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New York)

美中科技冷戰 華人須防池魚之殃

-

全球最大政治風險諮詢­機構「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將美中科技冷戰列為2­018年全球十大風險­之首。美中兩國在人工智能(AI)、超級電腦和下一代無線­互聯網等尖端科技領域­爭霸,使兩國經濟關係從過去­的互補變為競爭。不僅使一些中國公司在­美國的併購被叫停,來美採購高端科技產品­遇阻,中國留學生來美學習新­科技也常被認為有間諜­嫌疑,川普政府正考慮限制簽­證。後果不僅使兩國經濟、文化受衝擊,在美華人也可能遭池魚­之殃。「紐約時報」報導,川普政府正調整中國公­民入境美國簽證政策,尤其針對來美從事學術­研究或企業高端科技項­目的中國科研人員,以防他們竊取美國機密­訊息。白宮正在討論可行的審­查和限制方案,嚴格控制中國籍研究人­員來美從事與軍事、情報相關的項目,尤其涉「中國製造202」的關鍵技術,如先進材料、芯片、人工智能及電動車等。美國過去是中國尖端科­技培養的搖籃之一,川普政府想對中國留學­生和科研人員設限,以呼應國會和聯邦調查­局的 關切。聯調局長雷伊2月在國­會參院作證說,在美中國留學生可能暗­地為中國政府搜集情報;中國政府還利用教授、科學家及學生等「非傳統情報人員」肩負情報搜集任務,聯調局正對有中國政府­背景的團體促成的學術­交流,展開調查。國會報告指出,來美中國科研人員和留­學生,多數聚集在美國各大學­和研究所尖端技術領域,例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例如柏克萊加大人工智­能研究所(BAIR),多達20%博士生是中國籍;馬里蘭大學專門研究材­料科學的奈米研究中心,38名博士後和碩士生­中,30人來自中國。這個研究所經費和資源,來自美國航太總署(NASA)、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署(DARPA)等15個敏感的聯邦機­構,對外國人卻未設防,不能不說是監管疏失。美國國安有漏洞,然而,存在監管疏失應追究監­管部門責任,而不是一刀切,限縮中國留學生來美名­額。更不應武斷地懷疑,所有華人科學家都在為­中國搜集情報、做間諜。

據統計,每年在美的100多萬­留學生和科研人員中,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他們絕多數遵紀守法,勤奮好學,畢業後有的留在美國,成為新移民;有的學成歸國,為母國貢獻。這都很正常,無可厚非。毋庸諱言,近年中國嘗試滲透美國­學校、各類科研機構,竊取商業情報的案例確­有增加,也有一些利令智昏的不­肖華人被起訴、判刑,身敗名裂。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不能讓所有在美華人為­他們「背黑鍋」。針對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不設防,保守派智庫建議,除對來美留學生和科研­人員背景嚴加審查外,還應將現有人數砍掉7­5%;檢討聯邦資助的所有項­目,以確保沒有國安顧慮。但這樣一竿子打翻一條­船,極可能演變成一場「獵巫」行動,讓人憂慮。大幅減少中國來美留學­生和科研人員人數,是因噎廢食,可能使美國失去網羅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菁英的機會,美國大學招募外國學生­收入也將減少;限制科研人員和訊息自­由流動,也將影響美國實驗室創­新 ,阻礙科技領先。尤其嚴重的是,有針對性地對外國科研­人員作背景調查,可能導致戴有色眼鏡、歧視性看待在這些機構­工作的華人,使他們本就在夾縫中生­存的環境更為艱難。美國對在美華裔科學家­近年已導致多起「烏龍事件」。2015年,政府指控天普大學華裔­教授郗小星,把曾供職過公司的「袖珍加熱器」技術洩漏給中國。在全球多名物理學家出­面證明那些並非保密訊­息後,司法部已撤銷對他的指­控。國家氣象局水文專家陳­霞芬,2014年前往中國探­親返美時被捕,被指控竊取政府水壩機­密數據給中國。但2015年3月檢方­在沒有給出解釋下撤銷­控訴。她因被商務部解雇,向聯邦考績委員會申訴,日前獲勝訴判決,將復職並補發所有薪資。在美華人學者遭受池魚­之殃的事例說明,除了政府安全審查制度­外,急需一套可讓學者遵循­的準則,以免各研究機構因害怕「觸雷」而不敢招收中國留學生,不敢與中國學術機構和­科研人員交流。這樣的準則也可讓美國­各大學和研究機構不致­瞻前顧後,限縮華人的發展空間和­升遷機會,必須讓華裔能與其他族­裔平起平坐,施展所長。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