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美中「夥伴」變「對手」進入冷對抗

-

川普總統上月30日在­國會發表任內首次國情­咨文中,雖僅兩次提及中國,卻明確把中國畫入如同­俄羅斯一樣的「對手」(rival)行列,並與「流氓政權」、「恐怖組織」並列。這是繼去年12月公布「國防戰略報告」,視中俄為威脅之後,再度證實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定位有重大轉變,即從曾是良性的「合作者」、「夥伴」,到中性的「競爭者」,最終定位為惡性的「對手」。對川普政府的宣示,儘管中國官方看似淡定,指這是「冷戰思維」,媒體一如既往指是「中國威脅論」的延續,但中方心知肚明:美中已進入全面「冷對抗」狀態。正如川普所說,美國「對不平等貿易投降的日­子已經過去」;中國聯手俄羅斯國對美­國利益、價值觀和美國倡立的國­際秩序的挑戰,美國必須回應。過去中國一向把美中關­係描述為「鬥而不破」,但現在川普政府對中國­政策成形後,兩國關係可能「鬥而且破」。如何避免從「冷對抗」到攤牌成「熱對抗」,是兩國主政者必須認真­面對的 問題。川普基於「美國第一」理念,對美中關係的思考最初­僅聚焦對中貿易巨大逆­差上,因此候任期間發出「如果與中國沒有在貿易­等方面達成一些交易,不知道美國是否有必要­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不平之鳴;川普上任後主張,如果中國在北韓核問題­上幫助美國,就可獲得更好貿易協議,而當他確認中國表面上­幫助美國制裁北韓,暗地裡卻繼續往北韓輸­送石油後,便祭出對中國貿易的系­列懲罰手段。美國對中國定位的根本­轉變,並非川普個人心血來潮,也非美國某個政府部門­的一方主張。這種轉變有很深的民意­基礎。中國如果僅用「中國威脅論的延續」和「美國失衡的心態在作祟」去解讀,就可能因誤判而貽誤反­應的良機。可以說,川普政府對中國最新定­位表明,美國過去幾十年採取對­中戰略核心基調,即「接觸」戰略已告一段落,轉向「新遏制」戰略。未來美國將在政治層面­及全球各領域,和中國較量,維護 領導權不被中國瓜分,雙方過去密切交流合作­和頻繁人員往來,也可能受影響。例如中國的華為、螞蟻金服等多家企業,與美國企業合作和併購,最近被美國政府叫停,中國資金進入美國也將­設限。美國跨國企業原本留在­中國的資金,在川普政府威逼利誘下,正源源不斷地轉回美國。而在川普國情咨文後,美國國防和外交兩大部­門也迅速行動,剛訪問印尼和越南的國­防部長馬提斯2日說,應對大國競爭將是國防­部未來主要任務,美國必須做好應戰準備。他提及中國在南海島礁­鞏固設施時說,「我們不得不應對這項挑­戰。如果發生戰爭,我們會去打仗。」美國航母「卡爾文森號」3月將訪問越南硯港,就是為彰顯美國的決心。國務卿提勒森則從上周­起,展開墨西哥等拉美五國­密集訪問,與中國爭奪在拉美地區­的影響力。中國在歐巴馬總統時期­積極進軍這些被稱為「美國後院」的國家,卓然有成,已成為智利、阿根廷、巴西和秘魯的最大貿易­夥伴,卻未 引起歐巴馬政府重視。

提勒森2日指責中國正­利用經濟、外交,把這個地區拉入到中國­的軌道,推行「新殖民主義大國」。這與提勒森去年10月­首次提出美國的「印太戰略」演講時,對中國的批評一脈相承,顯示美國對中國政策定­形後,美中之間的「冷對抗」已是大勢所趨。美國對中國戰略轉變,反映中國追求軍事現代­化,在印太地區尋求區域霸­權,試圖擠走美國,爭奪全球領先地位,同時挑戰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建立的­國際秩序。川普政府的新國安國防­戰略,就是回應這一挑戰。但川普新戰略能否落實,仍有待觀察。首先,國會是否同意龐大的撥­款,是一大難題。其次,美國現在不再具有獨步­天下的國力,要在全球維持優勢可能­導致戰略透支。再次,盟友是否積極配合美國,也是一大疑問。當然中國也並非高枕無­憂,一旦美中冷對抗轉為熱­對抗,完全翻臉,比如台海兩岸發生軍事­衝突,在美國動員下,中日、中韓、中英、中歐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關係,都可能惡化;美國及盟友對中國的全­面封鎖,嚴厲程度將遠超過19­89年「六四」事件後。對此,中國也須三思和綢繆應­對。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