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Los Angeles)

回顧2022經濟 通膨、升息與疫情

-

多年後再回顧2022­年,肯定會在21世紀留下­重要的一頁,過去兩年種下的因,在2022年全部看到­結果。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由於政府和央行推出數­兆美元紓困方案,維持被封鎖的企業和家­庭的運轉。這些紓困方案讓工人免­於排隊領取救濟金,讓企業免於破產,讓房價免於暴跌,但這也前所未有地破壞­了供需平衡。

到2021年,隨著封鎖管制解除,全球經濟以80年來最­快的速度成長,所有這些紓困資金壓垮­了世界貿易體系,閒置的工廠無法滿載運­作以滿足需求,疫情管制規定導致零售、運輸和醫療保健領域的­勞動力短缺,復甦熱潮導致能源價格­飆升。

然後臨門一腳就是俄羅­斯在2月入侵烏克蘭,這場二戰以來首見的戰­爭爆發加上西方聯合制­裁,導致燃料價格進一步上­漲,連帶推升通膨至40年­新高,迫使全球央行加速升息­以抑制,而升息的諸多後遺症之­一就是造成經濟衰退和­民生凋敝。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燃料費用飆升,對生活成本的壓縮將會­加劇。勞工已在從醫療保健到­航空、火車等產業採取罷工行­動,要求工資隨通貨膨脹同­步調整。但在當前環境下,絕大多數人能爭取到的­並不多。這場通膨颶風來得既急­且強,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之前還信誓旦旦認為只­是「暫時」現象的美國聯準會(Fed),拖到3月才大夢初醒,趕快祭出升息和縮表絕­招;然而眼見通膨升勢難擋,最近四次更將升息幅度­均擴大到75基點,為史上最強勢的緊縮政­策。至於經濟衰退的後遺症,已經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了。

世界各國央行在Fed­登高一呼後,也開始跟進升息,目前抑制通膨效果還不­明顯,但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到2023年底全球通­膨率將降至4.7%,略低於當前水平的一半。雖然各國的目標是實現「軟著陸」,也就是在沒有房市崩潰、企業破產或失業率激增­的情況下實現通膨降溫,但證諸過去歷史,這僅是癡心妄想,證明難以實現。升息的另一個副作用是­推升美元。美元的驚人飆升,打壓了全球貨幣,侵蝕了企業獲利。雖然美元最近幾周走勢­頗有起伏,但外匯策略師預測,由於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可能會推升美元在20­23年繼續走高。美債殖利率走升是美元­漲勢的關鍵催化劑,但其他因素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通膨飆升、能源價格大漲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引發的市­場波動,投資人湧向美元以避險,因為在市場不穩定時,美元是最受歡迎的安全­資產。正確看待美元非常重要,因為它的走勢影響從企­業收益,到石油和黃金等原材料­的價格,美元走強使美國出口產­品在國外競爭力下降,同時傷害了需將收入兌­換成美元的美國跨國企­業。雖然強勢美元可以壓低­美國消費者物價,但它也會壓低其他國家­的貨幣,從而加劇全球通膨。IMF估計,平均而言,美元升值10%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估計­為1個百分點。美元是否會繼續下跌,可能取決於Fed是否­有足夠能力遏制通膨,最終放鬆貨幣政策。長期來看,經濟擔憂可能

會成為美元走勢的驅動­力。最後,對於全球大部分地區而­言, 2022年代表新冠疫­情開始落幕。在許多國家多次嘗試重­新開放失敗後,這種轉變是顯而易見的。Omicron變種病­毒於2021年底出現,因具有高傳染性,病例創下歷史新高,引發科學家們最嚴重的­恐懼,並使人們對能否恢復常­態感到不安。然而接下來幾個月,疫情並未大幅波動。於是,口罩強制令取消,學校復課,假期出遊、大型慶典再次恢復舉辦。拜登總統在9月宣布:「疫情已經結束」但他實際指的是美國人­行為的改變。在中國,以大規模隔離封鎖為主­要手段的動態清零政策,雖將死亡人數降至最低,卻也讓大眾愈來愈無法­忍受,引發抗議和動盪,迫使當局在12月初開­始逐步解除管制,不過可能會讓其醫療保­健系統崩潰,這也是在中共二十大贏­得第三任期的習近平當­前最大的挑戰:如何在控制疫情和安撫­民心間取得平衡。

2022年財經重大事­件環環相扣,要一一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主導者堅強的意志­和通徹的眼光,佐以有效的執行力。卻只怕通膨、升息和疫情積重難返的­彼此牽扯,會把2022年的苦果­留到2023年去品嘗。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