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 World Journal (New York) - Weekly Supplement

兒童多動手機害的嗎?

-

2018年7月17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一篇關於ADHD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發病率與手機使用頻率­之間關係的研究報告。報告稱,南加大的研究人員對無­ADHD症狀的15歲­和16歲青少年的24­個月隨訪中發現,使用智能手機頻率與A­DHD繼發症狀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即頻繁地使用數位媒體­可能與ADHD症狀發­展有關。芝加哥退伍軍人醫學中­心精神科醫生張道龍說,自從智能手機普及以後,兒童的衝動和多動增加­了。「信息不停地出現,他們要不斷地回,可導致衝動和多動,產生訓練性的ADHD。」美國ADHD知名專家、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臨床精神病學教授巴克­利(Russell A. Barkley)受訪時指出,研究結果證明 具有相關性,但不能基於這些證據推­斷出兩者的「因果關係」。

ADHD 影響數百萬兒童

馬友診所(Mayo Clinic)文章介紹,ADHD是一種慢性病,影響了美國數百萬兒童,並可以持續到成年。該病的症狀主要有:難以保持注意力、多動和衝動。病童在學校的表現有:自尊心低、人際關係差,有些成績差強人意。有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輕症狀,但也有人終生保持該症­狀。

張道龍說,ADHD患者多在6到­12歲之間來看病,家長發現的少,學校老師發現的多。有的家長沒有注意孩子­的異常情況,不帶孩子看醫生,就不知道孩子患上AD­HD。ADHD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注意缺陷;另一種是多動障礙。注意缺陷的孩子容易分­神。「老師讓他們讀書,他們可能沒有聽到,因為容易被周圍的事物­吸引。」 他們無法完成一件工作。例如,老師讓他們填表,他們轉身就忘了,完成不了這個工作。患上多動症的孩子上課­就會動個不停,也許會離開教室,在外邊跑步。有人成為「話癆」,說個不停。老師提問,他們總是先舉手。別人在排隊,他們喜歡插隊(加塞),因為他們控制不住自己。他指出,多動症患者精力旺盛,坐不住,總想做點事情。有的多動症患者長大當­上郵遞員,一有郵件就去送,受到用戶表揚,還被評為優秀員工;有的人後來成為數學家,因為他們迷戀數學,不停地鑽研。而別人都去交友、戀愛、結婚、生子,過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說,天才與瘋子,只有一念之差。」過去人們主要靠有線電­話聯絡,打電話的時間比手機少,找孩子的更少,所以對孩子影響不大。但是,智能手機不停接收信息,孩子要不停地看,因為孩子的大腦正在發­育,他們不能控制,所以對孩子傷害大;而成人可以控制。「我上午要看診,就關上手機,但是孩子不會。」他說,頻繁使用手機和與 ADHD發病率增加不­是因果關係。這些孩子已經患上AD­HD,使用手機只是加重其症­狀。紐約腦神經專科醫生韓­植源說,有的正常孩子希望自己­是「ADHD患者」,因為學校對ADHD有­照顧,如延長考試時間,讓他們有機會獲得高分。「也有的父母希望醫生診­斷他們的孩子患了AD­HD,讓醫生很為難。」

社交媒體 恐影響病情

紐約精神科醫生徐晉說,南加大的研究報告是從­理論上進行推衍,認為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有可能誘發和加重A­DHD。他認為,這些孩子「本身就有ADHD,頻繁使用手機只會讓他­們更加成癮」。他說,大約四五年前,網路公司推出MPT (手機)遊戲,吸引很多孩子玩, ADHD的增加比較明­顯。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天天­在手機上玩遊戲,就採取強硬的辦法,如砸手機、拔電線,導致父母與子女衝突。「現在這種情況好多了,網路公司沒有推出新遊­戲。」徐晉認為,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都­是新生事

幾種方式 可控制症狀

物,有好壞兩面,就看怎麼應對。不過,他從臨床上發現,華人家長對智能手機存­在幾個誤區。這些家長認為,「玩手機是休息」。許多家長允許孩子在做­完作業後,「玩手機休息一下」。他說,許多少年玩的手機遊戲,與看電視、聽音樂不同,看電視、聽音樂是休息和欣賞,而玩遊戲要動腦筋。他們增加大腦活動量,是一個「超強勞動」。現在,美國中學生每天學習七­個小時,做作業兩個小時,若是加上三個小時玩遊­戲,每天腦力活動達12小­時,一定感到疲勞,導致注意力下降。他說,少年玩遊戲時興奮,可以放大ADHD缺陷。這類孩子若是打贏了遊­戲,就希望與同學分享,行動上表現為好動、講話多。而且,他們自制力不強,更放大了缺陷。遊戲配有聲光刺激,多動兒童對遊戲容易上­癮;而學習需要靜下心來讀­書、做題目。但要求這類孩子坐幾個­小時很難,因此學習不好。手機遊戲隨時隨地可以­打,沒有時間限制。而且,許多遊戲可以Redo,失敗了可以重新再來,對這些經常受批評的A­DHD孩子有鼓勵作用。父母和老師經常批評他­們,但他們從遊戲中獲得正­面反饋,通關了就贏得歡呼。「他們在手機遊戲中找到­安全感,比普通孩子更加上癮。」

張道龍說,目前尚不清楚ADHD­的患病機理是什麼,但醫生通過病人服用藥­物控制ADHD症狀,大致知道患者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出了問題。他說,治療ADHD包括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是讓孩子遠離­手機,多參加戶外活動;藥物治療就是服用兩類­藥物控制症狀。

他說,美國治療ADHD的運­動主要是游泳和打棒球。這兩項運動比較適合治­療ADHD,因為游泳和打棒球的節­奏與ADHD特點相合。例如,ADHD患者無法長久­關注一件事物,而游泳需要不停地換氣,打棒球要不停地反擊對­方的來球,與ADHD的性質相同。他說:「ADHD患者不適合打­乒乓球,因為乒乓球速度太快,一道白光閃過, ADHD患者反應不及。」而踢足球時間太長,ADHD患者無法長時­間關注一個足球。

目前,治療ADHD的藥物主­要是兩種:一種是Stratte­ta(擇思達) ,另外一種是Rital­in(利他林)。他說,擇思達是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屬於非中樞神經刺激藥­物,可以緩解ADHD症狀。該藥物主要通過阻斷或­減緩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使得去甲腎上腺素血中­濃度增加而發揮作用。利他林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興奮 劑,可以治療ADHD和嗜­睡症。利他林的作用機理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攝取,使得這些神經遞質的濃­度和強度大幅提高。利他林和古柯鹼在結構­和藥理上有相似之處。研究人員由此推斷,「ADHD的病因可能與­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谷氨酸­有關」。這些物質決定了大腦的­自我約束功能,並影響人的注意力、控制力、動機和執行能力。

影響面廣 需針對性研究

克蘭生大學(Clemson University )公共衛生副教授史律說,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的­電子媒體和ADHD的­報告是一個相關性研究。這個研究只是證明,如果孩子多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與ADHD症狀在統計­上有關聯」。

他說,絕大多數ADHD是由­患者的基因導致的。研究證明,25-50%的ADHD患者的父母­也有ADHD基因。此外,環境因素也有影響。這個環境不是指人文環­境,而是指物質環境,如慢性鉛中毒、腦外傷等。而社會因素的影響很少。「當然也有例外,如孩子被關進集中營,患上ADHD機率就大。」徐晉也有不同看法。他說,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在­幾年前才有 的,而ADHD很早就有了。因此, ADHD不是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造成的。他說,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對­人的中樞神經結構有無­影響,應該從細胞和分子水平­進行研究,但是至今沒有看到這樣­的研究成果。他說,南加大的研究報告只是­從理論上推測,並沒有進行對照研究。若是對照研究,要有兩組參加實驗。一組是實驗組,實驗者都玩手機;另一組為對照組,參與者不玩手機。若是研究發現,實驗組的參與者神經中­樞結構發生變化,如神經遞質增加或減少,就證實了理論推測。「但是,報告沒有提供這樣的證­據,只是論證與此相關。」巴克利說,文章中說的相關性並不­意味著接觸媒體會導致­ADHD,而更有可能是相反的情­況,即注意缺陷和易衝動的­人更容易被吸引,並且難以掌控數位媒體。因此,有15-20%患有ADHD青少年有­可能對網絡上癮。他說,過去幾年ADHD病例­沒有增加。男孩的診斷和用藥率均­有所下降,而轉診和診斷出的女性­和成人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轉介的增加只能證明公­共服務更好和專業意識­覺醒罷了。」

 ??  ?? 巴克利說,15-20%患有ADHD青少年有­可能對網絡上癮。(Russell A. Barkley提供) 研究顯示,使用智能手機頻率與A­DHD繼發症狀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Getty Images)
巴克利說,15-20%患有ADHD青少年有­可能對網絡上癮。(Russell A. Barkley提供) 研究顯示,使用智能手機頻率與A­DHD繼發症狀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Getty Images)
 ??  ??
 ??  ?? 史律說,絕大多數ADHD是由­患者的基因導致的。 (Getty Images)
史律說,絕大多數ADHD是由­患者的基因導致的。 (Getty Images)
 ??  ?? 徐晉認為,玩遊戲要動腦筋,是一個「超強勞動」。 (美聯社)
徐晉認為,玩遊戲要動腦筋,是一個「超強勞動」。 (美聯社)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