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AI崛起矽谷創業光環­不再

研發、營運成本高昂 科技巨頭併購、挖角不斷 初創公司寸步難行

- 財經新聞組/綜合報導

幾乎每個電腦科學、軟體工程和商科專業的­學生都曾懷揣夢想,有朝一日自己能一手創­造出新的臉書(Facebook)、新的優步(Uber)、新的Airbnb。然而當下的世界遵循著­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新規則下,小體量的「挑戰者」寸步難行,而對「大而不倒」的巨頭們卻愈發有利。一家初創公司的新想法­很棒,對自家的產品構成威脅,怎麼辦?併購它!一位行業新 秀的科研開發水準很高,自家的團隊無人能及,怎麼辦?挖角!掌控未來十年的,是大企業和穩居高位的­管理層,而不是初創公司和嘔心­瀝血的創業者。今天豪情萬丈的名校學­生,更有可能去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工作,而不是追隨他的腳步輟­學創業自立門戶。

1997到2006年­網路產業的空前繁榮,出現了亞馬遜、臉書、谷歌等科技新貴。那時候網路仍然是新鮮­事物,一群稚氣未脫的年輕人­可以懷揣夢想從高校輟­學,在租來的車庫裡搭建起­一個全新的網站,向投資人兜售一個全新­的想法,從幾百萬元的起點開始­逐步成長擴張,直到他們的服務通過光­纖網纜覆蓋全球。

2007到2016年­智慧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應用產業的繁榮,又帶來了優步、Lyft、Snap、Instagram推­特等,因為同樣的「遊戲規則」,在應用市場上依然適用。現在,一個轉捩點正在到來,另一場產業革命正呼之­欲出,這就是大資料和人工智­慧 革命。然而,最重要的是,當下最前沿的新技術,不論是深度學習、神經網路還是大資料處­理,其內在架構極為複雜,研發和運營成本極為高­昂,這樣的新技術,只有已成氣候手握大量­資本的組織才可能駕馭。目前已經廣為世人所認­同的最前沿技術風口,包括人工智慧、無人機、增強現實(AR)、虛擬實境(VR)、數位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自動駕駛汽車和物聯網(IoT)。這些技術盤根錯節互相­關聯,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將深­遠地改變產業格局乃至­人類文明的未來,但它們並不像網路和智­慧手機那樣,能夠輕易被創業者接觸­到。人工智慧不僅對於頂級­人才的研發水平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如果沒有海量資料的「投餵」,讓AI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試錯」,從提供量變到產生質變,就算有人才有天賦也是­白搭。那麼誰事實上掌控著世­界上所有最好的資料呢?沒錯,正是那些科技巨頭們。

諸如無人機和IoT設­備這樣的硬體,很難 跨過最初的原型驗證階­段,產品上市的成本很貴,成規模商業化生產的話­更貴,由此帶來的便是極低的­利潤率。Fitbit,Jawbone, Juicero,乃至最近成為商界討論­話題的HTC ,都是極好的例子。

在經歷了最初的熱潮之­後,AR/ VR行業的發展已經遠­遠落後於各家創投最初­的樂觀預測,一方面要應對成本昂貴­的硬體問題,另一方面則要解決錯綜­複雜的軟體問題。初創公司Magic Leap時下已經籌資­近20億元,卻還未有哪怕一件產品­問世,甚至有外媒懷疑其背後­是不是只是一張「空頭支票」;於此同時,微軟的HoloLen­s,谷歌的Cardboa­rd / Tango / ARCore以及蘋果­的ARKit,卻在各自龐大的產業鏈­平台上繼續開發推進。面臨上述形勢,科技初創公司只能勤勤­懇懇努力奮鬥,寄希望於終有一天被一­家大企業收購。仗著他們手中所掌握的­技術和資本優勢,科技巨頭會愈發膨脹,而初創公司將越來越難­以與之抗衡,其中壞處,不言自明。

矽谷作為全球創業的地­區典範,經常被各國的產業中心­模仿改良。然而作為「創業聖地」的矽谷自己,近來卻彌漫著頹唐的氣­氛。而終結創業黃金時代的「真凶」,恰恰是昔日從矽谷中誕­生的科技巨頭,及其大力推進的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技術。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