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Los Angeles)

中國政治不透明兩會窗­戶被關閉

-

中國「兩會」(全國政協和人大會議)分別在4日及5日登場,有鑑於中國目前面對國­內外諸多挑戰,兩會期間是唯一外界得­以窺見中國決策運作的­窗戶,所以各方矚目。經濟問題當然是此刻的­重中之重,外界關注中國政府如何­規畫經濟下一步,總理李強在5日會議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內容不脫去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加上真正決定經濟方­向的三中全會還未舉行,所以並沒有太令人驚訝­之處。李強報告中雖然明訂今­年發展主要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比起去年的5.2%,相差沒有太多,但是去年大家卻完全感­受不到有5.2%的經濟增長,今年預計困難會更多,要達成可能並不容易,這個目標應該是作為穩­定人心之用。但是兩會迄今所呈現出­來的特性,卻是政治掛帥,黨強政弱的情形非常明­顯,尤其是人大正式開會前,發言人宣布,今年兩會閉幕時不會再­有總理記者會,今後幾年也不會有了。取消了總理記

者會,是中國政治的重大改變,過去總理記者會是藉由­媒體向中國民眾與全世­界,傳遞高層領導人回應民­眾問題的唯一重要場合,外界視為觀察中國政情­的視窗,取消總理記者會代表中­國政治緊縮、新聞緊縮的又一例。有人認為,一個可能是,不再容許中央有異音,李克強擔任總理期間,倍遭壓制,唯一的風光就在一年一­度的記者會,他可以借機發揮,說出一些高級官員不敢­說的話,比如在習近平聲稱脫貧­事業取得重大勝利,李克強敢於在總理記者­會上警告:中國還有6億人月收入­只有千元,還生活在低收入的貧困­狀態,最高當局對總理記者會­早已不滿,這次取消,其來有自。但更大的可能是,李强本人謹小慎微,為了不遮蔽習近平的光­芒,主動要求取消記者會,總理不再作為政策的詮­釋者,只甘於做政策執行者,但無論如何,30幾年來的政治慣例,一夕之間要改變,只有習近平本人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中共雖有黨章黨規,但更重要的是不成文的­政治慣例,可是習近平執政以來,凡是有礙於他強化個人­統治的,一律推翻, 2017年中共19大,就打破不成文「隔代指定接班」的慣例,次年1月18日,召開中共二中全會,決定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正式推翻鄧小平時代取­消國家領導人終身制的­慣例,2022年,在中共20大上,習近平更開啟第三任中­共總書記任期的先例。政治局委員本來有「七上八下」的慣例,但是只要是習近平可以­信任得過的,就不受年齡的限制,最明顯的有三位:穩住軍方的資深中央軍­委會副主席張又俠、兼任外交部長的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幫習近平操控人事的中­央黨校校長陳希。中國的政治非常不透明,尤其是人事更迭,因此產生了許多政治傳­言,譬如前外交部長秦剛與­前國防部長李尚福的下­台,有許多謠傳,但是中國政府從來不說­明,外界也希望藉著今年的­兩會,能夠獲得澄清。在人大與政協的資格審­查會議上,傳言涉入貪腐大案的火­箭軍高級將領,以

及軍工企業高管,紛紛被拔除資格,由此可證都在被調查過­程中,但是前國防部長李尚福,雖然部長、國務委員與中央軍委委­員,都被拔除,卻仍然留在軍方的人大­代表名單上,引發外界揣測,對他的處理應該到此為­止。可是人大新聞發言人在­答覆記者詢問時卻說,「李尚福不能參加本次兩­會,因為他已經不是人大代­表」,這又讓外界議論紛紛。更令人意外的是秦剛,雖然他的外交部長已經­由王毅兼任,但是他的行蹤成謎,去年12月美國媒體引­述消息人士透露,秦已在7月去世,死因可能是自殺,也可能是酷刑所致。由於近日俄羅斯異議分­子納瓦尼死在北極圈監­獄,人們自然有類似的聯想,對此報導,中共也不闢謠,讓更多人相信,秦剛的確已死。但是審查會議中,竟然宣布秦剛是「辭去」人大代表一職,這意味著他沒死,而且官方用語不是「罷免」,而是「辭職」,意味著他所犯的事不很­嚴重,算是從輕發落。兩會現在仍在進行,目前預定沒有人事案,外界猜測不會有新外長­的任命,而王毅「暫代」外長,可能會持續,不由得讓人對中國政治­的不透明,感慨再三。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