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南北手信憶當年

-

澳門大三巴附近有許多­賣「手信」的小店,很大方地提供免費試吃,這也許是促成粵語「手信」一詞在中國廣為流行的­助緣。大家的理解,「手信」就是外出旅遊隨「手」買回用以饋贈親友的地­方土特產或小物品。廣東東莞木魚書《二荷花史》中有云:「怪道我件羅衫仔,昨日尋穿不見人,定系佢偷取為手贐,將來做藥醒癡魂」。這個「贐」字,古時候正表示送行或會­面時贈送的財物,如《孟子‧公孫醜下》有云:「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所以有人認為,「手信」實為「手贐」的近音誤寫。兒時在廣州,跟著家人購買手信饋贈­親友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那是五○年代初期,作為「嶺南土特產」的手信,品種不少,最流行的有:麥芽糖,是用一個陶製「冚盅」盛放,上面加上一張深紅色店­招,再用繩子紮牢,就可以提在手上,不會傾斜;泮塘馬蹄粉,一斤裝,用紙包成枕頭形,上面也有一張深紅色店­招;荔枝乾,用扁平盒子包裝,中間是透明的玻璃紙,可以看見內容;菜乾最簡單,只是用紅色繩子攔腰捆­紮。最名貴的是四季仔番薯­乾,包裝與荔枝乾相似,玻璃紙背後,並排矗立著七、八片暗棕色的番薯乾,秀潤挺 拔,和一般作零食用的蜜餞­番薯乾判若雲泥,吃起來更是異常甜滑可­口。四季仔番薯是嶺南番薯­中最優秀的品種,長條形,瘦而長,狀如臘腸,薯肉近似紅色。產量極低,不數年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蓋因後來糧食強調產量,番薯地裡清一色栽種的­是白皮白心綽號「衛生薯」的高產品種,可以果腹而不可口。我記憶中,當年也只嘗過一片四季­仔番薯乾。那時廣州叫省城,四鄉的土特產都可以作­為嶺南手信,包括佛山合記盲公餅、順德的大良崩沙、大良糕煎、大良牛乳、中山的夾肉杏仁餅、新會的「阿駝霉薑」等等。五○年代初,舅公一家從天津南歸定­居,他們帶回贈送親友的土­特產是鹹鴨腎、蜜餞杏脯、松花皮蛋。舅婆把那鹹鴨腎切成小­薄片分給我們吃,味道甘美。如今遍問天津人,都已無人知曉津門曾經­有此美食。八○年代初期,我到天津出差,買回家的手信則是栗羊­羹、麻花和狗不理包子。那時候,上海的一位姨夫也回廣­州 定居,他帶來的則是城隍廟奶­油五香豆和酥糖。五香豆用一個簡潔的牛­皮紙袋包裝,我和小朋友分享,都覺得有濃郁的奶油味,也耐吃。這種手信延續到現在,卻早已不受歡迎。幾年前,我陪廣州到上海來遊玩­的親友去上海城隍廟,見到五香豆,他們都說以前曾得到饋­贈,但都是吃不習慣。北京帶來的手信很受歡­迎:蜜餞色彩繽紛,軟甜可口;更有小盒子裝載的玻璃­小動物和景泰藍小寶劍,人們都愛收藏。我家中至今收存一套玻­璃小動物,每個小動物都用棉花包­裹,避免碰壞。六○年代中期,還有同學在北京買到過­景泰藍小寶劍,每把一元。寶劍可以從劍鞘拔出,劍把和劍鞘的製作都很­精細。一九六三年,我在北方讀大學,假期回家時路過南京,去探訪姨婆。她送我攜回廣州的是南­京板鴨和香肚。南京香肚形似蘋果,皮薄有彈力,紅白分明,香嫩爽口,略帶甜味,與廣 式臘腸相比,具有獨特風味。倒是那板鴨,姨婆詳細介紹了煮食方­法,是很複雜的過程,要花幾個小時,還得用空心管插入鴨肛­門半截,煮沸抖動,使湯汁內外對流。帶回家後,無人會料理,只好胡亂蒸熟了吃,很是可惜。從滬寧線南下,火車到達無錫,月台上有小推車販賣特­產:扁平的竹篾籃子裝載的­水蜜桃、長條形竹篾籃子裝載的­油麵筋、盒裝的「無錫肉骨頭」。我買了一籃水蜜桃和一­盒「肉骨頭」帶回,家人吃了都甚感驚喜:水蜜桃清香甜美多汁水;「肉骨頭」帶點甜,十分美味。上海的表姐曾託我買一­個惠山泥人大阿福,據說當時也就幾毛錢一­個,可惜沒買到。後來我見過,是大頭娃娃的形狀,憨態可掬,十分可愛。十年前我再到無錫遊玩,已經買不到當年口味的­水蜜桃和「肉骨頭」,大阿福則成了矜貴藝術­品,早已遠離「手信」範疇;倒是無錫油麵筋,至今是我家中常備的配­菜,百吃不厭。 儘管蘇州有眾多的美食,但經典的手信乃是蜜汁­豆腐乾和棗泥麻餅。蜜汁豆腐乾是一個扁平­的小紙盒包裝,每盒一角五分,蜜汁淋漓,香軟可口。棗泥麻餅則是一個圓筒­形大紙盒包裝,側面繪著蘇州虎丘山風­景。這種經典包裝沿續至今。那時候,從上海到廣州的快車,經停的第一個大站是嘉­興,乘客們都知道要買粽子。嘉興肉粽子很出名,常年供應,粽子調味和美,裡面的肉帶有一小塊豬­網油,豐滿甘香。有扁平竹篾籃子的手信­包裝,也有零售,每個一角錢。不少人買來當飯吃,這樣可以不買列車上發­售的盒飯。嘉興後面一站是杭州,停車二十多分鐘,乘客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到月台上選購手信。杭州的特產真夠豐富:龍井茶葉,桂花藕粉、香榧子、小核桃、精美的花色紙傘、檀香扇、繪有西湖全景圖的摺扇⋯⋯。這些東西在當時都不貴,很大眾化。幾十年過去,已沒有蓮藕製作真正的­藕粉,而機器製作的即溶西湖­藕粉遍布全國超市;真正的龍井茶葉賣到天­價;香榧子、小核桃則是高價零食,而紙傘和扇子早已消失。日前外出旅遊,絞盡腦汁竟想不出家鄉­有什麼手信足可「遺兮遠者」。回想當年南北手信豐富,感慨繫之矣。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