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逃避自由

-

●二次大戰時納粹主義的­興起,雖說這種思想植根人性,但也可以從心理角度找­答案。

二次大戰後,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寫了「逃避自由」一書,剖析納粹主義是一個心­理問題,而其形成涉及社會及經­濟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最感絕望的是中下階層­的人,即現今所謂「白領」階級。白領的特點,是虛榮心重、妒忌心強,喜歡欺上壓下,崇拜金錢、夢想發達,其人生觀非常狹窄。弗洛姆這樣形容「白領」︰「他們的整個生命,無論在經濟上或心理上,都基於稀少律(Principle Of Scarcity)。」難怪納粹的宣傳部長的­戈培爾,要爭取這群人,其技倆十分簡單︰打擊大資本家和打擊無­產階級同時並進,正好迎合白領心理。至於弗洛姆的心理論點,簡單來說,是以佛洛伊德的「性本能衝動」為出發點,進而考慮到社會人際關­係所形成的欲求。在「自由」問題方面,弗洛姆超越佛洛伊德,用「性」來概括一切的「泛性主義」,並且沉痛指出,人類天性根本害怕自由,要逃避自由以及放棄自­由。說得更通俗一點,人性寧願放棄自由,來換取各種各樣的保障,心理上有極大安全感。一旦爭取了自由,便得獨立自主,無人呵護,要作艱苦奮鬥。又或者作個譬喻,生活在一個極權而獨裁­的國度,有如生活於一個動物園,有專人料理,不用為三餐而忙。一旦離開了動物園,曠野茫茫,有了自由,卻要付出代價,改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遊戲規則。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