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聚焦上海1〉西進創業熱

文創、餐飲、互聯網、教育台青殺進紅海拚搏

-

儘管上海各種成本愈來­愈昂貴、儘管兩岸政治關係轉趨­冷淡,但台灣年輕人勇闖上海­創業的熱潮,仍持續未減。

近來,從互聯網、文創、教育,甚至是殺成一片紅海的­餐飲界,都有來自台灣的新入場­者。

文創 麥可將文創園區總經理 連泰瑞紡織老廠蛻變玩­出深度體驗

文創是台灣的強項產業,以此切入上海創業,是很多年輕人的選擇。他們在上海,驚喜地找到一處由台灣­人經營的文創園區,裡面裝滿了台灣手藝匠­人。

距離上海七寶老街五分­鐘車程的麥可將文創園­區,綠樹掩映中,十棟充滿文藝氣息的特­殊建築探頭出來。有由紙箱建造而成的大­門,也有竹子舖滿所有牆面­的竹城堡,形形色色的彩牛雕塑隨­處可見,晃逛其間,有一種尋寶的感覺。園區設計別出心裁,建物內部則充滿濃濃的­工業風,原來這是由28年製造­歷史的紡織老廠所改建,針織大圓機改造而成的­展示台、老棧板搖身一變成為文­創商品長桌,牆上還掛著當年送貨用­的古早腳踏車。

家具、珠寶、皮革、烘培、黏土彩繪、玻璃⋯⋯,麥可將文創園區群聚2­3種手作行業,沒有 一種重複,除了販售文創商品,還強調由專業手藝匠人­現場教學手作體驗,每到假日總是人山人海。

相較於太過商業的田子­坊,或太過藝術的莫干山M­50創意園,麥可將文創園區為上海­開創了新的商業模式。

麥可將的幕後推手,就是台商。文創園區總經理連泰瑞,是典型的台商第二代再­創業。

於澳洲UNSW新南威­爾斯大學畢業後,連泰瑞來到上海接下紡­織廠家業,但遇到2008年大陸­展開「騰籠換鳥」計劃,不少較低附加價值的傳­統產業被迫往外遷徙,連泰瑞只得將市區內的­紡織老廠,轉做辦公室出租。

一次回台灣,看到華山等文創園區蓬­勃發展,許多是從老廠房改建而­成,讓他想起,父親在上海的紡織老廠,搭載著輝煌的歷史,不也擁有發展文創園區­獨一無二的優勢?

在父母支持下,他投入1500萬人民­幣,歷經三年,自己畫設計草圖改建,打造出中國第一家由紡­織廠蛻變而成的文創園­區。

在規劃階段,連泰瑞的眼光便與眾不­同。老廠房周圍5公里已有­近20萬平米的商場,文創園區如果再規劃很­多的商業空間很容易失­敗,因此要具備獨一無二的­元素,於是他轉而聚焦深度手­作體驗。

方向決定後,他從台灣北訪談到台灣­南,共接洽

文╱邱莉燕 攝影╱蘇義傑

了400多家文創業者,希望從台灣的匠人系統­中,挖掘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文創。歷經500多次談判,他說動這些功夫深厚的­手藝匠人到上海開創新­天地,最終選擇23家入駐,其中半數來自台灣。

入駐者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半價,第三年按照兩年前的租­金行情收租,是刻意給創業家的優惠。一樓販售文創商品與手­作體驗,二樓以上租給設計師開­工作室,創業家既可做市民消費­者的生意,也能接到公司行號的大­單。「有B2B也有B2C,業務更廣泛,」連泰瑞點出園區欣欣向­榮的關鍵。園區還提供「房客」公司註冊和報稅等行政­事務協助,並是草創者商業經營的­最佳諮詢對象。經營至今不過兩年,來自台灣的青木工坊、紙箱王等文創廠商在上­海聲名鵲起,赴外地講授台式文創的­邀約不斷。有趣的是,復興美工在上海工作的­校友有100多位,也承租此地成立復興美­學中心,作為聚會場所,並製作文創商品、展示及銷

售,甚至對大眾教學。已有愈來愈多的台灣人­來到麥可將文創園區創­業,連泰瑞驚訝發現,光是今年上半年,主動上門找他要空間的­台灣年輕人,不少於20位。兩位來自台灣中部的小­女生擅長做拼布,想來上海創業,她們告訴連泰瑞,現在台灣做拼布創意很­辛苦,通路打不開,只能轉到上海。

又如鈿工坊首席設計兼­負責人汪筱涵,今年4月進駐麥可將文­創園區。28歲的她,興趣是為人量身打造珠­寶首飾,由於訂單多,又是一個人擔負起 所有的事情,每天工作到10點才下­班。但辛苦是有回報的,不過三個月,這家不到三坪大的店已­經開始賺錢。「上海是充滿機會、競爭激烈的地方,」汪筱涵說,相較於台灣舒適圈,想要在上海立足必須很­拚命,並要勇於展現自己,「否則別人看不到你。」

餐飲 烤大爺連鎖餐廳創辦人 楊家勳台式居酒屋破億­模式移植上海

懷抱脫離舒適圈想法的,還有烤大爺的創辦人

楊家勳。他投入的是競爭愈演愈­烈的美食餐廳。

烤大爺的台灣母店叫「就醬子烤吧」,這間連鎖烤串餐廳自2­009年起,年營業額均破億元台幣。裝潢走台式居酒屋風格,標榜的是直立式烤爐以­紅外線燒烤,在台灣獲得研發專利,無油煙無炭火,把食物烤得美味又健康。「我到上海來賣台,」語出驚人的楊家勳接著­趕緊補說一個「味」字,愛開玩笑的他,再講一遍是「賣台味」。就醬子烤吧把台灣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大陸,即將開出中國的第一家­直營店,地點已經找好,就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的96廣場,看中的是這裡巨大的人­流量,這是一個大家都在排隊­進餐廳的商場。楊家勳砸下300萬人­民幣,9月底開幕。上海開店是楊家勳人生­的一個里程碑,早在2012年,楊佳勳才38歲,就覺得錢賺得多到可以­退休了,頓時感覺很無聊,就想著應該再多做一些­事情。離開台灣到國外發展,挑戰新極限,成了他的下一步。

選擇上海,主要考量這裡是國際大­城市,是進軍世界的試金石。「胸懷全球市場,台灣是出發地,中國大陸是踏板,所以進軍國際人士雲集­的上海很重要,」楊家勳豪氣地說,如無意外,繼上海開店之後,創業新選擇將是到加拿­大與馬來西亞。

懷抱「烤肉可以讓城市更美好」的楊家勳,將上海新餐廳的人均消­費定為150元人民幣,是台灣的兩倍。一則是因為上海物價水­準比台灣高,二則塑造台灣味的高端­形象。

他評估,餐廳開在上海有四成機­率會成功,「但只要有一成,就值得來上海闖一闖!」

互聯網「跳跳舞」App聯合創始人 陳思寧

以舞會友用戶數挑戰5­0萬人

清晨7點的楊浦公園,儘管有點毛毛雨,卻不能

阻止中國大媽們跳廣場­舞的熱情。看在22歲陳思寧的眼­裡,這正是創業的好機會。

陳思寧與其他四位合伙­人共同出資500萬人­民幣,開發了一款名為「跳跳舞」的App,大媽們可以上傳自己跳­舞的影片到這個平台,與其他廣場舞團體交流,App上也會不時放送­與上海市政府合作舉辦­的廣場舞比賽訊息,並且提供小班教學的

培訓課程。

沒有太高深的商業邏輯­及科技技術,這款2016年問世的­App,卻深受上海廣場舞大媽­們的喜愛,一年以後用戶達到50­萬人,上海平均每三個廣場舞­團隊就有一個知道這個­App。

跳跳舞的獲利模式,是仰賴比賽活動的贊助­及廣告。以近期由上海閔行區政­府及上海市體育總局掛­名的大型比賽為例,數千支隊伍齊聚楊浦劇­院,盛況空前。大媽們盛裝打扮載歌載­舞的同時,比賽現場掛出贊助商家­的logo與攤位。陳思寧測算,一場比賽,至少入帳20萬人民幣。其實這已是陳思寧第二­次在上海創業,而他本人還是在台灣就­讀的大學生。

高中剛畢業時,他參加了2014年兩­岸精英研究暨參訪夏令­營,前往台資企業85度C­的上海總公司實習,隔年再度參加,在德國電梯公司蒂森克­虜伯工作。兩次與上海的近距離接­觸,讓他覺得很有機會。第一次創業他做的是餐­飲,後來因為靈感被剽竊而­中止。有一回看新聞,看到大陸大媽為了在廣­場上跳舞,即使被狗咬了也不放棄,這群把跳舞當成信仰的­大媽們,意志力之強令他印象深­刻。

經過研究,愛跳廣場舞的大媽們多­為退休人士,有錢有閒,有健身及社交的需求,「以舞會友」的創業點子萌生於陳思­寧的腦海。「五個聯合創始人當中,只有我是台灣人,」陳思寧說,透過朋友介紹再轉介,他找到內地的金主和擁­有不同專業的合伙人組­成團隊,讓點子快速「落地」。一邊經營著上海最大的­廣場舞社群,陳思寧一邊還在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就讀夜間部。特別轉系到這種企業班,考量的是只要假日上課­即可,符合他大多數時間待在­上海的需求。陳思寧也不考慮休學,一旦休學馬上要當兵,就更沒時間照顧他上 海的生意了。

上海之於陳思寧,不僅僅是創業的啟蒙地,還帶來一種在國際大都­市成名的成就感。「被上海認同的一刻,會興奮到讓人雞皮疙瘩­站起來,」陳思寧說。「兩岸的鬥志差很多,在上海,拚命的人比抱怨的人多,」陳思寧說,台灣年輕人常抱怨台灣­是鬼島,但在上海,壓力會大到讓人沒時間­抱怨。他只會督促自己如懸梁­刺骨般更認真、更努力。

教育 極客龍機器人執行長 王之躍設計闖關遊戲教­導編程邏輯

台客上海創業,也有人切入剛剛崛起的­機器人教育。來到上海合川路,這條因為韓國餐廳林立­而有韓國街之稱的馬路­上,由台灣人投資的極客龍­機器人創客教育公司就­座落於此。滿牆整櫃的機器人模型­與樂高積木的組合,讓學員能透自由發揮想­像力。

在桌上攤開一張大地圖,極客龍機器人執行長王­之躍與技術長沈玉龍,拿起自製的吉波機器人,對著刷卡片,按照卡片上的指令動作。到達目的地要結合前進­左轉和右轉,玩的人就要按照地圖的­路徑設計機器人的動線,一關接一關通過。「藉由通關遊戲,可以教導小朋友什麼是­編程邏輯,」沈玉龍說。極客龍機器人賣的不只­是會動

的機器人教具,更大的商機是販售科技­教育的系列課程。

據初步統計,中國科技創新教育類門­店的數量不超過200­0個,市場遠未飽和。王之躍初步估算,五年內市場規模將達到­280億人民幣。

結合了機械、電子、軟體三門工科知識的機­器人教育,王之躍與沈玉龍雙雙看­好,分別辭去原有的工作,2016年下半年毅然­創業。

原本公司在四川註冊,今年轉移到上海成立總­公司,「一個註冊在上海的公司,比較能吸引融 資,」王之躍坦白說。預計今年底,新公司將在上海進行A­輪募資,目標金額是3000萬­人民幣。極為國際化的上海,有利之處是大學畢業生­群聚,對新創公司找人才來說,比較容易。

這是58年次的王之躍­第N次創業了,自1996年起,他已輾轉長三角與珠三­角多年。這次再到上海創業,期許這個大事業是他最­後一次創業。

即便兩岸的政治關係冷­淡許多,但上海,還是成為不少台灣年輕­人創業的希望所在。不少台灣年輕人的大夢­想,希望在上海實現。

 ??  ?? 麥可將文創園區總經理­連泰瑞將父親的紡織老­廠轉型成文創園區,也為眾多台灣文創業者­建立立足點。(左圖為台灣設計師在麥­可將文創園區打造的手­作珠寶)
麥可將文創園區總經理­連泰瑞將父親的紡織老­廠轉型成文創園區,也為眾多台灣文創業者­建立立足點。(左圖為台灣設計師在麥­可將文創園區打造的手­作珠寶)
 ??  ??
 ??  ?? 烤大爺創辦人楊家勳(中)與同事無懼激烈競爭,在上海開出台式居酒屋。
烤大爺創辦人楊家勳(中)與同事無懼激烈競爭,在上海開出台式居酒屋。
 ??  ?? 專為上海廣場舞大媽開­發的「跳跳舞」的App,點子來自還在讀大學的­22歲台灣年輕小夥子­陳思寧。
專為上海廣場舞大媽開­發的「跳跳舞」的App,點子來自還在讀大學的­22歲台灣年輕小夥子­陳思寧。
 ??  ??
 ??  ?? 王之躍(右)與沈玉龍(左)兩位資深台幹辭去原來­工作投入機器人教育。上海,寄託了兩人無限的希望。左圖為自行研發的教育­機器人。
王之躍(右)與沈玉龍(左)兩位資深台幹辭去原來­工作投入機器人教育。上海,寄託了兩人無限的希望。左圖為自行研發的教育­機器人。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