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 World Journal (New York) - Weekly Supplement
藏族古鎮丹巴 中國最美
丹巴縣座落在中國四川省川西高原的峽谷中,大金川、小金川在丹巴匯合,大渡河從丹巴開始,大渡河上游莫爾多山周圍的藏族文化聚落,自稱「嘉絨」。丹巴藏寨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冠:丹巴古碉樓群是藏民族傲然獨立的風骨,土司官寨的烽煙融匯在高山峽谷的色彩中,丹巴美女聞名遐邇。這丹巴嘉絨三絕,與皚皚雪峰、雄渾河谷勾勒出壯麗的風情畫卷。
甲居藏寨 遍布大金川坡地
我們離開海拔4400公尺的稻城亞丁前往丹巴,途中山水巨帙觀之不盡。公路上不斷有「山體滑坡區」警示牌,遠古的造山運動餘波未盡,風化的岩石、泥石流會突然呼嘯而下砸在路面上,道路猶如永不完工的工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
天」啊。丹巴縣政府在章谷鎮,大小金川在懸崖的裂縫裡湍急奔流,一道長刀般的斷崖橫在縣城入口,斷崖後是小城區。目光越過大渡河,從北岸一簇簇山峰間望見莫爾多神山,這是藏族龐大的神山系統中、位於東方盡頭的一座;它裸露著岩石,光禿禿地直插天空,因為岩石中富含雲母,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超拔在大渡河的萬山之上。
甲居藏寨居住著嘉絨藏族140多餘戶,明艷的藏樓層疊灑落在大金川河谷上、相對高度差近千米的山坡,延伸到山峰,像五線譜上跳躍的音符。石頭寨樓都上了油彩,門楣與窗沿鑲嵌辟邪的石英、裝飾色彩鮮明的彩繪與浮雕,山牆用白色描繪了碩大的金剛橛圖案,那是佛教密宗的重要法器;屋外五彩經幡把空間和視野點綴得熱鬧起來。每座寨樓占地約200平方米,高約15米,底層圈養牲口,二層為廚房、貯藏室
和日常生活起居之所,三層是臥室、經堂。頂層有帽狀的「拉吾則」,代表「山、樹、水、地」四方諸神,作為與諸神聯繫的通道。整座寨樓就是一件美妙的藝術品。康定的漢子雄如山,丹巴的美女柔如水。我們在甲居藏寨民居住宿,沒看到年輕美女,在田裡忙著的都是老人和揹娃的婦女,靚女大多出去當演員或導遊了。中老年藏女們終年在田地裡風吹日曬,膚色仍然較白皙,並沒有黝黑裡透著高原紅的藏族標誌性膚色,都是大眼睛挺鼻梁,體魄強壯,是家庭的主心骨。甲居藏寨村口有一組丹巴美女銅雕像迎接來客,一年一度的風情節,佳麗們會回鄉參加選美。
中路藏寨 居民純樸又熱情
中路藏寨泊在一個翠綠的山灣裡,平均海拔2300米,通往村寨的小土路海拔直接抬升,被果樹裹了起來,山坡都修整成梯田。一個藏民邀請我們去他家。村裡的藏樓都是三、四層泥石結構,門窗雕刻藏式花紋,屋內家具器物色彩艷麗。女主人年過中年,隨著百褶裙迤地的擺動,風韻猶存;我們誇她漂亮,她用嘉絨藏話夾雜生硬的漢語單詞說:「女兒們都出去工作了,她們喜歡城裡的生活。」她正煮著一鍋剛收穫的糯玉米,這是我們吃過最好吃的煮玉米。嘉絨先民篳路藍縷從遷徙走向定居。寨子選址要防洪避災,易守難攻,多分散建造在山坡上,很難建立城牆之類的防禦體系;因此每家都要有自己的堡壘,可居住可防禦。明代至清代中葉,丹巴曾有幾千座碉樓,類型多樣,從粗陋壘石到複雜的宮堡建築。丹巴現存562座碉樓,猶如古代摩天大廈,與周遭雪山、森林、梯田組成美景。碉樓一是用於防禦,二是身分地位的重要象徵,嘉絨每個家庭都要為男孩建碉樓。碉樓用石頭壘砌,無梁柱支撐,形狀多是四角、五角到八角,高30幾公尺,入口離地面3公尺。古碉以三、五個一組,相互呼應居多,集中在大渡河谷兩岸,或聳立於山隘要道、村寨、峽谷間,經歷戰爭和無數次地震,有的已傾斜或坍塌,有的仍然屹立。梭坡鄉被大渡河一分為二,曾是千碉之鄉,建於漢代至清乾隆時代,現存古碉172座,從村口可見十來座碉樓連綿;一座13角碉樓孤獨矗立於山頭,像歷盡滄桑的老英雄。
中路鄉曾有碉樓200餘座,拆一座碉樓的石頭可以修建四、五座新房。1970年代「農業學大寨」,需要石塊壘田埂,用炸藥,碉樓巋然不動,只好一塊塊橇,或把底層的窗子封起來,往碉樓裡灌水;因為用泥土黏結石塊,過一、兩個月才轟然倒塌。碉樓見證民族遷徙中紛繁的征戰與融合。有避邪祛祟的伏魔碉、祈福保平安的風水碉、地勢扼要處建防禦碉、傳遞情報的烽火碉,而數量最多是家碉。乾隆年間,大小金川土司兩次叛亂,踞碉固守,於牆垣間以槍石外擊,一碉內不過數十人,萬夫皆阻,成為清兵的噩夢。清廷「費五年之功,數萬之師,七千餘萬之帑」,才將大小金川平定。清軍開闢了金川通往內地的道路,戰後屯墾帶來農耕技術、梯田壘石法,使金川河谷得到開發。現在丹巴的碉樓大部分是清代遺跡,因缺乏文獻記載,當地人已遺忘碉樓的歷史。
土司官寨 見證戰亂的一頁
梭磨河穿過卓克基鎮,高地上屹立著一座石頭城堡,是這一帶最有勢力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於1286年。四組石砌九層碉樓組成封閉的四合院,畫著壁畫,掛著唐卡,是「藏傳佛教寺院與漢區王宮貴府造型結合」的典型建築風格。歷代封建王朝一直對嘉絨藏族採取「懷柔」、「羈縻」政策,清代封了18個土司。乾隆年間,金川土司爆發戰亂,導致清廷取消以夷制夷的土司管理制,實行流官制。官寨見證了土司制度的遠去。
梭磨河谷地海拔2800多公尺,河谷沖積台地開墾為農田,兩岸是嘉絨藏寨。河的左岸是斜依在山灣裡的西索藏寨,是嘉絨藏寨的又一典型,現有72戶藏民,有的已繁衍十幾代人。房舍聚集在斜坡上,壘石為室,三、四層樓,牆上繪著巨大的日月同輝圖案、金剛與萬字法輪,遠望如一片壁壘森嚴的古堡。嘉絨藏族居住在與東部漢族交接的邊緣地帶,文化具相容性。藏民供奉佛祖信仰來世,現實生活又要求他們為今生謀畫。他們也過漢曆春節,會講些漢語,漢式服裝取代長袍,摩托車代替馬匹。中國許多古樸秀麗的古村鎮,出名後迅速功利化商業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例如貴州千戶苗寨、湖南鳳凰城等。所幸丹巴藏寨深藏於橫斷山脈的山林峽谷中,鮮為人知。藏民依然務農為主,沒有急功近利,沒有廣告、小攤販、紀念品,連景區的概念都沒有。丹巴藏寨依然「保守」,固守著寺廟、活佛、喇嘛,這些藏文化的精神實體不會輕易被外來文化取代。丹巴天人合一的原生態,濃釅如老酒的鄉土氣息與人情味,彌足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