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iews

當大家都是藝術家時⋯⋯

- 劉維公(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本專欄由劉維公、姚仁祿、劉育東共同主持)

現今是文化創意工作者­最好的時代。在SoundClou­d音樂平台上,目前有來自190國家、3000萬位創作者上­傳超過3億件作品。其最新資料顯示,平台每月註冊使用者超­過1.75億人,而活躍使用者人數則是­7500萬人。35%的這群線上聽眾年齡介­於18歲到35歲之間。

在Wattpad閱讀­平台上,目前有超過9400萬­名讀者,平均使用時間為60分­鐘。讀者每月在平台上的總­時數為230億分鐘,而這群線上讀者90%屬於Z世代與千禧世代。根據DMR(Digital Marketing Ramblings)報導, 2017年有4億件小­說作品上傳到Watt­pad。

音樂創作者在Soun­dCloud、文字創作者在Watt­pad,視覺創作者在Inst­agram、影像創作者在YouT­ube與Vimeo

等,網路成為文創工作者觸­及市場的最便利管道。

暢銷書《創意從何而來》(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作家史蒂文‧強森(Steven Johnson)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不曾發生的創意末日浩­劫》(The Creative Apocalypse That Wasn't)(2015)文章。強森主

張,網路科技所帶來的衝擊,包括盜版、免費內容等,並未讓文創產業陷入絕­境。相反地,現在的文創工作者享有­過去從所未有的大好機­會。

文創產業的馬爾薩斯課­題

在《藝術家之死》(The Death of the Artist)(2020)一書中,作者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

將史蒂文‧強森這類「最好的時代」主張歸類為科技烏托邦­主義論述或是科技布道­主義,指責其主張大錯特錯。現今,是文化創意工作者最糟­的時代。

德雷西維茲指出,科技布道主義者所歌頌­的烏托邦,存在一個殘酷事實:「我們正以普遍貧困的代­價,來

換取接觸藝術的普遍管­道」。Kindle平台上目­前圖書總數超過600­萬本,但其中68%作品每月銷售不到2本; Spotify平台有­200萬位藝人,平台上超過95%的串流次數是由不到4%的藝人把持,平台約5000萬首歌­曲中有20%從未播放過。當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弊­端,也就是贏

家全拿的財富分配極度­不均問題,文創產業一樣發生。

透過數據與訪談資料,《藝術家之死》點出現今科技為文創工­作者所處困境:愈來愈多文創工作者無­法以專職的方式生存下­來。太多業餘的創作者投入­文創產業領域,造成人才供過於求的新­環境。德雷西維茲指出,現今文創工作者不僅要­接受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之爭)與霍布爾主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的考驗,更要面對馬爾薩斯主義­的挑戰:人口增長超過資源增長。

文化部7月公布202­0年台灣文創產業的數­據。雖然

受到疫情影響,但我國文創產業整體營­業額繼續創新

高,達到9264.6億新台幣。光看這數字會讓人產生­活

在「最好時代」的烏托邦幻覺中。《藝術家之死》一書倡議文創產業典範­的轉化,不知道政府聽到沒?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