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 World Journal (New York) - Weekly Supplement

喬布斯的「海盜」精神

-

●In January 1983, Steve Jobs gathered a group of Apple employees at an off-site retreat in Carmel, California. The group was in the midst of developing the Mac, the company’s hugely ambitious personal computer—and some employees felt the project was losing its scrappy spirit. And so Jobs offered a maxim meant to motivate the developers: “It’s better to be a pirate than join the navy.”

1983年1月,喬布斯(Steve Jobs)召集一群蘋果公司員工­到加州卡梅爾(Carmel)進行外出靜思會,這一組人正在研發蘋果­極富野心的個人電腦M­ac,有些員工認為這項計畫­失去公司的鬥志精神;因此喬布斯提出一項行­為準則激勵研發人員:「當海盜比加入海軍更好。」

●This wasn’t about treasure maps and eyepatches. “Being a pirate meant moving fast, unencumber­ed by bureaucrac­y and politics,” software engineer Andy Hertzfeld, an original member of the Macintosh team, tells Quartz via email. “It meant being audacious and courageous, willing to take considerab­le risks for greater rewards.”這裡並非在談論藏寶圖­或是眼罩。麥金塔(Macintosh)團隊的元老成員兼軟體­工程師何茲菲德(Andy Hertzfeld)在電郵中告訴新聞網站「石英」(Quartz):「當海盜要快速移動,不會受到官僚體制與政­治的阻礙;這代表要大膽勇敢,願意承擔高風險以換取­更大的回報。」

●The pirate metaphor also involved a certain willingnes­s to plunder. “Steve also never minded occasional­ly stealing good ideas from others, like the Picasso quote—’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Hertzfeld adds.海盜的寓意也包含在某­種程度上願意犯下大錯;何茲菲德又說:「此外史蒂芬也從不在意­偶爾竊取別人的好想法,就像是畢卡索的話『傑出藝術家模仿,偉大藝術家盜竊』。」

●For the Mac team, the message stuck. When they moved to a larger building some months later, in August 1983, they even ran up their very own pirate flag, painted by Mac graphic designer Susan Kare. It featured the traditiona­l skull and crossbones with a twist: “The final touch was the requisite eye-patch, rendered by a large, rainbow-colored Apple logo decal,” Hertzfeld recalls on his website.對Mac團隊而言,這成了根深蒂固的訊息。他們在幾個月後搬到更­大的大樓,他們在1983年8月­甚至升起他們自己的海­盜旗,由Mac平面設計師蘇­珊.凱爾(Susan Kare)上色。該旗幟有傳統的骷顱頭­和交叉骨頭,但還有一個花樣:「最後一筆是不可或缺的­眼罩,那是一顆彩色大蘋果的­貼花標誌。」何茲菲德在官網如此回­憶道。

47歲的劉美蓮與13­歲的劉世豪坐得遠遠的,一個在家裡的床上,一個在兩米外的書桌前,隔閡橫亙在空氣裡。與普通人不同,劉美蓮的黑色長褲下,腳腕處鼓出一個大包。那是上海市長寧區新涇­鎮司法所給她戴上的電­子腳鐐,因為她是犯有遺棄罪的­緩刑犯,遺棄對象就是身旁的兒­子劉世豪。在長寧區法院的判決裡,劉美蓮因兩度遺棄劉世­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緩刑的附加條件是她要­與兒子一起生活,等他放學回家,為他洗衣做飯;此外,還必須接受司法所、婦聯的「家庭教育指導」。適用在劉美蓮身上的「家庭教育指導」還有另一個名字——強制親職教育,劉美蓮案也是中國「強制親職教育第一案」。對於她這樣的失職監護­人,這是司法機關保護其未­成年子女權益的一種方­式。

母子關係 兩人重新適應

9月26日下午,受長寧區法院和上海市­婦聯之託,家庭社工章媛媛第五次­來到劉美蓮家。那是一間十來平米的預­製板房,搭在房東家的小院裡,幾樣家具被劉美蓮拾掇­得乾淨整潔,條紋床單上看不出一絲­皺痕。一進門,章媛媛就看到了攤在桌­上的幾封感謝信,那是劉美蓮寫給法律援­助律師、新涇鎮司法所和劉世豪­就讀的中學的。信裡,她提到了學校提供的救­助金、暑假時老師的家訪,感謝之外,還為當初的遺棄行為寫­了許多反省的話。章媛媛認識劉美蓮半年­了,至今記得二人在北新涇­地鐵站初次見面時的場­景。劉美蓮身高150公分­左右,總習慣性地交疊著手、頷著下巴,像個犯了錯的學生。兩人坐在地鐵站旁的露­天停車場裡聊天,說起遺棄兒子時,劉美蓮哭了很久。從那時起,章媛媛每月都要與劉美­蓮見面,聊上一兩個小時,劉世豪也在。她發現母子很少認真對­話,母親總把「他不聽我的,說了也沒用,隨他去吧」掛在嘴邊,兒子則用「她傻,隨便她」來搪塞。肢體接觸幾乎沒有。章媛媛記得7月時,天氣熱,劉美蓮要幫劉世豪擦汗,劉世豪有些躲閃。但章媛媛看得出,劉美蓮是真心盼著兒子­好。為了給他一個上海戶口,劉美蓮先後幾次與上海­本地的男人相親,還遇到了騙子,差點被人勒索了錢財。劉世豪也在重新習慣母­親的存在。雖然表面對媽媽不太理­睬,但已不像剛回家時那樣­老往小姨家跑,願意長時間和媽媽待在­一處了。「他有對母愛的渴望,但是沒有對母親的尊重,他母親所做的種種都在­他的腦子裡,所以母親的話他也不會­當做權威。」章媛媛說。

稱養不起 兩度遺棄兒子

對於劉美蓮,劉世豪的誕生是個意外。

2005年,她從北方的一個小縣城­到上海打工,結識了長自己十多歲的­梁松。兩人各有家庭,卻發生了一夜情,2006年10月,劉世豪出生。有了這個兒子,丈夫與劉美蓮離了婚。她自覺沒臉在老家立足,只好離開大兒子,帶著這個小兒子回到上­海,寄住到妹妹家。為了讓劉世豪有個上海­戶口,能在上海上學,劉美蓮帶著他到梁松家­討說法。但梁松從不知道兒子的­存在,雙方矛盾激化。

2012年,劉美蓮領著6歲的劉世­豪來到長寧區法院,要求法院把孩子的撫養­權判給梁松。案子到了法官顧薛磊手­上,調解無果後,他將撫養權判給了劉美­蓮,梁松則要支付每月12­00元的撫養費。

「判決是2013年5月,梁松已經快60歲了,在上海又沒有房子。另外當時雙方矛盾很深,孩子根本無法融入梁松­的家庭,甚至可能發生流血衝突。」顧薛磊說。對於這個結果,劉美蓮不滿意。判決後3個月,她把劉世豪帶到長寧法­院的立案大廳,往他手裡塞了1000­元後就此消失。錢是梁松給的撫養費,她自己留了200元。面對這個7歲男孩,母親聯繫不上,在上海生活的小姨一家­不管;他的父母均健在,不符合公辦福利院的接­收條件。無奈之下,長寧法院的法官們把劉­世豪接回家照顧了十多­天,之後透過民政部門輾轉­聯繫了一家民辦福利院,把孩子送了過去。在顧薛磊的印象裡,福利院裡大多是患有腦­癱的孩子,包括劉世豪在內的健全­兒童只有兩三個,都是

 ??  ??
 ??  ?? 劉美蓮2013年9月­接劉世豪回家。(取材自新京報)
劉美蓮2013年9月­接劉世豪回家。(取材自新京報)
 ??  ?? 劉美蓮、劉世豪與長寧區法院的­法官,2013年9月曾經溝­通交流。(取材自新京報)
劉美蓮、劉世豪與長寧區法院的­法官,2013年9月曾經溝­通交流。(取材自新京報)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