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Los Angeles)

打 文藝青年 護國神山造

台積電創辦元老曾繁城­的徬徨少年時及半世紀­半導體人生

- ■沈珮君(上)

「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2004年開始,至今二十年,剛好讓一個嬰兒長成大­人。聯副邀請評審與得獎者­對話,談的是文學。豈僅是文學?是青春徬徨,是寂寞人生,句句是向天提問,永不甘心的自我超越。二十年,繁花盛開。「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是對這些生命的鼓勵與­禮讚。曾繁城是開始這一切的­人。

為什麼創辦「青年文學獎」?

曾繁城,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積電的創辦元老。半導體業大老,為什麼會創辦「青年文學獎」?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文­學、歷史、哲學,其創作者、研究者,價值、貢獻在台灣長期被嚴重­低估,連酬勞都貧薄,以致優秀的人多數不敢、不能選讀文組。科技人曾繁城就是這樣­一個當年被沉重家計「耽誤」的「文藝青年」。曾繁城未能如願讀文組,但所愛始終未變。即使在台積電工作極忙­的時候,他個人出資邀請名師葉­嘉瑩、王德威、方瑜、歐茵西、彭鏡禧、辛意雲,在新竹誠品開講,兩周一次,連階梯都坐滿了人,他還請每位聽眾喝咖啡。余秋雨首次訪台時,曾繁城請他來清大演講,那次人實在太多了,臨時改到清大活動中心,一千五百人。白先勇提倡崑曲的第一­聲《青春版牡丹亭》,需要經費一千萬,曾繁城個人贊助六百萬­元。半導體,讓他生活富足;文史哲,讓他生命富足。他有一個大書房,但他最常用的書桌就是­餐桌,那是他家最明亮的一角,陽光從落地窗斜灑,桌上是《宋徽宗》、《今文觀止》、《百年孤寂》、《人間詞話》……曾繁城也喜作詩填詞。

我是長子,要為家裡負責

曾繁城,在找到半導體人生前,像你我一樣「渾渾噩噩」。他是貴州遵義出生的湖­南娃、喜歡文史的理工男,當年他和「台大機械」只差一分去念了第三志­願「成大電機」,但他實在沒興趣,以第二高分考進去,倒數幾名畢業,至今連馬達都不會修。徬徨少年時,他常常泡在台南的「美國新聞處」看電影,沉迷存在主義沙特、卡繆,喜讀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對前途一片茫然。那時他不知道自己未來­將帶著團隊啟動台灣電­子業轉型、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半導­體生產鏈。

曾繁城出生於1944­年,中國對日抗戰已進入第­七年,民生凋敝,國家在存亡關頭。一年後慘勝,國共內戰卻又立刻爆發,一打又是四年。曾爸爸是孤兒,十七歲即從軍。部隊不斷移防,曾媽媽扛起扁擔,一頭挑著曾繁城,一頭挑著剛出生的女兒,從貴州、湖南、南京……1948年到了海南島。不滿五歲的曾繁城在那­裡開始念小學,他到現在都記得赤腳上­學走過的瓊河石板路。

1949年,海南島最後一批國軍撤­守,他們也跟著到了台灣,先暫居屏東機場附近,後來搬到高雄鳳山黃埔­四村。曾繁城沒有念眷村的誠­正小學,在他印象中,「那是高官子弟念的」,他念的是鳳山大東國小,同學都是台灣囝仔,他與同學打打鬧鬧,輕輕鬆鬆學了一口南部­腔的台語。他們三兄弟成績都很好,曾繁城是黃埔四村年紀­最大的孩子,他就是眷村老大,他很自豪:「我們那個眷村沒有太保。」這個眷村的模範老大,卻是老師的頭痛學生,學校廣播「○年○班同學○ ○ ○到訓導處來」,他經常就是那個○ ○ ○。他有用不完的精力。學校強制學生趴在桌上­午休,他睡不著,不是偷溜到河裡游泳,就是爬樹摘蓮霧、芭樂。他太皮了,還曾掉到大水溝,差點溺死。當年小孩流行的灌蟋蟀、玩紙牌、打彈珠,他都是一流高手,彈珠戰利品有一麻袋。他成績雖好,並無大志。他在鳳山初中畢業時是­第一名,理應去考高雄中學,卻因「最怕考試」,選擇直升鳳山高中。在鳳中,他遇上了極好的歷史老­師錢寶午,錢老師上課不用課本,把文藝復興、歐洲戰史說得讓他入迷­極了。這個混沌小子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他有志向了,「我要念歷史系」。歷

史能當飯吃嗎?曾爸爸極力反對,要他念理工,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沒有抗爭,「我是長子,要為家裡負責」。「我們家太窮了」,曾繁城知道父親也是不­得已。曾爸爸升上中校就到頂­了,薪水很少,每個孩子一年勉強可有­一套制服、一雙鞋,家裡只有過年才能吃到­肉。曾爸爸五十五歲退休,長官本想安排他去掌管­福利社,但這個「肥缺」需要打點各方,曾爸爸選擇裸退,他在眷村後面的河邊種­菜、養雞、種木瓜。曾繁城也幫忙餵雞、鏟糞、撿蛋。但一如當年所有的外行­養雞人,一場雞瘟,坑殺了他們的夢。

2010年曾爸爸以九­十多歲高齡過世,生前一直住在眷村。曾繁城早已給他在澄清­湖畔買了一戶好房子,曾爸爸一天都沒住。他捨不得搬離眷村,那是他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家,他不需要什麼湖景豪宅,他在破破爛爛的眷村安­心立命,吃得香,睡得著,他說要替當年一起從大­陸來的弟兄們照顧家園。那些老弟兄早就過世了。曾繁城手足共五人,因家裡養不起,小妹很小就送給別人,大妹為了成全三兄弟念­大學,高中畢業就投入職場。曾繁城身為老大,很早就知道要盡快把這­個家扛下來。五○年代,全台僅有幾家大學,錄取率極低,叫作「擠窄門」。那是他第一次參加聯考,直到高三才「聽說很不容易」,開始用功。他們四兄妹住同一個房­間上下鋪,為了不影響弟妹睡覺,他拉一條電線到屋外讀­書。他是黃埔四村第一個考­上國立大學的,眷村受到很大鼓舞。五○年代念成大電機時,他沒聽過「半導體」,而且對歷史始終未忘情,同學李弘祺也是一個歷­史迷,約他一起重考,曾繁城鼓起勇氣問了爸­爸,又碰到銅牆鐵壁。李弘祺重考進了台大歷­史,是當年文組狀元,後來是耶魯博士。人生的路就此分向兩途,李弘祺在美任教,是知名的歷史學者,曾繁城則為台灣半導體­業開路先鋒。有一次,李弘祺在美國辦學術研­討會,請曾繁城負責經費,他跟李弘祺打趣:「假如當年我跟你去念歷­史,今天大概沒能力贊助你­了。」

只做電晶體實在不過癮

曾繁城服役後,考入台電,簽約兩年,月薪兩千左右,做夜班,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但一年多後他決定重回­學校,當時交大已有

了台灣第一個半導體實­驗室,他想投入那個新興領域,但與台電合約未滿須賠­償,工作一年多的薪水還不­夠賠,他仍毅然「停損出場」。進了交大電子工程所,他在老師張俊彥指導下,師徒做出台灣第一個電­晶體。畢業後,張俊彥帶他一起去了電­子公司,那是台灣第一家做半導­體的,他很快發現公司「裙帶關係嚴重,不尊重專業」,張俊彥也曾氣得摔椅子,最令曾繁城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採購設備,他和同事找到便宜的美­國最新機具,但高層「內定」的是價格高很多的舊款,卡住簽呈,曾繁城氣得飯都吃不下,胃種下病根。曾繁城在電子公司時,已經覺得「只做電晶體實在不過癮」。1973年7月工研院­成立,9月他就進入工研院「電子研究室」,當時工研院還沒有「電子工業研究中心」,但他的人生有了奮鬥目­標。工研院的成立,從一開始就是在爭議中,立法院一直有人持反對­意見。七○年代,是中華民國遷台以後最­險峻的年代,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中美斷交、兩次石油危機,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出十­大建設,但這還不夠,台灣經濟何去何從?工研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成立的。

1973年蔣經國指派­行政院祕書長費驊尋找­台灣下一波經濟發展的­策略,明示要「越大越好」。費驊找了經長孫運璿、交長高玉樹、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工研院院長王兆振,以及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等七­人,在小欣欣豆漿店會商。潘文淵是費驊的交大同­學,當時已花了一些時間訪­察台灣產業現況,認為台灣電子業只是裝­配業,並非科技業,應該由勞力密集轉型到­技術密集,否則沒有未來,他建議台灣應該發展積­體電路(IC ),直接從美國引進技術,孫運璿立刻支持。一頓四百多元的早餐會,就此改變了台灣命運。為了此案,工研院增設一個獨立的「電子工業研究中心」,胡定華(前工研院副院長)是這個中心創設時的副­主任,他才剛滿三十歲,後來的要角楊丁元、史欽泰、曹興誠、曾繁城當時統統不到三­十歲,胡定華生前在接受吳淑­敏訪問時,指這批年輕人都是「可造之才,非常能幹,願意做事情」,讓他這個年輕主管「鬥志昂揚」、「勇氣十足」。

曾繁城,在找到半導體人生前,像你我一樣「渾渾噩噩」⋯⋯徬

徨少年時,他常常泡在台南的「美國新聞處」看電影,沉迷存在主

義沙特、卡繆,喜讀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對前途一片茫然。那時他不知道自己未來­將帶著團隊啟動台灣電­子業轉型、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半導­體生產鏈。

看著廢鐵被世界發生我­要它更殘忍一些而陽光­安分

形同另一個種族小說的­體感,詩的名狀日子依舊老樣­子窗的瞳孔擴張死亡一­再轉動門鎖但我沒有鎖­門

 ?? 曾繁城喜讀史書,以餐桌為書桌。(攝影/沈珮君) ?? 1976年台灣第一批­去RCA受訓的工程師,後來都是台灣半導體產­學界的巨擘。左起曹興誠、倪其良、曾繁城、戴寶通、劉英達、陳碧灣、史欽泰、RCA公關主任。(圖/翻攝自《十里天下》,史欽泰提供)

曾繁城喜讀史書,以餐桌為書桌。(攝影/沈珮君) 1976年台灣第一批­去RCA受訓的工程師,後來都是台灣半導體產­學界的巨擘。左起曹興誠、倪其良、曾繁城、戴寶通、劉英達、陳碧灣、史欽泰、RCA公關主任。(圖/翻攝自《十里天下》,史欽泰提供)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