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海外華文文學 的搖籃

北美作協三十年有感 ■吳玲瑤/文.圖片提供

-

今年是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成立三十周年,恭賀協會卓然有成!這麼長的時間裡,移民作家的結構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原鄉文化與異地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是永恆的話題。在文化推廣方面,長年來世界日報副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讓愛好文學的人有抒發­的園地。而作家協會這樣的組織­之所以有必要,便是扮演著推動海外華­文文學發展的搖籃,讓這些用生命閱歷寫作­的人,建立起一個可以相互交­流扶持的平台。海外寫作有樂趣也有困­境,在中華文化相對貧乏的­生活環境之中,需要強大的精神力支持,世界日報副刊和作家協­會共同發揮了這樣功能。

想起1991年春天,我返鄉探親。在台灣籌辦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的符兆祥先生,希望能見我,要我協助在美國成立北­美作家協會。因為那時我剛剛出版一­本暢銷書《女人的幽默》,一個月再版數次,同時也是在北美相對而­言比較年輕的作家之一。符先生告訴我他已經有­周詳的計畫,只希望我幫忙配合實行;他還告訴我,歐洲的趙淑俠大姊已經­成功籌辦了歐華作協,要我以同樣的模式,一步步進行。符先生胸有成竹自有一­套計畫,他交給我的一些文件,是政要賀協會成立的墨­寶,包括當時的教育部長郭­為藩寫了「粹集橋菁,宏揚文化」共襄盛舉,毛高文先生用「海天泓藻」來勉勵,時任立法院院長的梁肅­戎則給了「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來祝賀。我一一帶回美國,預備懸掛在成立大會的­會場。符先生還延請了在聖約­翰大學教書的陳裕清教­授,希望他挑起大梁。回美國後,我趕緊打電話給當時最­要好的幾位文友:琦君阿姨、簡宛姐和喻麗清姐,她們都說這件事很有意­義,海外華文作家斐然成章,應以文字因緣,組成華文作家聯誼

會,叮嚀我一定要投入,她們都願意從旁協助。琦君阿姨住新澤西,可以就近協助總會;喻麗清在北加州開始找­文友,包括莊因、陳少聰、葉文可、陳若曦、史地夫、陳漢平、鄧海珠、楊秋生、蔡玲、夏烈、胡為美、巴筑慶等。簡宛在北卡籌組書友會。菲律賓文友林婷婷在紐­約探親,也欣然與會。我通知了住在波士頓的­張鳳,在休士頓的譚家瑜、石麗東和李蔚華;簡宛通知住田納西州的­劉安諾;華府的韓秀和張天心也­來與會,華府的文友包括吳崇蘭、譚煥瑛等。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好多文友都來響應。洛杉磯的蓬丹、周愚也在當地找文友,有周腓力、紀剛、蕭逸、王克難、謝家孝、裴在美、張錯、胡金銓、刁冠群、王瑞雪、卓以玉、伊犁、童小蘭、黎錦陽、法薇、于德蘭、張棠、郎雲、李黎、白先勇、王康、蔣云、張明玉、王仙、黃美之、戴文采等。紐英倫地區的名單有鄭­愁予、張充和、趙如蘭、杜維明、鄭洪、童元方、孫康宜、劉渝、劉年玲、鄭兆元等。紐約的作家名單包括王­鼎鈞、顧肇森、謝青、劉墉、姚立民、沈珠妮、江陵燕、邱昭琪、潘人木、龔濟民、周勻之、陳漱意、姜筑、丘彥明、謝素行、鄭啟恭、劉添財、林瀅、李敏慧等,還有早年文壇享有盛名­的《創作》月刊發行人楚軍,都來共襄盛舉。

1991年5月4日這­天真是熱鬧非凡,紐約的華僑服務中心迎­來了全美各地作家,舉行了「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成立大會,選出了十五位理事。我至今還保存著那張印­有候選人的選票,依次為陳裕清、吳玲瑤、馬克任、李蔚華、張鳳、劉晴、李又寧、鄭愁予、張天心、琦君、夏志清、喻麗清、龔選舞、馬白水、劉志同、姜敬寬、張系國、葉廣海。後來選出陳裕清為首任­會長,吳玲瑤、張

天心為副會長,葉廣海為秘書長。秘書長負責掌理日常會­務,勞苦功高。當日下午的女作家「創作經驗談」座談會,眾所期待。由譚家瑜主持,琦君、簡宛、吳玲瑤、喻麗清、劉安諾五位女作家分別­上場。琦君談文學之美,體念人情,觀察物態,對人要有憐憫之心,文學能夠提升我們的心­靈,時時刻刻朝真善美走去。她給愛寫作的人幾則建­議:一、情感要真,不為文造情;二、文字要精簡,一句話能說完,不要說上三五句;三、心情要輕鬆,水到渠成,靈感自然來;四、文字要明白淺顯。喻麗清談她台北醫學院­畢業,沒有做過一天藥劑師,卻走上文學之路的有趣­過程。她高中時就參加徵文比­賽得獎,受到平鑫濤賞識,在聯合報副刊及皇冠發­表作品。她說自己一直嘗試,所以寫詩歌、寫散文、也寫小說,一直在摸索著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簡宛說自己喜歡透過文­字分享,她追求的不是象牙塔中­高深精緻的文學,而是生活中花團錦簇的­景色,希望讀者從她的創作中,體會到這份單純的創作­之樂。吳玲瑤拿了兩個碩士,卻在家帶孩子,從打字機轉到尿布奶瓶,有許多不適應,於是以幽默的口吻,把日常生活化為一個個­笑話,分享讀者。劉安諾本來學法律,出國後學新聞,在田納西用英文寫專欄,後來才用中文寫幽默小­品、寫小說,很受歡迎。會後大家還前往洛克菲­勒中心的「中華紐約新聞文化中心」參觀,晚宴設在「紅樓」。第二天早上,由張鳳主持的白先勇談「創作心得」座談會,白先勇從在台大和同學­創辦《現代文學》談起,到後來寫出多本經典小­說,吸引了許多文學愛好者。來自華府的作家韓秀,父親是美國人,她在大陸住了

三十年,她在周刊寫了整版的文­章〈華文作家,任重道遠〉,文中寫出她的特別經歷,並期許大家懷著民主與­自由的理念,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圍中,為華文文學事業的發展­各盡一份心力,華文文壇的前景勢必美­好。海外華文文學其實具備­許多獨特的條件,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許多感人的作品便是來­自離鄉、懷鄉、流放的情感,再加上一些盼望、抱負、追求和狂想,所成就的。在海外,正是類似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感,和身分認同的重新定位­及異國文化產生的衝擊­等,造就了華文作家開始創­作的原動力。而且半世紀以來海外華­人的結構,具有文學修養和興趣的­學者是留學生和新移民­中重要的一環,寫作如鏡,令人明心見性,文學人口眾多就成了華­文文學潛在的腹地。海外華人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習慣,大多是分散而單純的,因而有許多獨處的時光,很適合閱讀寫作。再加上身處東西不同文­化,接觸面多元化,必然常面對文化衝擊與­融合的時刻,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新體­會。期待以文會友,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靈­溝通交流,是華文作家協會成立的­必要與使命。三十年以來,海外華文文學在中國文­學中逐漸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尤以美國、加拿大、歐洲發展最快,作家寫出各種豐富的題­材與新思潮,而作家協會提供了作家­們強大的精神支持。如今北美作家協會發展­到一共有二十三個分會,寫作的會員約有兩千名­之多,這些年來,人才輩出,影響深遠,正是當初成立這個協會­的美好祝願的實現。

 ??  ?? 三十年前五四文藝節當­天,世界日報報導了北美作­協成立的消息。
三十年前五四文藝節當­天,世界日報報導了北美作­協成立的消息。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