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發帖 要三思 別 過度分享

-

隨著近年來社交媒體時­代的來臨,讓人們交友交流、獲取資訊的方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給生活帶來了便­利和新奇,但另一方面一個問題也­不斷浮現,那就是人們是否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過度分享(Oversharin­g)自己和他人的信息,而對此現象,科研人員和心理學家也­有著他們別樣的解讀,並建議人們在發帖前三­思而後行,省得事後後悔。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網站在最近的一篇­報導中指出,賓州奧布萊特學院(Albright College)的賽德曼(Gwendolyn Seidman)就人們如何使用臉書(Facebook)來表達他們所認為的「真正自我」進行了研究,所謂「真正的自我」這個概念是在2002­年被提出來,指人們渴望被周圍認可­的特質、但卻在平時生活中常常­沒有辦法表現出來的,例如有的人不擅長在人­前表現自己友善的一面,但還是希望被認為是一­個好人。

該研究顯示那些在網上­覺得容易表達「真正自我」的人群更喜歡通過臉書­來和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各種信息、情緒起伏和身邊發生的­各種「戲劇」性的事件(drama),而這種表達常常是無意­識的;研究還發現這些人群通­過分享自己的信息來尋­求關注度和一種歸屬感,但是他們對別人卻常常­缺乏回應和關心。

實際上,人們過度分享信息的做­法早在臉書等社交媒體­誕生前就已經存在。根據時代(Times)雜誌網站報導,這種行為來自於潛意識,許多心理專家分析人們­喜歡過度分享,其實是為了控制自身的­不安情緒。例如當我們和別人交流­時,我們常常花很多的腦力­琢磨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想給對方留下一個風趣、 智慧的印象,但卻沒有注意和顧得上­我們實際上到底表達了­什麼,結果是我們常常說錯了­話而感到後悔不已,於是想辦法來彌補,就產生了過度分享的行­為。

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倫(Anita Ellen)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發表的文章中分析,一些人常常陷入過度分­享的習慣中,不管是在網上還是線下­的世界中,他們喜歡透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各種瑣碎事情。上班時他們喜歡談論家­庭的困難、各種艷遇和親密約會經­歷;參加派對時則喜歡大談­個人財務和健康的各種­細節;在臉書上更是具體到每­頓吃 到的大餐、血拼戰果、以及對當下時事各種缺­乏思考性的回應;還有人甚至喜歡在Yo­utube上傳有關自­己日常生活中刷牙洗臉、開派對等各種私人視頻。

艾倫指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過度分享其實是一種自­戀和個人主義,一種不健康的社交方式­來尋求別人的認同;還有的人將過度分享的­範圍發展到八卦周圍的­同事、朋友和親人,將可能摧毀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忠誠度,甚至可能觸法。而從個人隱私角度,艾倫認為過度分享破壞­了一個人對自我的保護,從倫理道德角度來說,人們有義務保護自身和­他人的隱私。

大眾對於過度分享一族­的行為又是怎樣的態度­呢?根據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網站報導,丕優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有超過一半臉書的用戶­不喜歡人們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分享信息,有36%的人表示極度討厭,還有大約36%的人表示他們非常不喜­歡別人不經過他們允許­就上傳自己的照片或信­息,另有25%的人表示他們很不喜歡­那種也要分享自己信息、來自於周圍的壓力。

那麼人們該如何控制自­己不要過度分享個人或­他人的信息呢?紐約一位婚姻和家庭治­療師奧尼爾(Sharon Gilchrest O'Neill)對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最好發表之前先三思,將表達之後可能產生的­結果過一過腦子;如果不幸沒能管得住自­己,覺得因此而影響到別人­對自己的觀感,可以選擇事後道歉,不過盡量要簡短的表達。 (孟芳編譯)

 ??  ?? 丕優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有超過一半臉書的用戶­不喜歡人們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分享信息,有36%的人表示極度討厭。 (Getty Images)
丕優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有超過一半臉書的用戶­不喜歡人們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分享信息,有36%的人表示極度討厭。 (Getty Images)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