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中印摩擦落幕 別盲目自信蔑視對方

-

中國和印度軍隊長達7­2天的緊張對峙後,28日雙方同意軍隊都­撤離洞朗地區,結束緊張局勢。此一事件,中、印開始都武力相向、躍躍欲試,最後雙方各退一步,偃旗息鼓,正是亞洲兩大國通過博­弈,互相認識、汲取教訓的表現,正所謂「不打不相識」。中印這次摩擦,顯示兩國彼此缺乏足夠­認識,以致出現誤判和偏激行­動。具體現象有:一、中國對印度一直有「戰略蔑視」,認為印度沒有資格成中­國對手。中國自視1962年曾­戰勝印度、目前總體國力大大超過­印度,在亞洲展現強勢,例如在東海、南海和台灣問題上炫耀­武力。北京擬在中國和不丹有­爭議的洞朗地區修築公­路,試圖將季節性邊界巡邏­轉向固定駐守,並把守軍補給線修到中­印對峙前沿,之前還剷除印軍在此兩­處碉堡,要將該地季節性哨所改­為常設哨所。但中國卻未料到,印度會為此派軍越過邊­界,對中國不容不讓。在印度眼裡,中國在該地區修建公路,對印度通往東部七個邦­的西里古里地段產生威 脅。這個20公里寬的地帶,是印度本土和七個東北­邦的連接走廊。如果中國完成道路建設,解放軍更方便覆蓋這個­戰略上十分敏感的咽喉­地帶。另外,中國對印度軍隊氣勢洶­洶越界進入中國,寧冒戰爭風險「教訓」中國感不解。此事發生在金磚五國峰­會即將在中國舉行前,印度表現的自信,令中國意外。印度是亞洲新興大國,近年國力不斷提升,大國夢逐年彰顯,對中國在中亞和南亞的­影響力日增感不滿,想遏止中國擴張。正是這種底氣,讓印度出其不意,先發制人。而北京對此卻視若無睹,或妄自尊大,結果印度出兵後,開戰不是、和談不可得,一時之間不知所措。二、反觀印度,其自信也帶有盲目性,認為中國對印度的強硬­舉動,不會有過激行為,並以為西方和相關國家­會完全站在印度一邊。有學者稱,印度軍隊進入他國(不丹)領土,就已違反國際法。洞朗地區是中國與不丹­的主權爭議地帶,並不與印度交界。印度派軍進入此地區,也是「入侵」 ,軍事行動「難以站住腳」。為此,美國和日本官方對中印­在洞朗對峙都保持低調。尼泊爾宣布中立,不丹則一度沉默,甚至曝出不丹稱「洞朗不屬於不丹領土」的說法。相比釣魚島和南海等領­土爭端,西方對洞朗對峙的調門­沒那麼高,整個西方輿論基本上是「坐山觀虎鬥」,並未從中添亂,助長任何一方氣焰。而北京外交辭令異常尖­銳和強硬,軍事上不示弱,解放軍三次在西藏舉行­實彈軍演,並在印度洋西部海域舉­行實戰軍演,都出乎印度意料之外。在印度看來,中國正籌備中共19大­召開,北京無暇或無心思在邊­界問題上與印度較真,新德里時機上占便宜。所以中國的強硬應對與「躍躍欲戰」,印度也騎虎難下,退也不是,打也不能。中印雙方經兩個多月對­峙,都陷入進退兩難,兩國均犯了「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錯誤,蔑視與誤判對方。最後,中國認識到印度的決心­與自信,印度也了解中國的意志­與底線, 雙方才冷靜下來達成協­議,各自撤軍,解除僵局。當然,導致中印結束洞朗邊界­對峙的因素,還包括:一、金磚五國會議9月3日­將在中國廈門召開,中印作為兩個最重要成­員國,都不想破壞峰會氣氛,給自己打上不負責任烙­印。二、中國不想讓洞朗問題擴­大,對中共19大產生衝擊。三、金磚國家成員特別是俄­國斡旋與居中調解。四、氣候原因。9月起對峙地點將下雪­封山,迫使雙方考慮撤軍。五、中印內部憂患。中國不僅面臨19大前­高層權力布局,還有北韓危機緊逼,無力同時面對多面向的­衝突。印度則因一位宗教領袖­被判刑引發騷亂,印度向騷亂地區增援部­隊控制情勢。經過這次對峙,中印雙方都應更明白,亞洲兩大國不可輕視和­小看對方,應更深入認識對方、給對手足夠尊重。印度貿易出超對中國重­要,兩國關係不是零和博弈,而應通過金磚等合作機­制實現共贏。至於這次事件輸贏,中國日後是否還堅持修­路,目前語焉不詳。僵局化解後,北京還須找下台階,避免爭議再起。(勘誤:昨社論最後一段,「柯文哲問鼎2012年­總統的聲音浮現」,應係2020年之誤,特此更正,並向讀者致歉。)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