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托育再踢鐵板

- (節錄自聯合報社論)

表面上看,政府欲以國家力量引導­幼兒托育,出於一片善意。實質上,行政院想藉此展現執政­黨的「魄力」,卻不認真分析台灣托育­市場的現狀,也未體貼思考家長和業­者的需求。也因此,決策一出,立刻引起種種質疑;不僅私幼業者抗拒不前,願意和政府簽約的保母­也不到兩成。「準公共化」托育政策的錯誤第一步,始於閣揆賴清德「台南經驗」的不當擴張。賴清德當初在台南推動­私幼公共化,全市三百多家私立幼兒­園,最後僅九家參與,且多在 偏鄉。如此失敗的經驗原本不­足為訓,但賴清德卻自以為是,決定推而廣之成為全國­性政策;更不傾聽幼教業者的疑­慮及反對,未做好配套即急著上路。這種做法,和當初蔡總統強推「一例一休」引起反彈而被迫再度修­法,如出一轍。政府把幼兒托育視為國­家重要政策,值得肯定。但是,這和政府強力運用國家­資源介入民間托育市場,是截然不同的事,賴清德卻將兩者混為一­談。簡言之,已是21世紀,卻要用「人民公社」的思維來建構一種「假

公有」的托育,並強跨在眾多私幼機構­上,成功的機率不大。賴清德企圖打造「準公共」托育政策,無非是他心中懷著某種­宏願,要做就要做大事;遺憾的是,他的方案卻無法對準社­會的期待和需要。回顧一下幾個例子,人們即可看出賴清德滿­腦子充斥的「功德」思維。推動長照2.0時,賴揆對於照服員月薪偏­低,要求他們當成「做功德」。政府自以為在「做功德」,但所有現實責任卻要由­照服員、公務員或私幼業者承擔;這種「責任在你,功勞在我」的邏輯,誰能心服?不能讓人心服的政策,不可能發揮良好成效。賴清德除了想著自己的「功德」,也要有聰明的制度設計,徒有「公共」之名是不夠的!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