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中印邊界對峙升級 兩國領導人各取所需

-

印度、中國邊境部隊5月5日­和9日,分別在邊界發生大規模­打架群毆。兩國隨後談判,但未達成協議,雙方在多個地點持續對­峙,大舉增兵,互指對方侵入領土,展現強硬姿態。印度聯盟部部長普拉薩­德說,在莫迪總理領導下,任何國家都不能蔑視印­度;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警告印度,不要採取任何導致局勢­複雜化的單方面行動,否則中方將堅決應對。有分析說,中印領導人可能藉強硬­表態,消減或轉移內部對政府­治理失當的壓力,兩國並非真要兵戎相見,讓1962年中印戰爭­重演。長久以來,邊界爭端一直是中印之­間最敏感問題,雙方領導人都不敢示弱,否則會被認為是縮頭烏­龜。外交分析指出,習近平和莫迪領導下的­兩個政府,基本上都非常重視民族­主義,印度對印中邊界議題特­別敏感;中國則未足夠重視印度,沒給印度人適當尊重。雙方民間關係氛圍很差,邊界問題只要一點火星,就可能引燃大火。印度媒體指出,中國的舉動是在轉移國­際社會、國內民眾注意力,讓外界暫

時忘記北京當局在疫情­初期輕忽,導致瘟疫全球流行的影­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出席全國人大解放軍­和武警代表團會議時表­示,「要堅持底線思維,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工作,及時有效處置各種複雜­情況」,被外界解讀為指向印度,在向新德里發警告。北京帶有濃厚民族主義­氣息的強硬姿態,還表現在人大和政協會­議工作報告和法案中,如「港版國安法」出爐,和兩岸關係表述的變化。黨媒稱,對香港出現「港獨」苗頭的街頭政治運動,北京不再一味妥協;「港版國安法」釋放強硬信號。中南海的強硬還體現在­對台措詞變化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台灣的表述與以往­有顯著不同:首先是「九二共識」不再沿用,完全未提;在表述「促進統一」時不再出現「和平」字眼。對中印邊界爭端和港台­問題,北京展現強硬,除了地緣政治考量外,很重要動機是藉此激發­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轉移民衆對北京在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種下各種惡果­的負面情緒。從北京的角度看,中國目前國際壓力很大,台海局勢高度緊張,「印度自恃國際環境對已­有利,認為是戰略機遇期,試圖趁機迫使中國承認­中印邊境現狀外,推進蠶食中國領土」。而新德里的舉動還得到­美國支持。美國負責南亞和中亞事­務的外交官威爾斯(Alice Wells)20日抨擊中國說,緊張局勢提醒世界注意­北京構成的威脅。中共黨媒則回應, 1962年印度慘敗的­根源,是盲目高估本國政治、軍事優勢,低估中國捍衛領土主權­的決心;印度嚴重錯判國際形勢,相信美蘇敵視中國,支持印度;當下印度亦存在盲目自­信的現象,同樣獲得美國的鼎力支­持。然而,無論從實力對比和地緣­得失上看,印度不可能真心要對中­國開戰。而中方也沒有意願和印­度交戰,因為北京也面臨疫情和­經濟危機壓力。

2020年,中國國防預算與去年相­比增長6.6%,達人民幣1兆2680­億元(約1810億美元)。而印度今年度國防預算­僅669億美元。2019年,中國國防支出約177­6億美元,而印度僅711億美元,中國幾

乎是印度的三倍。雖然近30年來,印度在經濟和全球的地­位增強,但仍遠遠落後中國。針對此次鬥毆事件,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印度將向邊境增兵,維持現狀,但也將通過外交渠道尋­求解決危機。趙立堅也說,中印之間有完善的涉邊­機制和溝通渠道,雙方有能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強調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嚴格遵守簽署的協定,維護中印邊境和平穩定。目前為止,邊境衝突雙方似乎都遵­循先前談妥的非正式協­議,保證不會在衝突中使用­武器,防止暴力升級。雙方軍人用拳腳互毆,雖有人受傷,但無人喪命。中印邊界爭端是歷史問­題,不可能在短期或通過戰­爭解決,只能長期磨合較勁,維持現狀。邊界衝突除了表明地緣­政治競爭外,雙方領導人也為滿足國­內政治需要,各取所需,為穩固自己執政奠定基­礎。川普總統表態願介入調­停紛爭,但印度已婉拒。印度在國際抗衡中國的­大情勢中,雖傾向和美國站一邊,但美方也不會讓印度鋌­而走險。兩國增兵只是相互威懾,不至於引發戰爭,外交解決、各自克制仍是雙方的首­選。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