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高度成熟不斷開發新利基市場
伏和中指出,螺絲做大或做小,都是高技術活,一如應用於手機、硬碟的小螺絲,幾乎像頭髮一樣細,又得大量生產顆顆精準,儼然是門藝術;相對的,譬如離岸風電動輒
50、60公分螺栓,由於放在外海,還要具備耐腐性,又有其獨到之處。
像是如保興業,製造「防鬆脫螺帽」,防鬆脫、防震,用於風電、太陽能板上;而安拓實業成立的子公司全球安聯,研發人工牙根,在當年進口為主的市場中,闖出一片天,如今市占在本土業者中達到一半。
至於三星、穎明、朝友、豐達科等業者已切入航太領域,由於該產業對於安全、耐用、精準有極高的要求、又得通過國際認證,「這也是為何一支航空用的螺絲上看上千元!」紀翔瀛說。
近年來,汽車產業變化劇烈,從燃油車,移轉到電動車、新能源車等,致使車用螺絲
也得與時俱進。以身為電動車龍頭Tier 1供應商的恒耀,有別於其他OEM代工廠,早已切入客戶協同設計環節,特別是2014年併
購德國扣件廠ESKA後,成為全球唯二有能
力量產鋁合金汽車輕量化扣件的業者,比傳統車用扣件產品的售價、利潤還要高。
另外,台灣的螺絲更與全球高科技業無法脫鉤。路竹新益三、四年前就供貨半導體產業,總經理蔡仁哲表示,隨著中美貿易戰、疫情後,各國風險意識提升,想掌握產業鏈,對管配件的需求更大,光今年上半年,半導體業績已是去年一整年業績的二倍。
宛如一部台灣戰後工業史的螺絲業,已陸續出現第三、四代,令人驚訝的是,相較許多傳產面臨後繼無人的煩惱,螺絲業二代幾乎都願意接班;此外,螺絲業一般給人印象很陽剛,但在螺絲貿易協會舉辦的新世代座談會中,有不少二代女接班人參加。
蔡圖晉說,自己兒女都在公司上班,「應
該有85%二代都願意傳承吧。」他認為,這
是因螺絲業還有很大的利基與市場,光是師傅就有機會月領七萬、八萬,前途光明。
儘管扣件業欣欣向榮,今年1至7月螺絲螺
帽出口值就成長逾三成,然而,也有隱憂。
首先,數位轉型、智慧製造尚不成氣候,陳志宏指出,知道智慧製造到真正執行的業
者,不到10%,許多業者仍覺得沒必要,或
是請不到科技人才。「再這樣下去,很容易被國際市場淘汰。」另外,後疫情時代,紀翔瀛指出,扣件業面臨台幣升值,導致匯損;運費高漲、缺櫃,衝擊外銷作業順暢度;鋼價亦漲,讓材料成本高的扣件產業,經營壓力雪上加霜。
無論如何,唯有切入高階產品,路才能走得長遠;這也是廠商未來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