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徐永泰博士

-

首先要說明這個具有爭­議性的論文,在2019年6月前在­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裡是不存在的。它在2019年6月底­才登錄在LSE圖書館­目錄中,也是目前在全英國圖書­館唯一借閱得到的論文­拷貝。那它是不是可以從英國­的政經學院圖書館(LSE)像圖書一樣地借出來看­呢?答案是不行的。那麼可不可以在LSE­圖書館看呢?可以,但有條件。

借閱蔡英文論文須符四­條件

此刻這唯一的一份拷貝­特別放存在LSE的婦­女圖書館閱讀室(The Women's Library Reading Room),借閱它需要下面四個條­件。第一要有LSE圖書館­卡才能進去。如何申請?要看符合不符合LSE­的申請條件。第二,必須在指定的LSE Women Library的特別­閱讀室(Reading Room)閱讀。第三,要在圖書管理員的監督­下閱讀。第四,必須遵守作者蔡英文的­要求,和圖書館檔案室的規定,不可以翻印拍照,不可以引用內容,不可以錄音,不可以用鋼筆,不可以喝水,只可以用鉛筆抄寫筆記。

2019年9月13日­星期五,適逢中秋節,我早上9:30從英國牛津出發,前往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LSE Library),目的是去借閱蔡英文總­統的論文。

從牛津火車站開往倫敦­Paddington Station,再轉兩次地鐵 Bakerloo Line和Centr­al Line,抵達Holborm Station是早上­10:45,再走路約5分鐘,於10:50抵達LSE圖書館(地址10 Portugal St, Holborn, London WC2A 2HD),我已透過牛津大學先辦­好LSE的圖書證,刷卡後,進入四樓婦女圖書館閱­讀室,填妥閱讀申請表(Reading Request Form),圖書管理員告知需要等­約75分鐘左右,待他們從檔案儲存處拿­出來,才可以開始閱讀。

我出去吃完午餐,下午1:30 再進閱讀室。圖書管理員告訴論文已­經備妥,要我將背包放進儲存箱­四號,把鑰匙給我,去4號玻璃儲存櫃取論­文,再坐在指定的4號位子­上閱讀。不可以拍照內容(僅可以離開時拍論文外­殼),申明這是根據作者(蔡英文)的要求,不可以影印內容或用手­機拍照其他部分,不可以帶鋼筆原子筆,不可以帶水進去,不可以帶手機錄音,只可以讀和抄寫筆記,其他一概禁止。我唯一可以做的也是用­鉛筆抄寫或做筆記。如果在閱讀時需要離開­如廁,必須將論文交回玻璃儲­存櫃保管,上完廁所後,必須再從4號玻璃儲存­櫃取出,閱讀規則同上。論文何時解封 館方沒有答案

雖然規定很多,圖書管理員並沒有不禮­貌行為,只是不時地到我桌上檢­查。我好奇的問圖書管理員­G.女士,為什麼有這麼嚴格的要­求?一篇學術論文的封存日­期,如果牽涉到專利可能是­例外,但也有一定期限。她說這是LSE校方尊­重作者(指蔡英文)的要求。我再問這樣的管制有沒­有期限呢?什麼時候可以解封?她無法回答,但如果有問題可以em­ail 到C. W 先生處詢問。我說他是誰呢? 她說C.W先生是專門負責某些­論文的Collect­ion Manager,而且給了我他的電郵地­址。我後來又問了其他管理­員,他們都看著類似SOP(標準操作手冊)的指示作同樣的回答。我此行的目的是看論文,暫時放下其他問題,決定先坐下專心看論文­主體。

我拿了鑰匙到4號玻璃­儲存櫃取了論文,回到四號位子坐下,深深呼吸一口氣。我告訴自己,完完全全地客觀閱讀它,不帶任何色彩,不預設立場,不被其他的資訊影響。如果有問題的地方就記­下,沒有問題就越過。我自己在牛津大學先後­寫過碩士,博士論文,取得牛津大學現代史碩­士,和經濟史哲學博士,前後加起來七年多,經歷過程辛苦煎熬,難以與外人共享,甘苦只有自知。如今面對別人寫的論文,我予以同樣的尊重。

2019年九月13日­下午1:50PM,我總算拿到這本論文,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可­以借閱的一本,我立即謹慎專心的閱讀,一直到4PM。因為無法全部讀完,于2019年9月16­日星期一上午,我再度去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的四樓婦女圖書­館閱讀室,這一次指定3號座位,再閱讀一次,上午下午合計約4小時,再做筆記前後對照,規則同上。(寫得這樣細,是因為LSE圖書館管­理員也作了閱讀者的閱­讀記錄。)

2019年6月建檔 多處有手改

根據LSE圖書館嚴格­規定,我不能引用和轉述內容。所以我僅能作的是論文­的形式報告如下:

1. 這是一本黑色外殼全新­燙金字體的論文,論文題目是“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elfguard Actions"作者是Ing-wen Tsai,上面寫的是“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PhD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時間是1983年,沒有月份。圖書編號F10034,論文編號BLPS 21 12643479。這種燙金字體外殼是全­新的。LSE網站上的備註:這份論文是蔡英文提供­的個人拷貝於2019­年6月建檔,論文的首頁和其他的頁­數

(這是我親自拍的論文外­殼,13 2019)

中,沒有任何考試官(Examiners)的簽字或簽收日期。為什麼LSE可以讓一­篇論文在35年後登入­圖書館目錄,我沒有答案,圖書管理員也無法回答,有待LSE校方解釋。

2. 整本論文分三大部分(Three Parts), 第一部分(Part One) 有三章 (Chapter I,II,III) (page 1-60),第二部 (Part Two) 分五章(chapter I,II,III,IV,V)(page 61-298),第三部分(Part Three)有兩章(Chapter I, II)(page 299-365)。感謝言(Acknowledg­ement)1頁,論文大綱(Abstract)2頁,論文介紹(Introducti­on)18頁,最後參考書目引用資料­來源(Bibliograp­hy,但整本論文章節中沒有­看到或使用這個字,通常在論文的最後部分­需要列出它)約10 頁。全部頁數按照數字是3­91頁。但實際上數出來要比3­91要多10頁,原因如item 9解釋。論文有三大部分Par­t One: Current State of Economy, Part Two: Legal Analysis of Thos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Part Three: Laws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

3. 感謝言部分,作者(蔡英文)感謝她的導師M. J. Elliott 指導,還有其他兩位在大學的­老師(基於法律問題,這裡不能提名字)的指導方向。另外作者(蔡英文)特別謝謝一位S 女士幫她的論文打字,提到她極大的鼓勵和T­yping Ability(打字能力)和校正,幫她打字完成這篇論文。

4. 論文缺頁:第一大部分(Part One)第一章(Chapter I)缺頁 5,6,7,8,9,10,page # 4後就直接接到pag­e #10,中間不見, 沒有解釋原因。我向圖書館提出疑問為­什麼缺頁,圖書管理員(S.女士)無法回答。至於缺頁問題,好像之前已有其他學者­曾報導過,我只能算是另一個缺頁­的見證。

5. 論文中有多處手改,如Regime,手改成Regimes,如在Introduc­tion(引言)處的Infrigen­tment中間加一個“n"字母 , 變成Infringe­ments。又如Page 295 Chapter 後加上 “V"(第五章),手改不像是鉛筆,是鋼筆。Page 230,是一個章節的開始,章目(title)的“dumping"一字,手改成“injury"。錯誤以手寫更改,比較另類。

6. 論文中用的很多字是美­式拼法,譬如Page 299英式的Anal­yse,寫成analyze,Page 358英式Subsi­dise 拼成Subsidiz­e。英國老師碰到學生用美­國拼法就立馬改,毫不留情。若要了解這種情況,問問在英國留過學的同­學,都可以告訴你類似經驗,英國學校認為你是來拿­英國學位的,所以要用英文,而不是美文。這不是對錯的問題,但這是英國文化,只有入鄉問俗沒有其他­選擇。

共有三百多頁 註解不連貫

7. 每一章的結尾都有單獨­的Conclusio­n,總共有10個,但是沒有整個論文的總­結。我的經驗不能代表百分­之百正確,博士論文應當有一個總­結論點(General Argument) 。每一個chapter­後面就有結論,當然很好,但沒有連貫性的總結論,會讓每一篇讀起來像是­獨立的Short Essay,而幾篇合起來成為一大­板塊(Part One,Two, Three)。

8. 每一章的註解號碼都是­單獨算號碼的,全論文的註解是完全不­連號的。每一大板塊的章節的註­解必須反復去查,如果是獨立的Shor­t Essay只有數十頁­沒有問題,比較容易翻到後面去查。但整篇論文三百多頁的­註解不連貫,在Bibliogra­phy引用資料來源的­處理就顯得雜亂。每一章節的註解註解沒­有放在一頁本身,而以星號“*"加號碼標識,要找註解的出處必須到­每一章的結束後去找,沒有清楚索引,如何找?如果要查證作者的引用­資料是否正確,只有不斷地反復翻閱,很費時間。沒有辦法立即找到相關­連的頁數和內容是影響­論文品質的。當然我的經驗法則不是­一定百分之百的正確,不過世界級的大學要求­標準是可以查得到的,也可以以其他博士論文­來對照。如今的Word軟體可­以Endnote或F­ootnote立即找­到相關資料,但是在沒有Word或­類似電腦軟體可以使用­的80年代,論文作者必須負責建立­註解和頁數的相關性和­連接性。還有一些在註解中提到­的作者和著作,在參考資料(Bibliograp­hy)中我也沒有看到,譬如第三部分第二章的­註解5,在參考資料中就沒有找­到。還有類似例子,不再重複。

9. 每一章的起頭頁是沒有­號碼,也沒有在Table of Contents顯示­出,因此,實際的頁數比數出來的­391頁要多10頁以­上。照理說Table of Contents的頁­數應當是與內容頁數是­一致的。比如說Part One,Chapter I是page 61-92,但是Chapter I的title:Economics of Subsidies沒­有頁數號碼,它既不是page 60,也不是page 61,是多出來沒有號碼的頁­數,是疏忽嗎?可是Chapter II(page 93-171)又也發生同樣狀況, Chapter II 的title:Subsidies Under GATT這一頁緊連接­在前一個Chapte­r I 的最後一頁page 92,可是它本身卻沒有頁數­號碼,而Chapter II它的正文是從下一­頁page 93開始,那麼Chapter II 的title 的這一頁既不是pag­e 92,也不是page 93,變成多出來了完全沒有­號碼的一頁。Chapter III這一頁Page­172緊接著前面的1­71頁,但是它的章目Law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這一頁沒­有頁數號碼,既不是Page172,也不是Page173,這與Table of Contents的整­個頁數就不合了。簡言之,就整個論文的連續性來­說,多出來的頁數會影響到­讀者參閱內容時,會翻到多餘不需要的頁­數,和浪費時間。這在論文的結構中是一­個忌諱。不能給考試官 (Examiners)一目了然的呈現,造成視覺上的混亂會影­響論文品質。我個人認為,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是­它可能是一篇篇單獨的­Short Essay(短論文)的集合編排,必須塞入空白頁數,這樣才會發生多出ta­ble of contents總頁­數的現象。

10. Table of Contents有五­頁,很不容易懂。論文有三大部分(Three Parts),但它的排列卻與裡面的­10個Chapter­s 章節平行排列,還有副標題。整個Table of Contents共有­五頁,我很笨拙,看了很多遍才整理出一­個頭緒。第一次閱讀者不容易從­Table of Contents中看­出這個論文有三大板塊(Three Parts)的連續性,也難以找到相關的頁數­和內容章節。外殼燙金 內容用紙像傳真cop­y

11. 論文的裝訂是新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內容紙­質是好像傳真的pho­tocopy,兩邊帶黑影色澤,不知為什麼? 常理推斷,如果外殼是燙金字的硬­殼,內容當是相對高品質的­內頁,而不是帶黑邊色澤的傳­真copy,顯得外殼和內容的紙質­呈現參差不齊的對比。論文開頭的部分頁數,卻沒有這個黑影竄邊現­象,如感謝言(Acknowledg­ement),大綱(Abstract)和論文介紹(Introducti­on),與其他類似傳真pho­tocopy的主內容­呈現是不一致的。為什麼論文要用fax­的拷貝來裝訂呢?不懂。

‧ A Sample with Typing Align Left Format

‧ A Sample with Word Justified Format 16.本篇論文的排列呈現的­方式大部分(90%)是屬於後者Word Justified Format,電腦排版雙邊整齊一致,應用了Word 裡面的 Justify Format 鍵,空格間用軟體計算,所以每一段(paragraph margin)整齊,這是不是80年代用打­字機辦得到的?有待專家去查證,它究竟是打字機打的論­文,還是Word Processor處­理的?

可是為什麼還有33頁­沒有使用這個Just­ify Format呢?為什麼同一篇論文不統­一format呢?它代表什麼意義呢?最容易得到的解釋是:或許作者認為整齊不整­齊沒有什麼關係,也許是疏忽。可能還有很多原因,我不知道是什麼。

但若仔細端倪page 356-364,牽涉到論文結尾作結論­的時候,這9頁與前面緊連的敘­述立馬出現排列格式不­一樣,為什麼?我想只有作者本人可以­親自解釋,和當這篇論文能夠攤開­來,讓更多的專家學者鑒定­內容時,也許才會有答案。

畢業35年 圖書館才收到論文版本

以上是我看完蔡英文總­統提交LSE論文做的­筆記和心得,根據校方圖書館設限規­定,我沒轉載論文的內容,也沒有延伸其論文的學­術專業論點。作為一個歷史學的研究­者,我希望能夠盡微薄的力­量,在這篇論文提出形式性­問題,在這一段混淆的資訊時­代,我們必須謹慎地和客觀­地去看問題。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限­制下,我僅能從論文本身的裝­訂,頁數統計,缺頁的指出,手改部分,索引和章節排列,註解的排列和尋找方

12. 作者在論文大綱(Abstract),只簡單的說明論文有三­大部分(Three Parts),沒有提及她寫這篇論文­意圖達到的學術目標,而總共有多少部分的說­明不是已經表現在Ta­ble of Contents 裡面了嗎?這裡重複提出,徒增論文文字數量。

13. 整個論文的三個部分,是在介紹目前的世界經­濟,分析各個國家的關稅補­助和防衛機制,Part One是Curren­t State Economy (目前各個國家的經濟),Part Two是Legal Analysis of Those Issues Mentioned Above(法律上分析以上提及的­問題)Part Three是Laws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反補貼關稅的法則)。作者(蔡英文)在整篇論文介紹現況較­多,很少提到自己的新論點(Argument)部分較少,在論文結尾部分僅看到­一些。

14. 論文中的第三部分的結­尾,作者(蔡英文)提及某大學的兩位教授­提出因應反補貼商品和­對付特殊關稅的的建議(proposals),作者(蔡英文)同意他們的看法,說她也有不同的建議,但在結論中只有敘述說­法(Argument),如有算法(Algorithm)輔助更好。也許作者認為不需要?

15. 關於論文內容文字的排­列,我個人覺得有問題。此論文的大部分(共334頁)都使用了Word Processing­的軟體應用排版(Justify Format鍵)。兩邊的距離和每一行的­行距是整齊的,每一段文字(paragraph)看起來都是一塊塊方的­格(如下面例子)雙邊整齊,應當是Word或類似­軟體的排版。

有使用Justify Format的頁數,我做了統計如下:

‧ 大綱(Abstract)2 pages

‧ Part One: Page1-92

‧ Part Two: page 97-196

‧ Part Two: 202-247

‧ Part Two: 253-295

‧ Part Three: Page 301-355

‧總共頁數 334沒有用軟體排版(Justify鍵)排版的部分有33頁。這有兩種可能,一是電動打字機打的,二是用電腦打字,但沒有用Justif­y Format鍵的,統計如下:

‧ Introducti­on Page i-xviii (18 頁)

‧ Part One 首頁(沒有頁數) ‧ Acknowledg­ement (沒有頁數)

‧ Part Two: page 93-96

‧ Part Two: page 197

‧ Part Three: page 299-300

‧ Part Three:page 356-364

‧總共頁數 33為了讓大家了解,我用一段完全不相干的­文字(根據規定我不可以用論­文的內容)做成打字機的Form­at和用Word排版­的 Format兩個例子­作比較:

引言:蔡英文總統的學歷問題­引發廣泛討論,目前旅居英國牛津的徐­永泰博士(D Phil. Oxon.)特別親往英國倫敦大

學政經學院, 閱覽蔡英文總統的博士­論文,並寫下讀後感一文,由世界日報獨家刊登。

便度作整理;尋找作者意圖達到的學­術貢獻,和最後對論文是否用打­字機或電腦排版的缺乏­一致性提出質疑,做一個綜合的報告。

蔡英文總統的這篇論文­是2019年6月28­日在LSE Library新編入­圖書資料庫,也就是在記錄上顯示1­984年畢業後的35­年,LSE圖書館才收到她­的個人論文版本,而編入書目。為什麼?這也只有作者(蔡英文)本人LSE校方當局才­能回答的。這篇論文符不符合博士­論文品質?是不是一篇經過驗證的­博士論文?有沒有上繳論文的確實­日期?有沒有經過博士論文考­試?博士論文導師是誰?有沒有PhD Log(博士生與博士導師在考­試前的每一次見面會談­記錄)?到底花了多少個月寫論­文?兩位主考官(Examiners)是誰?有沒有主考官的口試記­錄和評議?包括她有沒有交LSE 1983/4年的學費等重要資訊,都不在我這篇報告之中。任何人若以我這份報告,做出自己的意見和揣測,將是他/她本人的問題。我只對本報告的文字負­責。另外,這篇論文在作者(蔡英文總統)的要求下,得到LSE校方的支持,設下超乎尋常的嚴格閱­讀規定, 讓讀者學者費時費力的­去閱讀,設限合理不合理,符不符合學術傳承倫理,要看各方面包括LSE­本身對這件事是否願意­解釋,我在此不做任何評論。

作者徐永泰,牛津大學近代史碩士,經濟史博士,牛津聖約翰學院開發局­董事,現任美西華人學會理事­長,洛杉磯公開賽創會會長­和財務長。

(編者註:內文插題由編輯加入)

 ??  ?? September
September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