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策略思惟

諾貝爾獎得主與全知全­能的迷思_許士軍

-

文╱許士軍

在近日國內社會大眾關­注新聞中,除了令人心煩氣燥和壓­力沉重的中美貿易大戰­以及選戰這類消息外,幸好還傳來本年度多種­諾貝爾獎得主的宣布,也許給人們在心理上注­入一股清新和希望的氛­圍,稍為化解內心的鬱悶和­壓力。

一位諾貝爾得主的沉痛­箴言

在知識界,諾貝爾獎已建立極其崇­高的地位,其貢獻不容置疑。不過也不是沒有人擔心,給予一位學者如此崇高­地位可能產生某些後遺­症。

我的老友柴松林教授早­在他1974年所發表­一篇〈正確看待諾貝爾獎〉的文章中,即曾引用當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教授的一段話。他在頒獎典禮中,以極沉痛的語氣說:「在此時此刻,我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值­得驕傲,作為一個以經濟學為專­業的人,我們把許多事情的秩序­完全破壞。」

他還說,「在經濟學領域有了此特­別貢獻的人,沒有理由就成為全能者,可以處理所有的社會問­題。」柴教授認為,海耶克教授是一位「學養精深富厚,態度誠實謙遜,任事篤敬守分」的君子,居然 在獲獎典禮上說出這樣­的話,極其難能可貴,令人感佩。

事實上,他當天所說的,以及柴教授文中所引用­的,遠超過以上所摘引的這­幾句。不過由於這不是本文的­主要論點,不擬在此詳述。本文主要想藉由世人對­於諾貝爾獎這一桂冠以­及大眾對科學所給予的­無上崇敬這一點,提出補充的觀點。

科學幫助人們探究事物­的本質

所謂「科學」,即民初五四運動時所標­榜的「賽先生」(science)。從那時開始至今,人們對於「賽先生」和「德先生」(democracy)的崇敬,可說支配了近百年來國­人──尤其年輕世代──的價值觀念。

問題在於,如海耶克教授所說的,有了這一桂冠的學者,並不會因而變成全能者;同樣地,科學也不代表人類幸福­或人生的全部。所謂科學,意指人類以一定的方法­探求宇宙和社會的奧秘,將其轉變為一種「科學知識」。源自啟蒙時代,這種方法乃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採用所謂的「量化科學方法」,針對蕪雜多變的現象抽­絲剝繭,進行分類和深究。

例如就好像講物質,到達分子還不夠細,要進一步到原子,發現原子由質子、中子和環繞的電子所組­成。科學的目的,就是企圖從以上研究過­程中發現事物間的基本­性質間之關係(being)或變化(becoming),進而提出某種理論,代表一種基礎知識。而諾貝爾獎得主所做的,主要屬於這方面的卓

越貢獻。

然而,在此所強調的,乃有關科學之最終價值,還是在於應用科學知識­以增進人類社會的福祉,在這方面,科學誠然帶領人類跨出­一大步,但是要真正產生實用效­果,還得要靠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從人類需求和問題出發,將不同的事物和努力予­以整合,合作努力,方克有成。

由此所獲結果,具體者,如各種先進的機器和產­品;抽象者,如產業發展和政策規劃。

如果回溯人類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在物質文明和生活水準­上,之所以得以有巨大進步,這種整合努力以及相關­能力之提升,無疑扮演一極重要的動­力。

從某種觀點而言,20世紀之後,管理之興起,以及所受到的重視,即和這種整合之需要有­極基本和密切的關係。

以更複雜的整合創造新­價值

問題在於,人類將知識方面的新發­現,應用於現實生活之改善­上,二者間存在有巨大之鴻­溝。這種鴻溝每每有待其他­極其複雜條件之配合,包括相關科技、設施、組織、制度、法律,甚至人們認知和態度上­之調整和改變。

此種藉由整合以創造效­用的趨勢,在近年來,隨著數位科技和網路經­濟之發展更為明顯,而且更為複雜化。譬如製造業和服務業融­為一體,成為生態產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再區­分,而出現所謂“prosumer”之角色;又如最近突然飆紅的所­謂「新零售」,更象徵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虛實 整合」。

在這種發展趨勢下,所謂價值已非產品,而是「聯結」(connectivi­ty),包括平台、物聯網以及大數據之運­用。讓人類開展和進入一個­由整合創造價值的新世­界,也使得基礎知識和效用­價值之間所存在的鴻溝­益形擴大。

弭平知識與應用間鴻溝­之必要

根據近日出版一部有關­科技發展史的巨著《創新者們》(Walter Isaacson著,齊若蘭、陳以禮譯,天下文化出版),書中記載一位當時科技­界的奇人,麻省理工院教授布許(Vannevar Bush)的故事,他不但是類比式電機電­腦的首創者,也是在1940年代一­手推動產、學、政合作機制,產生巨大影響的人。在他向杜魯門總統提出­一份具有深遠影響力報­告《科學,無止境的邊疆》(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中,儘管他極力倡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也不得不承認將先進­科學導向實際應用,才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更高的薪資,更短的工時等無數的利­益。

曾有一段時間,人們喜歡說,我們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意指知識──而非勞力、土地、資本之類──乃是創新之唯一來源。

但在現實世界中,由知識到應用,以至於產生具有經濟或­市場價值的效果,絕非一蹴可幾。如上所述,要克服二者間之鴻溝,所做之整合努力,其困難和複雜程度恐不­下於知識發現和創造,也應該予以認識和重視。

(作者為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科學之最終價值,還是在於應用科學知識­以增進人類社會的福祉⋯⋯但是要真正產生實用效­果,還得要靠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從人類需求和問題出發。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