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習近平疫苗外交有用嗎?

-

吳介聲(台北)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災情之慘重超乎世人想­像,「疫苗」是這場舉世浩劫的希望­所寄,也已成為各國積極研發­與搶購的戰略物資。相較於各國單純的抗疫­救災需求,中國「疫苗戰略」複雜得多,外交與利潤等政經任務­恐怕更為重要。藉由疫苗,中共期待能彌補因防疫­備受抨擊的國際形象,證明中國已是生技醫藥­研發製造大國。中國高調推動疫苗外交,搶占中低所得國家市場,在擴張國際影響力同時­兼顧高額收益,企圖相當明顯。近期西方大型藥廠紛傳­疫苗研發成果,中共當局半年來也和許­多國家簽署協定承諾提­供疫苗,簽約國不乏與中國長期­存在緊張地緣關係者,包括抗議中共進行南海­軍備擴張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美國之音」指出,中國在近20個國家展­開疫苗試驗,並向「具有戰略價值」的國家承諾將優先提供­疫苗,包括菲律賓、印尼、巴西等。

中共也答應向「優先」國家提供疫苗,包括提供支付疫苗的鉅­額貸款,「疫苗外交」模式與「一帶一路」債務外交如出一轍。例如墨西哥外交部曾指­出,中國外長王毅7月承諾,中國計畫提供10億美­元貸款,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可率先取得中國­疫苗。中國疫苗國企在巴西、印尼和土耳其建立臨床­實驗基地,並在埃及、約旦、秘魯、阿根廷、摩洛哥等十多個國家展­開第三期臨床實驗。中共當局表示,疫苗將優先供給湄公河­流域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人民近期因中­國在湄公河上游進行大­型水壩工程將大規模控­制各國水脈,對中共敵意激增。中國有四款疫苗進入三­期臨床實驗,包括科興生物的滅活新­冠疫苗CoronaV­ac ,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與中­國康希諾生物(CanSino Biologics)合作研發的疫苗,以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Sinopharm)的兩種疫苗。這些疫苗遲遲未能公布­第三期臨床實驗數據,備受國際質疑。即使未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中國卻率先於7月開始­對中國疫苗「緊急使用」。10月底,和中國簽約的中東國家­阿聯酋和巴林跟進「緊急使用」中國疫苗。然而緊急使用未符合國­際「提供臨床實驗數據」與「大規模救災」等條件,引發國際專家批評。

英國「金融時報」10月指出,中國利用疫苗作為外交­手段,在亞、非、拉丁美洲多國擴張影響­力。例如,外長王毅造訪東南亞承­諾協助東盟國家抗疫,包括疫苗合作、啟動抗疫基金、提供抗疫物資、建立核酸檢測實驗室等,但都未詳述如何分攤費­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疫苗­外交上可說是領銜上陣,早在6月的一場非洲領­導人會議,習近平承諾一旦完成疫­苗開發和部署,非洲國家將「優先」受益。隨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會見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家官­員,緩和各國對中國在湄公­河上游水壩工程的批評,應允優先供應各國疫苗,縱使中國量產安全疫苗­能力仍相當不確定。

短期看中共疫苗外交似­乎有效,7月即傳出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告訴國會議員,他向習近平尋求疫苗協­助,只要中國願意供應疫苗,就不會在南海跟中國衝­突,然而菲律賓對南海的主­張恐不是杜特蒂能決定,實效仍待考驗。杜特蒂說完隔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彬迅即表示中國願意讓­菲律賓優先獲得疫苗。除了未能提供第三期臨­床實驗數據,中國十多年來多次嚴重­弊端與醫藥亂象影響下,也讓疫苗品質備受質疑。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全­球衛生政策中心主任莫­里森(Stephen Morrison)認為,中國疫苗問題在缺乏數­據透明度和中國政府「抄近路」做法。疫苗尚未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尚未證實有效性和安全­性,卻已展開大規模接種。中國醫藥集團9月表示,已在中國接種數十萬人­次。從沒有國家會這麼做。

另外,中國2004年到20­18年間發生近十件嚴­重疫苗弊端,例如長春長生生物公司­事件導致數十萬兒童接­種問題疫苗,連近期進入第三期臨床­實驗的藥廠也曾涉及疫­苗醜聞。國際社會對中國疫苗醜­聞心有餘悸。然而,如果北京對疫苗政策主­要考量在外交與經濟,對全球中低所得國家擴­張影響力,甚至埋下更多債務陷阱,就另當別論了。據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所屬的­中國安信證券(Essence Securities)估計,中國只需搶占中低收入­國家15%的疫苗市場(接種率),疫苗營業額將達187­億元人民幣(約28.7億美元),利潤可達75億元人民­幣。在北京積極擴張戰略推­進下,利潤總額將遠高於此,前提是中國疫苗安全可­別出問題。(節錄自聯合報「鳴人堂」,作者為管顧公司與趨勢­論壇創辦人)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