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5年催生「益利」華紙實現去塑紙容器/林珮萱

紙杯、紙碗幾乎每個人都使用­過,你可曾想過,若將紙容器上的塑膠淋­膜消除,就能成為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全紙容器?中華紙漿耗費5年心力,打造出全台首創全紙容­器,如何辦到?

- 文/林珮萱

薄薄的一層塑膠淋膜,過去是紙容器的「必要之惡」,因為若少了它,紙張便難防水防油,也無法具備黏合、封膜等特性,更遑論製成紙容器。

然而,超過一甲子歷史的中華­紙漿,耗時5年開發完成的非­塑食安用紙《益利》系列產品,如今終於讓紙容器成功「去塑」,箇中關鍵在於鑽研紙纖­維配方。

去年7月,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率領華紙總經理黃志成、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和新川創新總經理黃雅­惠等主管,舉辦全紙回收包裝容器­的發表會,「益利系列」正式亮相。

黃鯤雄手持自家出產、可全面回收的紙產品,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是台灣第一,全球能做出這樣技術的,不超過三家!」他更開心宣布會在同年­11月、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歐洲­特殊紙大會,向國際展示這項以全紙­產品取代塑膠淋膜的創­新成果。

當初取名益利,來自英文字「容易(easy)」的諧音,代表傳遞「減塑,可以很容易」的概念。但回顧益利誕生的過程,當然是一點也「不easy」!

扭轉紙的天性!全台首家可回收的全紙­包裝容器

深入了解「益利系列」,與傳統紙容器最大差別,就在於紙纖維

配方改造,而這正是華紙的專業。

1968年成立的華紙,從事紙漿、紙板、文化用紙、特殊用紙生產及銷售,近年啟動轉型,內部重新以「纖維材料事業部」與「特殊材料事業部」雙主軸發展,將過去漿紙事業所屬的­工廠,併入纖維材料事業部。「要跳脫漿只能做成紙的­固有思惟,朝向可循環利用的纖維­材料布局,」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說。

華紙投入纖維科技研發,重新定位為特殊材料公­司,「益利」的誕生,堪稱為代表作。其實,以往紙容器難以「去塑」,就在於塑膠與紙天生特­性的差異。塑膠具可撓性、易塑型,可經由加熱黏合,做到熱封效果。反觀一般紙張,「加到再熱,紙張也不可能黏合,只會燒起來,」黃雅惠說。要扭轉這些紙的天性,就得重新研究紙張生產­製程,開發全新的塗層配方。隸屬於永豐餘集團的新­川創新,是華紙益利系列的幕後­功臣。新川創新前身是集團內­的研究單位,2019年獨立成為企­業。黃雅惠率領30人,專研各式材料分析

與新產品開發。回憶益利開發過程,黃雅惠透露,失敗次數早已多到數不­清。以紙杯為例,要將平面的紙張變到

立體的紙杯,無法一體成型。首先要改變形狀,因此紙的可撓性要好;而要將不同紙張組合起­來,就要具備可封合性,這時候就要加入熱封條­件。

偏偏不少特性是相衝突­的,比如要做到表面平滑、手感好,材質就會偏於薄或軟;但若是厚度夠、能盛裝內容物,又造成難以塑型。顧此失彼,宛如天天在上演「矛盾大對決」。

找出紙纖維完美比例,擺脫「矛盾大對決」

至於要讓紙張阻水阻油,則考驗纖維組織的功力,等於纖維孔隙要夠緊密,才能阻擋水氣、甚至香氣。因此,光是紙杯材料端,就研究4年。卻沒想到,到加工廠這一步,又得再磨合1年。原來紙杯加

工廠沒用到這種新材料,加工製程也要不斷來回­溝通調整。期間亦需考量國內外各­種對於食品容器安全的­法規要求。

考驗雖多,但黃雅惠笑說,在華紙工作近20年,很少做過一樣的事,「我們七成產品都跟別人­是不一樣的,」對於差異化優勢,很有信心。熬過5年,上百場實驗,完成的益利系列,包含紙杯、紙餐具,全不含塑膠淋膜,使用後可進入一般紙類­回收系統、減少碳足跡,等於改變產品生命週期,成為可循環版的「紙容器2.0」。過程中,還得不斷接受高度檢驗。初期團隊一度找到方法,讓紙杯做到能裝水一小­時不滲漏,沒想到,永豐餘集團創辦人何壽­川反問,「豈不是限制使用者一小­時內一定把水喝完,這樣合理嗎?」嚴格要求團隊繼續改善。黃雅惠透露,如今已進化到8小時不­漏水。

用專業的水氣透過率( 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Rate)來比較、意指每日每平方公尺可­以通過多少水氣,一般紙張的水氣透過率­約為500,目前華紙的益利紙杯系­列,已可做到為70至80­之間,「未來5年內,目標是要降到10,」黃雅惠強調。也就是說,未來益利要達到24小­時內、每平方公尺所透出的水­量控制在10公克。

塑膠太便宜!如何擴大市場考驗成本­結構

過去紙袋內的防水防油­塗層,會使用的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導致不易被自然分解。

陳瑞和補充,益利也做到「無氟」,符合歐盟對於食品包裝­的規範,今年5月拿到生物可降­解認證(BPI),以及歐洲DINCER­TCO生物可降解認證,是台灣唯一以食品包裝­用紙取得此兩項認證的­紙

廠。高規格的認證,兼顧非塑、減廢、減碳的三大優勢,讓益利接到許多來自歐­洲的訂單。放眼全球業界,能生產可回收的全紙包­裝容器的,仍處個位數。陳瑞和觀察,大家都在跟成本結構競­賽,「因為塑膠真的太便宜了,」他坦言,若沒有法規嚴格要求,還是難讓業者願意多花­點錢、改用全紙製品。後續得持續優化商品,讓全紙容器能與傳統的­成本差距控制在二、三成內,盡力保有市場競爭力。

2020年,華紙合併營收186.8億元,稅後淨損2億元。雖處於虧損,但董事長黃鯤雄心中有­滿滿理想。他認為,以林木纖維為原料的紙­業,不只要扮演好循環經濟­產業先行者,更能具體落實碳中和,還在今年6月股東會,宣布要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

下一階段,華紙還要挑戰更高階的「全紙軟包材」。陳瑞和解釋,許多整盒的食物,拆開後都會用塑膠膜將­內容物一個個單獨包裝,而這類物品至今仍無法­處理、只能當垃圾丟棄,「若是有一天能全改為可­回收的紙類包裝,能省下多少資源?」他說。

著眼減塑、減廢、減碳的時代來臨,「以紙代塑」的未來成長潛力無限,華紙已先站穩第一步。

 ?? 池孟諭攝 ?? 益利系列包含紙杯、紙餐具,全不含塑膠淋膜,使用後可進入一般紙類­回收系統、減少碳足跡。
池孟諭攝 益利系列包含紙杯、紙餐具,全不含塑膠淋膜,使用後可進入一般紙類­回收系統、減少碳足跡。
 ?? 中華紙漿提供 ?? 全紙回收發表會。董事長黃鯤雄(中)、總經理黃志成(左二)、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右二)、協理陳宏德(左一)及新川創新總經理黃雅­惠(右一)共同出席活動。
中華紙漿提供 全紙回收發表會。董事長黃鯤雄(中)、總經理黃志成(左二)、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右二)、協理陳宏德(左一)及新川創新總經理黃雅­惠(右一)共同出席活動。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