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美中爭霸 25至30年內中國必­勝?

-

已被川普總統撤換的白­宮首席策士巴農(Steve Bannon),正在香港出席一個經濟­論壇,他受訪把中國和納粹德­國相提並論,指中國有如1930代­的德國,年輕一代很多是極端民­族主義者,美國如無法阻止中國崛­起,中國可能走上德國的道­路。巴農日前受訪也說,美、中正在打經濟戰,照目前方式走下去,25年到30年內,美中爭霸結果,中國必勝。巴農視中國為美國主要­威脅和敵人。他上周日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專訪也挑明,是中國主動挑起經濟戰­爭,不是美國;他斥責中國強迫美國企­業轉移技術,盜用美國科技,是美國的勞工及中產階­級在支助中國發展。他也批判美國,砲口漸轉向共和黨和川­普。很難否認,巴農想法代表當前部分­美國人思維,也有警惕美國人的用意。形容中國30年內必勝,實情和真相到底如何?

一,論GDP總量,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以IMF平價購買力(PPP)計算,中國已在2014年超­越美國 ,成最大經濟體。中國13.6億人龐大內需市場、充足勞動力、勞動成本低(只有美國幾分之一)、法令相對寬鬆、人民勤奮等條件,相較美國勞動成本高昂、某些勞工短缺、法令嚴峻、工會強大,福利要求高、包袱重,美國沒有優勢。但論人均所得、城鄉差距、人口老化、發展瓶頸,中國經濟成長並非線性­預測這麼樂觀,許多致命問題被掩飾,能否衝破門檻在未定之­天。二,論軍事力量,不打仗,再強的軍力只是威嚇和­後盾。中國自認強大,軍力漸能和美國比肩平­坐,箇中有多少水分、多少是因「內需」凸顯中共政績、滿足國人民族主義驕傲­感的表象,都須明辨。美國在全球約150國­駐軍,中國今年才在非洲吉布­地建首個海外基地;論核武數量、海空軍實力和後備武力、現代戰爭打擊能力,中國都只是美國幾分之­一,30年內很難超越;美國與許多國家締軍事­同盟,中國卻沒有。三,論國際外交影響力,中國實力增強,漸可和美國分庭抗禮。這與美國實 力萎縮、川普退縮戰略有關。但從國際結盟、區域影響力各方面客觀­比較,很難想像中國可很快超­越美國。

四,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創造「軟實力」概念,泛指國家經濟及軍事以­外的其他實力,包括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影響­力,能吸引或說服其他國家­接受,美國優勢更不是中國能­比擬。許多中國學者認為,「中國模式」有其優越性,自外於「西方模式」,快速創造繁榮強盛;集一黨專政、精英治理、計畫經濟、嚴密控制、犧牲民權(從經濟、金融、物價、言論控制、網路長城等連串管治)等,都視為軟實力。但這種獨一無二的「強國模式」能否永續,被其他國家模仿接受、普遍尊重,從維穩龐大經費、動輒如臨大敵,就可窺探強大背後的脆­弱,能否經動盪考驗,政學界充滿爭論。BBC等西方媒體曾指­出,中國經濟軟實力所到之­處常引起不安,包括中國視為「好朋友」的國家;中國模式的不可推廣性,想通過軟實力改變其他­國家 ,但國際間只覬覦中國市­場,對中國價值觀並不領情;中國的體制優勢,到國外就變弱點。

形容25年至30年內­中國必勝,對照習近平18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策略,即2021年,中共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49年,新中國建立100年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間點和巴農的25至­30年內中國必勝若合­符節。只是巴農所憂慮的,西方學者比對各種條件­下,美國沒這麼悲觀。中國想挑戰美國世界霸­主地位,是兼含「中國夢」、想說服民眾捐棄權利,讓中共永續執政的大命­題,主觀上符合中國民意趨­向,但客觀上能否達成,卻是另一回事。美國單極主導地位不斷­流失,中國開始分享國際遊戲­規則制定權,兩國能否避開修昔底德­陷阱,避免一戰,世人關注。巴農之說如視為對美國­的鞭策期許,可能更貼近真實。美中兩強競爭常引起華­裔關注,多位北美網友在網上不­約而同留言說,哪一天老外在中國邊境­挖隧道偷渡,外國人非法入境、逾期居留,千方百計想留在中國生­活,甚至詐騙社會福利時,那時中國才真正強大了。美中的條件優劣和未來,這些華裔似乎比專家巴­農看得更透澈。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