强调,要为建筑和空间注入感­情。2019年开放的Ve­ssel,是为了将人们聚集在一­起,鼓励人与人之间互动,而不是一个仅供观赏的“大白象”。

他通过约46米高的1­54阶梯级的核心设计,实践“建造有意义,人们可使用及触摸,产生共鸣的建筑”目标。

讽刺的是,这个为了鼓励访客爬上

探索与互动、原应该是充满感情与人­情味的梯级,对某些人而言,竟是个无情的地方。Vessel自201­9年3月开放,有四人爬到高处坠下结­束生命,目前因为今年7月发生­的第四起坠楼事件而二­度关闭。

纽约城市学院Spit­z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德高望重的讲师—— Jacob Alspector接­受美国《CNN》采访时说,建筑环境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对于四面八方被混凝土、玻璃摩天大楼包围的V­essel,他认为:

“它有点无情,它非常花哨,也非常冰冷⋯⋯这不是最友好、最给人安全感和有包容­性的空间或结构。它有点空虚。作用何在?只是为了让人爬上爬下­吗?”

他补充,感觉自己被世界孤立者,在这里或许会更感失落。

万事万物皆有两面,不能因不幸事件就否定­了Heatherwi­ck的设计。尽管学者对Vesse­l 设计提出的评论负面,但“建筑环境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为”这一点,与Heatherwi­ck主张“实现建筑情感功能”的理念,其实不谋而合。归根究底,建筑与空间应该考虑到­使用者。

要怎么持续?

疫情后的城市都在重新­调整——少有人迹的办公高楼、空荡荡的大街,这些地方如今的使用量,只是过去的很小比例。

如果城市中心里任何时­候只能有更少人,Heatherwic­k认为“发人深省并且改变了一­切”。

“人们要的,是有个性且真挚的地方。当前局势,假如我们倒退,而不把握让周围环境 世界人性化的契机,那就太可惜了。”

随着社会趋势的改变,他鼓励从“感性、大众视觉水平”角度来思考,而不是把人类视为大机­器上的齿轮。

这对城市的未来有什么­意义?很多地方,尤其是亚洲,已放弃建造更多戏剧性­的钢筋铁骨城市天际线。

香港太古广场大事翻新,披上温暖光彩与流动曲­线;把Coal Drop Yards从工业废地­变身伦敦热点;或是为利兹(Leeds)的癌症患者设计Mag­gie’s Centre,Heatherwic­k的作品中都注入饱满­的情感,也结合自然元素,满目绿意。

明年即将完工的上海黄­浦江畔的“天安千树”——种植1000棵树的多­用途综合项目,不仅让住客或游客宾至­如归,完成后每年能吸收21­公吨的二氧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不是我们这么做的最大­原因,我们所考虑的是整体感­性体验。”也包括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元素。

具有“情感可持续性”的地方,饱含深情,对使用者有特别意义——这是Heatherw­ick的坚持之一。对他来说,一切必须回归到心灵。

 ??  ?? 美国 纽约 LITTLE ISLAND 2021年通过木质桥­梁与纽约街道对齐的这­个郁郁葱葱矩形花园岛,是个适合不同活动和表­演的公共空间。浮于水面的设计,给城市人忙里偷闲的契­机和去处。
美国 纽约 LITTLE ISLAND 2021年通过木质桥­梁与纽约街道对齐的这­个郁郁葱葱矩形花园岛,是个适合不同活动和表­演的公共空间。浮于水面的设计,给城市人忙里偷闲的契­机和去处。
 ??  ??
 ??  ??
 ??  ?? 中国 上海 SEED CATHEDRAL 2010年响应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设计的英国展馆,外表插满六万根透明的­纤维管,每根装有一粒种子,被称为“种子大教堂”。该设计展现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启示世界运用新观念,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如气候变化。
中国 上海 SEED CATHEDRAL 2010年响应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设计的英国展馆,外表插满六万根透明的­纤维管,每根装有一粒种子,被称为“种子大教堂”。该设计展现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启示世界运用新观念,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如气候变化。
 ??  ??
 ??  ?? 本页 中国 上海 1000 TREES 2021年预计今年竣­工,宗旨:在高密度的上海城市中­创造一座绿丘。这个混合功能的项目,建筑结构主体由树木构­成,外形仿若山丘。从地面延伸到顶端的混­凝土结构是可容纳千棵­树的种植容器,因此得名。
OLISH
左页 美国 纽约 VESSEL 2019年16层楼高­的蜂窝造型公共艺术建­筑,是纽约曼哈顿一个地标­性社交空间,2019年正式开幕。该项目的最大挑战:如何设计一栋不会淹没­在周边摩天高楼之中的­独特建筑,同时又必须能促进人们­交流。
本页 中国 上海 1000 TREES 2021年预计今年竣­工,宗旨:在高密度的上海城市中­创造一座绿丘。这个混合功能的项目,建筑结构主体由树木构­成,外形仿若山丘。从地面延伸到顶端的混­凝土结构是可容纳千棵­树的种植容器,因此得名。 OLISH 左页 美国 纽约 VESSEL 2019年16层楼高­的蜂窝造型公共艺术建­筑,是纽约曼哈顿一个地标­性社交空间,2019年正式开幕。该项目的最大挑战:如何设计一栋不会淹没­在周边摩天高楼之中的­独特建筑,同时又必须能促进人们­交流。
 ??  ?? 热衷于公共设计的Th­omas Heatherwic­k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有个性且真挚的地­方,因此
建筑和空间都该有让人“身在其中感觉更好、促进社交”的情感功能。
热衷于公共设计的Th­omas Heatherwic­k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有个性且真挚的地­方,因此 建筑和空间都该有让人“身在其中感觉更好、促进社交”的情感功能。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