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推晶片法案,瞄準2030年全球兩成市占
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造就的晶片荒,各大經濟體無不想方設法提
升晶片供應穩定性。歐盟也於2月
跟上腳步,推出「歐洲晶片法案」
(European Chips Act),計畫投入430億歐元(約新台幣1.38兆元)
的公私資金,提升歐盟在設計及生
產晶片的量能,目標要在2030年吃下全球20%的市占率,約是目前
市占的兩倍。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晶
片是全球科技競賽的核心,也是我們現代科技的基石。」在加速數位轉型的浪潮中,晶片在雲端計算、物聯網、健康醫療以至太空產業都扮演關鍵角色,視之為戰略性物資也不為過。包括電動車在內的許多減碳科技也相當倚賴晶片。因此,強化自家晶片實力,也符合歐
盟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野望。
由於晶片短缺,不少車廠被迫停工。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 )數據,2021年新車登記量比慘澹的2020年再縮減了2.4%,僅有970萬輛。這是1990年
開始統計以來的最差表現。
在電動車的帶動下,汽車產業的成長前景相當樂觀。某些新款電動車需要的晶片數量,可能是傳統
汽車的20倍以上。
也因此,許多主要經濟體,莫不積極給予豐厚補助,以爭取半導體巨擘前來設廠,增加晶片自給率。美國參、眾議院陸續通過的《創新與競爭法案》
(USICA)及《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 of 2022),便準備砸下520億美元(約新台幣1.46兆元)扶植本國半
導體產業,佔據提撥預算的最大份額。
擁有三星、SK海力士等半導體大廠的南韓也在2021年宣布為期十年的「K半導體戰略」,要在租稅減免等官方大力支持下,投注510兆韓元(約新台幣12.9兆元)建設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
相較之下,歐盟的晶片法案撥款金額較為保守,補助規章尚不明確。在通貨膨脹惡化的環境中,各國政府對大規模的公共投資也不甚熱切。
甚至,在這件草案正式發布前,境內擁有艾司摩爾(ASML)、恩智浦(NXP)等半導體產業巨擘的
荷蘭政府便在官方文件中示警,認為過於追求自給自足、疏遠全球供應鏈,不會是應對晶片短缺的理想解方。未來草案的協商,也將是決定歐盟晶片法真正影響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