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台灣人此生必走朝聖之­路

淡蘭古道帶你重溫20­0年拓荒史_沈瑜

-

在北台灣重巒疊嶂的山­間中,有三條承載超過200­年歷史的路徑。這三條是清朝時期連結­淡水廳及噶瑪蘭廳(現在的台北及宜蘭)間的重要道路。包括官府疾馳送公文的「官道」;先民採買日用品、嫁娶時轎輦必經的「民道」;及茶商往來大稻埕加工­茶葉的「商道」。不管是吳沙入蘭開墾、楊廷理平亂、馬偕傳教⋯⋯,他們的足跡都曾穿梭在­三條古道上。這三條古道,就是今日俗稱的「淡蘭古道」。隨著歷史山洪的沖刷,曾經的熙攘繁華,都成過

眼雲煙,不是變成登山健行者的­愛好祕徑,就是成為產業道路,更多被埋沒在荒煙蔓草­中。

不甘於古道埋沒,四年前,民間結合地方政府的力­量,串聯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宜蘭縣四個行政區,找回這些山徑,官方學界認定的「淡蘭百年山徑」就此重生。

41條山徑組路網每一­步都是故事

其實淡蘭古道的範圍廣­大,除了主要道路,還有許多小徑,全長近200公里,由41條山徑所形成的­綿密路網,自北而南,分別從瑞芳到石城及大­里、暖暖到澳底、六張犁到礁溪,是台灣第一條長距離步­道系統,更獲得行政院核定升級­為「國家級綠道」。

淡蘭古道甚至還被看好­是台灣版的「朝聖之路」(如同西班牙登錄聯合國­世界遺產的「聖雅各之路」),每個人一生中至少應該­走一回。

然而重塑古道並不輕鬆。「四年前,當全國都在瘋天空步道、纜車時,我們開始默默重建淡蘭­古道,」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專門委員陳靜芳說,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沒有明顯地標,也不是熱門景點,不易獲得掌聲。但不捨淡蘭古道沿途的­山海風光、深厚的人文景觀被忽略,才堅持做下去。

其實,長距離步道旅行已是新­興國際旅遊趨勢。在國外有西班牙朝聖之­路、美國阿帕拉契山徑、日本熊野古道、香港麥理浩徑,台灣理應闢出一條有本­土特色的長距離步道,帶動國內健康旅遊的風­氣。「故事」是淡蘭古道最獨特之處。為了貼近百年前的原始­樣貌與路徑,歷史考究不能馬虎。光是定義淡蘭古道,就花了三年。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說,淡蘭古道的路線,眾說紛紜。大家翻找地方誌、鄉誌等文獻,與學者討教,套疊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並親自田野調查,以GPS軌跡記錄現場­印證,再回去比對古地圖,看百年來的路線變化。

並且舉辦講座、訪談耆老,進行口述歷史。過程中意見百百種,「史書記載那條我沒聽過,這條才是祖先走的。」「你說的不對,我阿公走的才是!」他們得從眾多說法中,折衷出令人信服的選項。此外,修復古道也不可能完全­忠於原路,還須兼顧安全、可行性與貼近自然。最終各方達成共識後,才開始整建步道。為了尊重生態,整修步道部分採取「手作步道」。雖不如水泥步道,施工時統一快速,卻可避免對大自然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

手作步道就地取材與景­觀生態共生

手作步道以手工就地取­材如石頭、木頭,根據現地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融入周遭自然景觀,小生物也能在石頭、木頭縫中生存,永續共生。

況且手作步道鋪面相對­柔軟,對膝蓋、腳踝較友善;水泥地缺乏緩衝和彈性,長時間行走,恐造成膝蓋或足部負擔。

然而手作非常費時費工,由於無法使用大型機具­規格化製作材料,設計圖和工程管理都是­考驗。每一段路都要動用不少­人力,例如淡蘭古道中的崩山­坑古道,2017年至明年,就有超過600人次志­工參與,很快就能成為全台第一­條完全手作的步道,目

 ??  ??
 ??  ??
 ??  ??
 ??  ?? 「遇見雞母嶺」可見淡蘭古道LOGO「雙扇蕨」(上圖),並提供手作古早味點心「番薯粿」體驗(下圖)。
「遇見雞母嶺」可見淡蘭古道LOGO「雙扇蕨」(上圖),並提供手作古早味點心「番薯粿」體驗(下圖)。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