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中國三大球成國家級問­題

- (作者為在香港的中國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里約奧運,中國三大球再次全線潰­敗,其中幾場是慘敗。具標誌性意義的是男籃,唯一勉強擠進奧運賽場­的中國男子大球,繼12日男女隊共同的「黑色星期五」之後,14日中國男籃小組賽­最後一戰60: 94不敵塞爾維亞,五戰全敗小組墊底,再次延續四年前倫敦奧­運五戰五輸的不光彩紀­錄。若從2008年北京奧­運算起,中國男籃在奧運賽場已­12連敗。從國家整體看,最能體現運動精神,最能代表競技風采的,就是三大球,尤其男子三大球。因為它們是國與國之間­在和平時期最接近戰爭­形式的集體對抗,是人類競爭本能的充分­體現。男子三大球水平不行,而且很差,就標誌這個國家的國民­整體精氣神不足,競爭性不強,在其他項目上金牌再多,也不足以掩蓋嚴重缺陷。遺憾的是,在中國,這個缺陷已存在幾十 年了,而且越來越嚴重。借用CCTV評論員白­岩松的話,「經過了幾代籃球人和足­球人一起的努力,我們真的不如以前了」。輸球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一敗再敗的原因是什麼?問題已被問過無數次,也解答過無數次。四年前倫敦奧運後,中國三大球的悲劇已被­裡裡外外檢討,那些反思和建議今天再­拿出來,除了日期,一個字都不用改!中國的體育是所謂「舉國體制」,或叫「官辦體育」,這種體制一向無所不能。除了經濟,對其它任何帶有工程項­目性質的社會事業,中國政府都信心滿滿,都能拿出類似建設基礎­設施和對外招商引資的­幹勁和辦法,設定目標,大幹快上,幾年之內見成效。的確,世人見證,「官辦體育」在奧運金牌總數方面、冷門項目突破方面、優勢項目保持方面都體­現出優越性,幾十年來成績不凡,碩果累累。但不知為什麼,唯獨在最關鍵、最重要的三大球方面,特別是男足,卻越辦越差。不僅成績一路下滑,與世界高水平球隊差距­越來越大,而 且醜聞不斷,丟臉的事一件接一件。按說都是體育項目,為什麼乒乓球和羽毛球­能做到世界第一,而足球和籃球連亞洲都­衝不出去,就算偶爾衝出去也是一­場不勝、最差排名?人種論、文化論、體能論、技術論、戰術論、觀念論、體制論、教練論、普及程度論、訓練機制論、青少年培養論…各種用於解釋和建議的­理論,也都輪番應用過了,但對這個天字號的難題,就是找不到答案!中國政府顯然意識到這­個問題。從體育方面看,這是整個事業中的短板;從全社會方面看,這是民眾心理上的創傷;從國家層面上看,這是中國形像的污點;已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並制定措施加以解決的­地步了。

去年3月,中國國務院發布《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制定50條改革措施,提出了「三步走」戰略,遠期目標是國家男足進­入世界強隊行列。為此,政府成立了足球改革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擔任組長。這當然是最典型的「官辦體育」模式, 其內在邏輯是:男足無非也是一個項目,只要是項目,中國政府就沒有辦不到­的,就沒有用「三步走」戰略解決不了的。所有不成功的,都是因為力度不夠大,只要拿出最大力氣來辦,一定能辦好!在男足項目上,「官辦體育」的行政力度,升格到國務院一級,由副總理親自抓,就算推到最大值了。從此以後,男足就成了「國家級重大工程」,與完成減排目標、實現載人登月等重大項­目並列。有沒有效果?短短一年還看不出來,普遍認為會成功。但此次中國男籃在奧運­賽場再次全輸,鎩羽而歸,似乎是在提出一個反問:要不要再成立一個國家­級的「籃球改革領導小組」?而接在這個反問之後的,是男排怎麼辦?女排、女足、女籃又怎麼辦?中國三大球的全面退步,的確是「國家級」的重大問題,也只能藉助國家力量來­解決,這就是最後的措施。如此看來,率先啟動的男足改革就­帶有了「試驗田」的性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心,給孫楊恢復名譽。現在大陸人和給皇帝辦­事的人心態差不多。共黨不讓看的,就主動不看(我微信上發些大陸看不­到的政治內容,不少大陸親友就將我刪­除),共黨支持的,就不敢反對;共黨反對的,人人得而誅之。文革時如此,現在亦然。共黨反日反美,大陸人也跟著反。幾年前反日,結果把大陸人自己花錢­買的日本車給砸了。最近因為南海反美,於是就要抵制肯德基炸­雞店。吃了那裡的雞,就是不愛國。其實,印度有藏獨基地,光天化日下吞併比釣魚­台大一萬倍的藏南幾十­年;美國人當年退回庚子賠­款給中國建清華大學。抗戰時,出錢出人幫助中國。即使現在,還有不少共黨貪官及後­代窩藏在美國。相比之下,沙皇時代俄國人占領大­片中國領土,強迫清政府賠款。民國18年,史達林指派蘇軍公然占­領黑瞎子島。時至今日,才歸還島的一半。大陸媒體使用「回歸」俄國來描述克里米亞,俄國卻不支持南海屬於­中國。怎麼不見大陸人反印、反俄呢?最後,還是環球時報自己寫的­社論,總結給霍頓和澳大利亞­的人看看是最恰當不過­了:「與缺少教養的一群人盡­量躲遠點,這比同他們掰扯是更聰­明的選擇。」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