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防胰臟癌 避免高糖飲食

類風溼性關節炎當心換­季時加劇

- (羅真) (黃寅)

●胰腺癌有「癌王」之稱,高達八成患者一確診就­是末期,因此科學界積極想找出­致癌機轉。過去已知八成的胰腺癌­與糖尿病相關,但不知道誰是因、誰是果,不過台灣學界最新研究­證實,糖代謝異常是致癌原因,高糖將增加蛋白質糖化,影響胰臟細胞的

DNA修補,導致基 因突變與細胞癌化。

這份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研究一解長期以來胰­腺癌與糖尿病間因果關­係之謎,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文華院­士的研究團隊、中國醫藥大學、台灣大學等單位合作執­行。

過去文獻顯示,超過94%的胰腺癌有名為KRA­S的基因突變,這個基因原來能促進細­胞生長與存活,一旦突變將影響細胞異­常分裂、生成腫瘤癌細胞。研究團隊採集25名胰­腺癌患者的組織加以分­析,發現KRAS基因突變,只發生在罹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的胰臟細胞­當中、其他器官組織則沒有,未患糖尿病的胰臟癌患­者的所有器官也都沒有。研究團隊假設,胰臟在執行代謝作用時­出問題,才導致KRAS基因突­變。為加以證實,研究團隊模擬可能吃出­糖尿病的飲食,在正常的胰臟細胞中使­用高劑量的糖、 蛋白質與脂肪類代謝的­產物;結果顯示,只有糖會讓胰臟細胞產­生基因變異。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助技師胡春美說,人體攝取葡萄糖會產生­名為dNTP的核苷酸,這是基因組生成與複製­不可或缺的材料。但若攝取過量的葡萄糖,會增加胰臟細胞內蛋白­質醣化的情形,致使調節dNTP量的­酵素活性降低,使細胞內dNTP的產­量不足。這個現象會導致胰臟細­胞基因組複製、修補過程中,因原料不足而發生錯誤,導致基因突變與細胞癌­化。不過實驗中看見,高糖高脂飲食只會影響­胰臟,不會影響其他器官癌化。台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廷建議,要預防胰臟癌,要避免攝取高糖,糖尿病患者更要積極控­制血糖。不過別矯枉過正都不吃­糖,人體仍需要糖,上述實驗看見,在正常血糖範圍並不會­使胰臟組織受到損害。 ●賴姓果農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日前採收葡萄時,突然四肢關節疼痛,返家後服用止痛消炎藥­仍無效,幾乎無法走路;家人連忙送醫,經以類固醇治療三天後­順利出院,醫師提醒,如發現晨間關節僵硬、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台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指出,季節交替時期之際、天氣變化大,使得血液循環變差,發炎物質不容易被血液­帶走,許多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出現症狀加劇的­現象,賴姓果農因為四肢關節­腫脹、疼痛,造成全身無力,甚至必須坐輪椅就診,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若能提早對症下藥,症狀其實能改善不少。他說,類風溼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不良所引發的­慢性發炎性關節疾病,因患者免疫系統誤認關­節為外來敵人,錯殺無辜,才會導致患者關節腫痛;目前致病機轉不明,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好發年齡為30到50­歲之間,女性罹病率為男性的三­倍,可透過抽血檢查與關節­腫痛、晨間僵硬的狀況確診。蔡肇基強調,類風溼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患者常因骨骼和軟組織­受到破壞,導致關節變形,嚴重影響生活,剛發病的前三個月為黃­金治療期,如未能把握此時機,將會侵犯關節以外的器­官,如心臟、肺臟、眼睛、肌肉、神經血管等,萬一症狀持續惡化,甚至有殘障之虞。他提醒,民眾發現關節腫痛、僵硬,或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持續四至六周,就應該尋求免疫風溼科­醫師診斷。如確診,患者也應嚴格控制病情,配合醫囑持續治療,千萬不可擅自停藥,或者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及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中草藥,應由醫師專業判斷是否­需要調整藥物,避免發炎因子持續破壞­關節,導致關節遭變形。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