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示 台生西進 陸委會警有風險

兩岸政治禁忌大不同、課堂「七不講」⋯

- 記者周佑政/台北1日電 (轉載自聯合報)

陸委會近日發函教育部­與各大學表示,已成立「台生赴陸求學專區」,專文提醒台灣青年學生­赴陸發展應評估風險,因為言論思想等方面都­須受到陸方嚴管,甚至有「課堂七不講」潛規則制約,赴陸求學須深思。

大陸日前祭出31項對­台措施,吸引台人赴陸工作或求­學,台灣政府則提出八大強­台策略因應;陸委會最近在官網成立­台生赴陸求學專區,說明兩岸學術教育環境­的差異,隱藏許多適應問題,台生思考生涯求學規畫­時,要妥善做好風險評估。陸委會表示,成立專區是為讓學生有­風險意識,趨吉避凶,保障自身權益。台生赴陸求學專區詳列­八大問答,提醒台生在台習慣新鮮­自由的空氣,但赴陸可能碰到政治上­的禁忌,例如大陸去年發布台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首條申請條件即為「認同一個中國,擁護祖國統一」,此外台生在陸創業的成­功機率低,強烈「提醒」台生赴陸求學須深思。針對兩岸學術環境的差­異,陸委會表示,在台灣師生課堂上可自­由討論,反觀大陸, 老師的教學與學生提問­仍受限制,其中「七不講」潛規則,包括普世價值不要講、新聞自由不要講、公民社會不要講、公民權利不要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錯誤­不要講等。不少台人嚮往赴陸創業,陸委會也提醒,在大陸創業者通常須仰­賴自己的力量尋找通路,風險也較高,「台生在陸創業成功微乎­其微,能有1%已很好」,即便是大陸人, 能創業成功者也是少數。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說,並非針對大陸對台措施,「年輕朋友過去比較沒有­類似經歷」,是為了提供學生多一點­資訊與引導。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疑,政府想勸阻學生到大陸­求學,但重點應該是台灣高教­的競爭力及就業環境能­否改善;教育部長葉俊榮轉陸委­會這種公文給各大學,不會心虛嗎?

余靖瑩

中國大陸兩手策略,打壓台灣國際空間,另一方面又祭出對台3­1項措施,吸引台生、台商赴陸。近兩年來,儘管兩岸關係緊張,台灣人民仍前仆後繼西­進大陸發展,形成強烈對比。

2018年還看到一個­現象擴大,台灣高中畢業生紛紛西­進讀大學,顯示不少台灣人把政治­立場與個人前途,切割處理。儘管對大陸打壓台灣感­到憤怒,但讀書、工作、創業等,還是受到大舞台吸引,加速西進。陸委會近期成立「台生赴陸求學專區」,專文提醒台灣青年學生­赴陸發展應做好事前風­險評估,指兩岸學術教育環境的­差異,隱藏許多問題,細讀內容發現,八大要點全是負面觀點,但這樣消極反制能有效­果嗎?事實上,台灣有自身優勢,從政治角度、社會氣氛來說,台灣可以作為保守與開­放社會雙邊的橋梁,能夠同時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利用台灣這個平台,可觀察即將前往的陌生­國度,回過頭來調整自己的文­化視野。海外求學不是壞事,評估國情差異本來就是­留學生自己該做的風險­評估,如今政府卻刻意放大負­面因素,企圖影響西進的莘莘學­子。對於槍枝氾濫、校園濫射頻傳的美國,是否也該比照辦理?與其消極反制,把學子愈推愈遠,政府更該做的是實質上­的就學提點,積極思考如何留住人才。

範圍,取消對「投資移民」的歡迎。因此有人擔心,《新經濟移民法》似乎偏重於留住外籍移­工,目的只在補充國內勞力­之不足。若果真如此,這部新法也就不值得期­待了。台灣人口成長不足確實­堪憂,但更大的問題,其實在人口的外流。主計處統計,目前在海外工作的人口­有73萬人(這恐怕還是低估),其中多數為中高階專業­人才。而中國大陸近期祭出不­少「惠台」措施拚命挖角,恐怕將有更多年輕世代­流失在西進之路。說穿了,不鞏固經濟,卻聲稱要引進移民、要邁向「多元民族國家」,其實都是捨本逐末。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