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與李開復、吳恩達合作,五年投資100億元,讓AI應用在製造領域,並廣邀全球精英加入舉­辦「T-Brain競賽」,讓參賽者拿企業提供的­真實商業資料集( Datasets)進行比賽,協助業界驗證AI商業­應用發展的 可能未來三年內投入百­人,擴大研發支出至15∼30%,布局AI相關的生物辨­識、汽車電子,最終擴及 到開發AI平台

-

年會中,發表全球獨步的AI時­尚引擎,讓AI參與服裝搭配、設計。沛星互動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表示,該技術雖然還沒跟設計­師合作,但未來若要商品化,勢必得跟設計師、品牌、零售商合作。「要讓機器懂得辨認美醜,只靠機器學習絕對不夠,」Gartner研究總­監呂俊寬分析,美、醜是無法數據化的資訊,必須由人先告訴機器如­何判斷美醜才能運作。

「多元」成為AI徵才關鍵字

另一個例子,是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已經做出稱能聽懂台灣­國語的語音助理「雅婷一號」。這個接地氣、懂網路鄉民最新流行語­彙的語音助理,能在短短兩個多月以內­研發完成,仰賴的絕對不只資料科­學家,還包括語言學專家。

呂俊寬觀察,台灣人和大陸人,中文用詞、語法 都不同,必須要大量語言學家,搭配AI核心人才,才能訓練出像「雅婷一號」這樣的模型,顯示人文科系學生在A­I時代,並不只有被邊緣化的份。「工程師往往追求研發速­度快,但快,未必好,人文可以提供技術人員­看不見的盲點,」台灣微軟行銷營運長趙­質忠表示。但與數理、程式絕緣的人文科系學­生,該怎麼和機器或資料科­學家溝通?104人力銀行數據長­呂承諭建議,要有精確描述的能力,資料科學家再把精確描­述,轉成量化數字,進到模型裡運算。如果會寫程式、懂演算法,又具備人文視野洞察社­會現象背後的意義,就能成為更炙手可熱的­人才,「年薪至少台幣300萬­元起跳,」一位科技業高層表示。

「這種top talent(頂級人才),我不能告訴你我們有多­少人,但它少於我團隊的5%,」賈景光透露,這些人在台灣很搶手,必須歷練過很多行業別­和專案才能養成。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