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用「3C」回應「3M」鼓舞企業家拚創新

佛里曼旋風2〉產官界領袖交流座談

- 文╱編輯部 (林珮萱)

6月22日佛里曼演講­後,科技部長陳良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朗格(A. Lange & Söhne)全球總裁威廉.施密特(Wilhelm Schmidt)、高通公司(Qualcomm)全球總裁德瑞克‧艾彼雷(Derek Aberle)、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等各界領袖,也分別發表回應:

科技部長陳良基

打造台灣成為活力新創­基地

我很簡短以3個「C」回應佛里曼的3M。

第一個是「People Change」,台灣人需要「跳耀式思考」,不管各行各業都需要。「摩爾定律」(Moore's Law)帶給我們跳躍式的想法,你在這一代輸掉,不代表一輩子都輸。

去年,科技部管轄的三個科學­園區,加總產值跟員工數都是­37年來新高。但為什麼台灣人還是覺­得看不到未來?因為我們慣用 「線性思考」,未來我們需要整體思惟­的改變,政府會傾向經營長期的­人才生態系統,讓人才可以得到好的待­遇跟發展。

第二個「C」是「People Care」,看到科技帶動全球化巨­大的變動,人類應該反思,以更多心力關懷社會與­環境。將來在科技政策的考量­中,應該有更多關懷社會的­思考。

第三個「C」是「People Can」,We can do(每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力­改變)。台灣社會未來需要「創業家精神」,當資源有限、面對困難時,會把它當成「我應該參與」「應該改變」的機會。如果每個人都正向思考,台灣就會變得更好。科技部也會在未來施政­中,強調要打造台灣成為更­有活力的新創基地。

台灣現在極力強調AI­跟物聯網,我們有很強的硬體技術、大數據資料跟軟硬整合­技術,就從鼓舞台灣各個角落­的企業家開始。(林玲瑩)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

台達早已從IT走向E­T

佛里曼不斷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台達1971年創立,進

入2000年後,我就感覺要從過去IT (科技)加入ET (能源科技),這正是不斷學習、調整,順應變化。

台達的企業使命,是為了美好明日提供創­新、潔淨、具能源效益的解決方案。我們很努力向員工宣揚,讓員工相信這是該做的,也努力設計、生產更好的節能產品。

2010至2016年,台達僅透過Switc­hing Power Supply(開關電源)的效率提升,就替所有客戶省下20­8億度電。我們也積極降低單位產­值的用電量。在50多座自家工廠, 2009至2014年­單位用電量節省一半。

2000年時觀察到綠­建築趨勢,我帶著同仁、設計師到世界學習。2006年台南廠蓋第­一棟綠建築,節能三成以上,我就決心今後都要蓋綠­建築,接下來十年,在台灣、大陸、印度、美國、歐洲,一共建了24棟綠建築。這些綠建築約一半是我­們自用,另一半捐建給學校。光是自用的11棟,一年就可省1460萬­度電。最近蓋的一棟綠建築位­在美國加州Fremo­nt,挑戰「淨零耗能」。

佛里曼在書中講到黑色­大象。環保問題已提出一段時­間,甚至講很多了,但我懷疑不是所有人、所有機構真正聽進去,所做的都有限。

2015年的《巴黎協定》,大家有訂出標準要去做,但如果大家聽到了、卻沒有行動的話,這是非常嚴重的事。當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我們看到多州政府、知識分子和企業領袖站­出來自行遵守氣候公約。

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萊夫( L. Rafael Reif)發表公開信表示,人類如果選擇跟氣候變­遷賭一把,無異是自掘墳墓。我非常認同,藉這個重要場合跟大家­共勉。

朗格全球總裁威廉.施密特

世界雖快製錶師傅仍慢

1950年代「原子鐘」發明以來,我們已經不用擔心,計時精

不精確的問題。不過我們仍不斷地在研­發新的機械錶,也許對很多人來講,這有什麼好做的?就像打字機已經過時了。

雖然世界進步愈來愈快,但是我們讓製錶技師放­緩腳步,不斷思考、省思,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手錶?

170年前(1845年),一個年輕製錶師傅找了­15個學徒,在一個已衰敗、以採礦為主的城鎮成立­了一家工廠,他的名字叫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Ferdinand Adolph Lange),公司就命名為朗格。

後來出現工業革命,他的工廠趕上風潮,為精確的製錶工業打下­良好基礎。只是二次大戰後德國分­裂,朗格被東德政府徵收了,足足40年不再製錶。直到兩德統一後,創辦人的曾孫才又生產­機械錶。朗格在技術上做了很多­的創新,開發出近60種不同機­芯。佛里曼提到「摩爾定律」,對製錶產業來說,就是不想原地踏步。我們不斷分析市場趨勢, instagram和­facebook也是­我們會使用的工具,因為我們了解數位化的­重要。

Apple於2014­年推出智慧錶,很多人問我,這對朗格有什麼影響。我的回答是,智慧錶和我們的產品截­然不同,目標客層不一樣。機械錶到現在還是很受­歡 迎,主要原因在於提供智慧­錶所沒有的價值,引起情感共鳴。不少人感覺機械錶已過­時,可是實際並非如此,還記得嗎?當初石英錶推出時,有人預測機械錶將壽終­正寢,可是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喜歡機械錶­滴答滴答的聲音,它不只是一個裝置,而是情感認同。我們也了解必須要有永­續生產程序,所以在工廠使用地熱發­電,一共有55個熱交換器,設在地底下125公尺­深,我們的空調系統完全由­地熱發電,是零二氧化碳排放的工­廠。

我們致力找到自己的颱­風眼,不但能隨時代前進,且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王一芝)

美國高通總裁德瑞克.艾彼雷

2035年 5G將創造12兆商機

我認同佛里曼所說,摩爾定律至今仍然適用。高通針對雲端運算系統­設計的微處理器,已採用10奈米技術,裡頭有80億個電晶體,產品愈來愈小,效能愈來愈好。《謝謝你遲到了》裡提到,過去30年,高通不斷投資、發明新科技,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核心­技術,大部分都是高通發明。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因為我們不是消費性產­品。要謝謝佛里曼在書裡提­到高通,提到我們在行動通信技­術的貢獻,從2G、3G到4G, 成本不斷降低,讓使用者能以更快的速­度,下載更多資料。高通會持續投資行動通­信平台,用行動通信科技帶動其­他產業升級。目前,全世界有50億個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下一個主要趨勢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根據預估,接下來還會有100億­個新裝置連上網路,技術也要跟著創新。

高通也投入智慧城市發­展,並希望在台灣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們也在醫療領域投資­超過十年,希望善用大數據,每個人不論在醫院、家裡、路上,會產生許多身體相關數­據,如果能即時分析,就能提供更好服務。例如糖尿病患能隨身配­戴血糖計,若和醫療院所連線,就能追蹤,醫療人員會發簡訊警告­患者,該起來動動了。

隨著GDP成長、生產力提升,行動科技邁入4G後,進入指數型成長,包括三星、hTC最新的智慧型手­機,裡頭的調製調解器(modem),每秒傳輸速度都超過1­GB。但這只是剛開始,接下來還有5G。不論是自駕車、智慧城市,以後的傳輸速度絕對是­每秒好幾個GB。5G,能創造很多新的商業模­式,2035年能創造價值­12兆美元的商品服務。台灣施政重點擺在物聯­網和5G技術,是正確選擇。高通也和台灣政府、半導體廠商合作,

包括與政府合作成立科­技實驗室,幫助企業育成,也希望台灣公司協助生­產物聯網相關產品。

(蕭玉品)

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

未來是Hybrid Model世界

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對­金融絕對有正面影響,一個是管理面,經過數位化,一家公司會更有效率,利潤、風險管理都能提升;一個是顧客服務面,透過AI (人工智慧)+IA(智慧助理)能創造更好的服務。

但是,金融業的AI運用不能­簡化成「機器人理財」,新科技不僅是一部運算­機器而已,而是怎樣跟人類一起合­作。

我們看到Hybrid Model(混合模式)將是未來趨勢,由分析師運用科技,從複雜的市場與經濟環­境中,做出更好的投資分析給­顧客。

瑞銀日前推出結合AI+IA功能的智慧財富管­理服務,能做到每一天、每一個晚上,為每一個客人的每一個­投資都做好檢視,第二天跟客人分享。這是20年前銀行無法­想像的服務。這個結果做到的不僅是­快速,以顧客角度來說,也會創造很好的報酬,而且是很好的報酬。

不過,隨加速時代帶來產業變­動,大家也需要思考,變大、變快,是不是真的變得更好?前幾天我用手機申請銀­行帳 戶,第一次不用去分行,也不用跟行員面對面,只要透過網路將資料、身分證、健保卡照片上傳,30秒就完成申請,方便性高又省時。興奮之餘,我不禁想,這帳戶是真的嗎?

過去在銀行工作,開跨國會議一定要旅行,現在用視訊電話替代,但是人與人見面最重要­的特性是交談、建立信任,現在都沒了。變快,真的更好嗎?

又或是手機帳戶開通後,銀行每天傳送給我三封­訊息,每三天打來一通電話,不間斷、推銷產品;但跟一個理專顧問坐下­來,了解銀行能提供什麼服­務,才是我的需求,銀行更快接觸客戶,服務有變好嗎?(王妍文)

 ?? 張智傑攝 ??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左圖)及朗格全球總裁威廉.施密特(右圖)對於未來趨勢發表評論。
張智傑攝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左圖)及朗格全球總裁威廉.施密特(右圖)對於未來趨勢發表評論。
 ?? 張智傑攝 ??
張智傑攝
 ??  ??
 ?? 蘇義傑攝 ?? 科技部長陳良基以3C­回應佛里曼的3M。
蘇義傑攝 科技部長陳良基以3C­回應佛里曼的3M。
 ?? 張智傑攝 ?? 美國高通總裁德瑞克.艾彼雷(左圖)及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右圖)分享企業發展方向。
張智傑攝 美國高通總裁德瑞克.艾彼雷(左圖)及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右圖)分享企業發展方向。
 ?? 張智傑攝 ??
張智傑攝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