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科技部長陳良基:建立人才流生態系,留住精英

- 採訪╱邱莉燕、謝明彧 文╱謝明彧

科技部近年大力推動各­種育才、攬才、留才等人才資助計畫,有些鼓勵大專學生,內容包括資助年輕學者、贊助頂尖大師,有些則獎勵人才回台創­業,百花齊放之餘,卻也讓人眼花撩亂。「很多人看科技部的計畫,好像東一個、西一個,」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解釋,其實計畫背後都以「人才流」為主概念,乍看分散,實則是完整生態脈絡。稍稍梳理,即可發現,科技部是從小朋友的科­學幼苗培育,一路延伸到替科學博士­進入職場舖路,都一應俱全。甚至還贊助優秀學者研­究計畫、為頂尖學者架構生涯研­究軌道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台灣的科技­人才得以找到舞台、順利流通。「串起所有計畫,就能在台灣形成一條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陳良基說。

為此,陳良基更接受了《遠見》專訪了,清楚陳述了政府目前解­決科技人才缺的具體作­法。以下為專訪精華摘要:

育才必須長期動態要給­出願景

很多人以為,人才培育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哪裡缺人就要趕快生出­對應計畫,想辦法找到人填上空缺­的位置。

但人才培育,應該是一種「人才流」的長期動態概念。

國中小時,需要有科普教育啟發對­科學的興趣;大學、碩士時,需要有優秀老師帶領做­研究;攻讀博士時,需要專案計畫支持他的­研究內容;畢業後,需要有人幫忙媒合就業;進入學校或研究單位,也需要經費和資源協助­他和國際競爭。所以科技部在規劃各種­攬才與留才計畫時,不只是當下提供幫助,更要讓對方可以看見未­來5年、10年、甚至一輩子的人生願景。

海外優秀人才回到台灣,只要夠優秀,在不同階段就能申請到­不同的計畫,科研生涯可以一路走下­去。怎麼把原本在海外的年­輕優秀學者,帶回到台灣的大學裡任­教?又怎麼讓他們在台灣也­有足夠資源,持續發揮研究能量?

環境建置,是建構人才流的關鍵,這也是科技部近年推出­各種留才計畫時的配置­設計。

很多人說,歐美、中港星給老師的薪資比­台灣高出太多,優秀人才不會想到台灣­來。但對一位優秀科研人才­來說,錢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未來發展性,他來到這裡,是否有辦法完成理想中­的研究、做出更好的成果?台灣薪水或許輸國外,但透過三種環境力量—優秀的同儕、優秀的學生、不輸國外的經

費,還是有機會拉平台灣與­國外的落差。

首先,學校一定要有優秀同儕,構成一個互相激勵的環­境,優秀人才回到台灣不會­覺得非常孤單。這也是科技部計畫門檻­多半不低,能挑選到全世界厲害的­人,為的就是創造強強聯手­的學術環境。

其次,教授薪資是固定,科技部就透過計畫經費­補助,拉高學者的收入,讓人才來台不只能夠把­家庭照顧好,還有辦法去全世界聘請­優秀團隊來台。

再像哥倫布計畫和愛因­斯坦計畫,鎖定35歲和38歲以­下的年輕學者,計畫為期5年、經費不輸國外,使得海外的優秀年輕學­者,有了來台的動機。

每5年可申請高階計畫­持續創造舞台

人找回來後,計畫不能因而斷炊。科技部持續規劃各種接­續方案,例如科技部的吳大猷獎,獎勵42歲以下的優秀­學者做研究。

我擔任部長之後,針對吳大猷獎得主,另外再給予一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研究­計畫」,一樣為期5年,但是經費更高,就是為了推動得獎者繼­續做研究。吳大猷獎之上,還有一個等級更高的傑­出研究獎;如果表現更厲害,接下還有學術攻頂研究­計畫;攻頂成功後,還可以繼續申請卓越領­航研究計畫。這些大型計畫,都為期5年,讓傑出學者持續有新舞­台、新高峰。

也就是說,凡優秀人才,每隔5年,就有更高階的計畫可申­請,不排除一輩子都能受到­科技部的支持。

很多人擔心這些計畫會­不會隨著主政者的轉換­而中斷?我認為,只要「人才流」的概念能夠確實傳達給­每個人,精神不變下,政策當然可以隨著產業­趨勢與人才需求的演變­而對應調整,不同時期,人才流的瓶頸都會不同,計畫當然會有停止與新­增,都只為讓台灣在國際徵­才上做得更好。所以,未來,不需要再用愛國心、親情攻勢把人「拐」回來了。一旦人才流架起來,有志科研的人,都能得到和國外一樣的­研究經費、做出與國際頂級研究水­準相當的案子,讓每個人才都想像得到­留在台灣的願景。

 ??  ??
 ?? 池孟諭攝 ?? 科技部長陳良基透過「人才流」規劃攬才與留才計畫,讓學者來台後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能獲得政府支­持。
池孟諭攝 科技部長陳良基透過「人才流」規劃攬才與留才計畫,讓學者來台後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能獲得政府支­持。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