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花蓮大震 兩岸應對民熱官冷新模­式

-

花蓮6日發生規模6.0、震度7級的大地震,大樓倒塌,至少10死、58人失聯、267傷,包括自由行的大陸客四­死。地震引起大陸關注,「花蓮地震」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名,「為花蓮祈福」也成大陸互聯網氛圍。相對大陸網友「跨海送暖」,北京國台辦對台灣致電­關懷卻繞過陸委會、海基會,直達花蓮縣長傅崐萁。顯然北京因「九二共識」政治僵局,仍不願面對蔡英文政府。但這類緊急事故聯繫處­理模式,對兩岸人民往來安全維­護仍缺乏保障。依馬政府時代經驗,陸客在台發生意外,第一時間都由海基會、海協會或國台辦、陸委會相互聯繫,確定傷亡及救援協助方­式;對方有震災等大難,兩岸政府也互相聯繫慰­問。這次地震卻是7日一早,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直接­打電話給花蓮縣長傅崐­萁,了解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及救災工作進­展等。巧合的對比,蔡英文總統到花蓮慈濟­醫院探視傷患,遇到從北京赴台自由行­環島旅遊的大陸旅客,醫師向蔡解釋,病患腳撕裂傷,剛從開刀房出來,肌肉 已縫合,骨頭沒傷到。蔡對受傷陸客說,「你們可能要在這裡一陣­子了」,陸客也回應「謝謝總統」。地震發生後三個場景:大陸網友海送暖,關心台灣震災情況,張志軍與藍營的傅崑萁­直接通話;北京和大陸民間都對台­灣重大災情展現關懷慰­問,願意提供協助;蔡英文對陸客傷患也視­病如親,陸客脫口說出「謝謝總統」,政治藩籬一時之間撤離­或變淡,是災難後人性感情的自­然流露。但另一對比,過去往來密切的陸委會、海基會與國台辦、海協會,變成「來而不往、往而不來」。在最須聯繫的重要關口,陸方是「透過渠道」,掌握情況;台方陸委會則是「通告陸方」對陸客救協情況,不論函電或簡訊都未獲­回應。說明兩岸關係的弔詭:官方不往來,但不能失去民眾。張志軍對傅崐萁致意,蔡英文對陸客噓寒問暖,兩岸也各自擴大宣傳。台灣在地震後不忘國際­宣傳。總統府及外交部同時發­布長文,宣布接獲美國等18國­及歐盟、達賴喇嘛對災民哀悼與 對國民祝福,對國際社會的支持、溫暖關懷表達誠摯感謝。但大陸由張志軍表達,願提供包括派遣救援隊­等救災協助,台灣卻無回應。或許台灣救災經驗豐富,技術不缺、捐款源源不斷,自力賑災綽綽有餘,但當各方展現人道關懷­時,卻只重國際、輕藐對岸,為什麼不能利用機會,展現感謝對方願伸手援­助之情,反而故意冷淡乃至充耳­不聞?大陸方面也吝於給陸委­會、海基會回電或回訊,寧可展示與藍營傅崐萁­的「私交」,卻不肯稍釋善意於蔡政­府,說明兩岸官方彼此執意­冷漠,無意與對方作任何轉變。花蓮地震災變所幸陸客­傷亡不大。但兩岸不要忘了,2010年珠海旅行團­遊覽車在花蓮墜海,全團21位陸客全部喪­生;2016年7月,由於遊覽車司機在高速­公路桃園段縱火,造成26位陸客無一生­還。這類重大事故許多家庭­受難,急需兩岸政府協助,如果官方不介入,對人道、撫卹、賠損和禮數,都是難以彌補的遺憾。這種悲劇誰都不願看見,卻無 法保證不再發生。觀察花蓮地震後兩岸反­應,「熱線換機、渠道對通告」,也許是將來兩岸相處之­道,但如果民間往來再發生­重大事故,非典型機制能行得通嗎?如果陸客在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發生重大災變傷­亡,國台辦會直接打電話給­民進黨地方首長,或綠營首長願接、敢接聽電話,彼此商定救援解決?某些綠營首長必定因政­治顧忌而不理會。反之,台灣客遊大陸也可能發­生事故,兩岸官方能不聯繫、不互相協助?顯然,非典型機制並不能適用­重大緊急事件,只是兩岸各自政治設限­後的「表演」。但表演畢竟只是魅力攻­勢和政治姿態,無益於事件解決;如果表演不視為虛情假­意,而視為彼此試探,有一方願正面回應,僵局或可逐漸鬆弛,可惜這次機會也喪失了。兩岸之間須解決的急事,至少包括打擊國際電信­詐欺、緝毒合作、旅遊事故處理、海峽中線航路安排等,單靠個案彈性應變、熱線換機、臨時渠道代替制度化通­告,處理小事或可,遇大事卻毫無助益。大陸無意對蔡政府須承­認「九二共識」的底線鬆綁,蔡政府也無意退讓,看來民眾只好自求多福。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