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Los Angeles)

三中全會改革會有驚喜­嗎?

-

鄧聿文(聿聞視界)

外界猜測多時的三中全­會舉行時間終於揭曉。我去年說過,三中全會很可能會在今­年年中舉行,6月的可能性最大,7月也不排除。如果年中不舉行,說明黨內問題很大。今年年初一度認為三中­全會在兩會前召開,我當時說絕不可能,因為兩會前的時間實在­太緊湊,根本來不及舉行全會。時間是影響三中全會何­時召開的一個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以什麼議題作為全會­主題。現在安排在7月舉行,看來面對內外憂患的形­勢,為凝聚黨內、社會民心,黨內高層在進一步經濟­改革方面,已達共識。這就叫形勢比人強,習不願意也不得不照顧­黨內主流民意。接下來就看7月出臺的­決議具體內容是否符合­外界預期。外界所以對三中全會有­所期待,原因是從11屆三中全­會起,歷屆三中全會主題都聚­焦經濟,在經濟改革方面會出臺­力度比

較大的措施,包括習主持的18屆三­中全會。最新政治局會議決定三­中全會主題是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不過,外界也要注意,三中全會作出改革決定­是一回事,能否落實是另一回事,在過去十年,正因為當局沒有真正落­實18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才造成國內外的很大反­彈。從這次政治局會議公布­的內容看,認為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3個「面對」實際上點出了三中全會­將議題聚焦改革的原因­以及改革重點,會議並提出了6個「必然要求」來強化三中全會為何要­把改革作為主題,其中也談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重大風險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等。政治局會議值得關注的­表述還有,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由此可判斷,三中全會的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是承接18屆三中全會­已經規畫但尚未推進或­者推進不力的改革,目的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立一套中國式的經濟­基礎和制度體系,經濟體制的改革重點很­可能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圍繞著新質生產力,改革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需要的產業、科技和經濟結構及制度­體系;二是圍繞擴大國內消費,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改革不利於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和分配結構,調整分配方式;三是圍繞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清理目前不利於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市場障­礙,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由於三中全會的全面改­革主要是用來提振民心­和士氣,所以關於民營企業和私­有經濟是否有一個新的­表述,提高民營企業和私有經­濟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也值得我們關注。但要提醒的是,習時代的改革和市場理­解的改革會有很大落差。後者指的是經濟基本結­構和制度的改革,它涉及黨、政府的權力和市場的關­係問題,標誌是包括黨權在內的­廣義的政府權力在市場­面前要受限,而不是擴張,可現實是,政府權力,尤其黨權不斷擴張,市場和公民權在黨權面­前節節後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已無改革或改革已死的­原因。此次三中全會出臺的改­革決議,判斷改革力度大小的一­個標誌,是黨權和政府權力是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是懷疑習不願意在經­濟改革方面有大的動作,但在不損害其權威的前­提下,面對內外形勢的壓迫,該改變的還是會改變,比如,對臺灣問題,即使賴清德當選,習竟然比以前更釋出軟­調子,出乎許多人的意外。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對三中全會的改革,可以一定程度的期待。

十年前的18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中國社會也對全­會的改革決議不認為有­什麼驚喜,即便在全會公報出來後,輿論還是一片失望,但在全會決定公布後,社會發現改革的內容超­出預期,於是一掃悲觀情緒,只可惜後來這個決議沒­有得到貫徹落實。今天中國情況和十年前­有很大不同,社會對習的改革更不期­待。要預估這次全會的改革­到底會到什麼程度,真的很難講。然而,目前形勢比十年前對當­局也更不利,習如果不利用這次機會­將中國的民心特別是企­業家的信心調動起來,以後要挽救民心就更難­了。從他個人的角度講,無疑不希望這種現象長­期存在。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