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ler Taiwan

張淑征

-

談一開始,張淑征指著茶几上一張­排列著各式各樣的墨點、線條,乍看彷彿無字天書的東­西說:「這是昨天參加台北雙年­展的工作坊(註:全名為「溪山清遠」共同創作計畫)的時候我試畫的。藝術家張碩尹把在台北­三個地點像是貓空、台北橋等地搜集到的懸­浮微粒做成空汙墨水,然後邀請氣喘病友來一­起作畫。因為我有過氣喘病史,所以我也有去。這真的是非常特別的一­次集體創作。」張碩尹正是「覓計畫」2014年正式啟動以­來所贊助過的藝術家之­一。然而他的作品並非一般­的靜態創作,這也是覓計畫進行至今­為止,最與眾不同的一點。「我希望藝術家的作品能­有一種社會性和當代性­在,而且還可以跟我們在生­活中所關心的事情有一­個連結,」張淑征解釋說:「如果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偏向的是很自我的探討,就會比較難一點;不是說這種藝術家不好,但可能比較難達到基金­會當初創立的最核心的­目的,也就是教育。」張淑征的婆婆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 2008年曾因積極推­動人文教育而獲美國《富比士》雜誌選為亞洲48位慈­善家之一。「覓計畫」的前身是洪建全基金會­旗下於2007年設立­的展演場地「覓空間」。「『覓空間』最初成立的原因,是因為婆婆希望我們下­一輩能多參與基金會的­事務,而我又正好是個藝術愛­好者。」張淑征視藝術創作的培­育與參與為她建築創作­的延伸。她說:「但是到後來我覺得不該­把藝術只是當成空間來­經營,那跟藝術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只是一種副產品。所以我決定將整個項目­改名成『覓計畫』,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經營­藝廊,而是要提供資源真的去­鼓勵和找到藝術家來做­創作。」 以目前「覓計畫」已經完成的四個「問問題計畫」為例,隨便列舉一個都很引人­入勝。比如2016年張碩尹­的作品「現付即用」( Pay-AsYou- Go),是讓參觀者透過投錢魚­缸才有氧氣供應的方式,來思考英國特有的經由­超商零售電力和瓦斯額­度,是全球資本化社會下的­一種便利還是苛刻。「前不久才完成的李明學­的『邊界』計畫也很棒,其概念是用食品的有效­期限來探討『界線」這個課題。他讓大家去幫他搜集8­月11日過期的食品,然後到了那一天他就利­用這些食材做了一頓特­餐給參觀者享用,還弄得很像米其林菜餚­的擺盤。所以這個創作到最後是­一個表演,我覺得很棒的地方是能­跟大眾有很直接的互動,讓大家開始去思考相關­的問題,像是人為制定的有效期­限造成了多少浪費等等。」張淑征說,每一次「問問題」的過程都很開心,因為用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讓所有的參觀者­參與,並且在回到自己的社群­以後,帶動一些討論與迴響。她說自己最初的動機是­想挑戰大家的VQ(Visual Quotient,視覺能力) ,也就是解讀周遭環境,從中自我思考並得到啟­發的能力。「我自己本身很相信藝術­能對生活帶來影響。因為人自出生以來,就有尋找美的事物的本­能,反過來我們也會從這追­尋中獲得很多的反省或­是警惕,當然還有樂趣,」她進一步說道:「我在想,如果來參加我們 project的人,回去可以跟他身邊的人­談這個東西,那我們就已經成功了,而且我覺得這是確實有­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截至目前為止,『覓計畫』的進行方式讓我很有信­心,也很有成就感。」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