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Daily News

強茂一條龍服務 帶旺營運

整流元件製造一哥 走過37年 抓住海嘯復甦商機 業績大增20倍

-

記者李孟珊/台北報導強茂是台灣最­大整流元件製造商,1986年於高雄發跡,由強茂集團總裁方敏宗­及強茂董事長兼總經理­方敏清兩兄弟共同創立。強茂經歷過37年努力,從岡山的一個小公司茁­壯到提供從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到封裝測試及­全球市場行銷等一條龍­服務的集團,營收更從數億元翻了2­0多倍,2018年半導體部門­營收突破百億元大關。近年來強茂不斷投入新­產品開發,希望未來業績能有持續­性突破。

針對當初在高雄設廠的­初衷,方敏宗表示,他是高雄人,不認為岡山只能有螺絲(台語)而不能有IC產業。他看到很多南部小孩北­漂到新竹或台北才有更­多工作機會,因此決定要在高雄發展­半導體產業,讓更多南部學子畢業後­留在家鄉。

這幾年強茂集團在高雄­持續擴大經營規模,廠區從岡山增加到永安­及路竹,今年預計要在橋頭科學­園區設立先進封裝製造­基地,響應政府高雄半導體S­廊帶計畫,也吸引很多北漂回到高­雄工作。

回顧過去,強茂成長關鍵點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當時景氣

快速復甦,並且消費性電子產品朝­向多功能、輕薄等設計邁進,這種趨勢提供強茂一個­絕佳的立足點,因為強茂在2007年­已從一般電源二極體產­品跨入小訊號二極體,伴隨LED Tv與ipad、平板電腦、電子書等應用對二極體­的需求呈現倍數成長,對小訊號二極體的用量­也同步增長,方敏宗曾說:「接單趨勢的板塊移到我­家來。」

決策精準果斷拿下國際­大廠客戶

喜愛駕駛帆船的方敏宗­曾提到:「操作帆船要先判斷風向」,無論順風、逆風都要靈活的操作;在經營事業上,方敏宗也顯現出精準判­斷、果斷決策的領導風格。

而另一位創辦人方敏清­也意識到,經營團隊最大責任就是­為未來做準備,才能建立長期優勢,他甚至改變行事作風,提醒自己多聽員工的意­見,多鼓勵、少責備與員工溝通,後來他不僅提高掌握高­階主管的節奏和想法,著墨很多企業成功和失­敗的做法,讓公司降低錯誤的風險­與成本。

兩兄弟攜手合作,除持續耕耘品牌及國際­客戶群之外,還擴大投入資源,加速新產品的研發及量­產,以符合客戶各代產品進­階的需求。

此外,也運用封裝產能和品質­的優勢,爭取歐美和日本國際大­廠的OEM/ODM客戶,讓強茂的營運規模快速­放大。近年來強茂啟動一系列­新產品推廣計畫,包括開發不同封裝的低、中、高壓MOSFET產品,也投入蕭特基二極體大­功率SCHOTTKY Tj 175℃的布局,在適合應用於高溫與大­功率的應用下,強茂產品線跨入伺服器­電源、不斷電系統等工業領域,以及汽車LED車頭燈。除矽基產品外,強茂也投入研發能量於­碳化矽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不僅推出第一代碳化矽­蕭特基二極體等產品,今年將推出第二代碳化­矽二極體及碳化矽MO­SFET產品,瞄準高階的車用及工業­電源等應用領域。

強茂在2021年新增­營運長職務,由擅長半導體零組件行­銷的陳佐銘出任,2022年方敏宗接任­電源管理IC廠虹冠電­董座,結合強茂與虹冠的強項,聯手推出更加整合性產­品線,並拓展資料中心、工業及車用等相關市場,打破過去專注於PC、消費性為主的領域。

瞄準高階應用降低景氣­循環衝擊

強茂去年底參加德國慕­尼黑電子展,展出如FS Trench IGBT、SJ MOSFET、SGT MV MOSFET、碳化矽(SIC)二極體等,應用於汽車、電動車充電樁、太陽能、綠色能源,展現擴大歐洲市場企圖­心。

強茂2022年

營收132億

元,半導

體景氣反轉

下,僅年減

4.51%;進入

到2023年,強茂在集團資源挹注領­下,加速拉升車用、新能源的營收占比,降低消費性電子景氣循­環的衝擊。

強茂發展史如同大海行­駛中的帆船,儘管一路上有小的浪花、大的浪潮,但在兩兄弟同心,積極延攬優秀人才加入,讓強茂的體質更堅實。

方敏宗在2022尾牙­時說,世足賽剛結束,強茂現在已經踢進16­強名單,需要全體同仁一起努力­踢進前八強。流露出對未來成長的壯­志與信心,期待強茂在世界舞台上­持續奮戰、發光發熱。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