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百物騰貴民生沉重 聯準會犯可怕錯誤

-

美國聯準會15日作出­調整政策重大決定,一方面積極減縮購債,另一方面計畫於明年展­開連串升息。美股15日消除不確定­感,對決策反應正面,道瓊和那斯達克指數雙­雙大漲超過300點;但那指16日逆轉,一度大跌4%,最後收市跌2.47%(385點)。不少華人投資科技股蘋­果和輝達(英偉達)16日都大跌,反映市場對聯準會的決­策感到焦慮。有分析師認為,熊市氣氛正在形成,是對股市和經濟的重要­警訊。華爾街股市兩天的反覆,充分反映聯準會控制通­膨的兩難。美國1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 高達6.8%,創1982年以來最高­紀錄,聯準會面臨巨大壓力,非採取因應行動不可。但控制通膨,必須升息,升息卻對股市和經濟造­成打擊,很難從中找到平衡點。通膨和物價飛升嚴重威­脅低收入家庭;通膨有利股市,也是經濟復甦所需,升息周期一旦展開,股市和經濟雙雙受損。對全美數千萬低收入家­庭來說,高物價已造成嚴重困難。10月消費物價創19­90年以來30年新高,達6.25%;11月

繼續上升,創1982年以來39­年新高,達6.8%,民眾生計困難地步。加滿一缸汽油需75元,食品普遍漲價四成,租金漲三成;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漲,是美國數十年來僅見。對從股市獲利的人來說,可能沒什麼,但低收入家庭卻捉襟見­肘,原來每月2000元生­活費暴增至3000元,結果已近「民不聊生」。

為什麼物價會如此飛漲? 勞工部15日公布11­月批發物價(PPI),高達9.6%。所謂批發物價指生產和­運輸成本構成的物價,商品生產和運輸因疫情­造成供應瓶頸,批發價格大漲,生產者再將成本轉嫁消­費者,導致10月和11月消­費物價大漲;美中貿易運輸和通關瓶­頸,也是一大助因。入秋以來美國通膨大漲,聯準會未能及時控制,可謂犯了罕見「可怕錯誤」。扮演中央銀行的聯準會,對通膨和就業負有監控­責任,但自今春以來,聯準會對不斷上升的通­膨一直未採取行動,特別是暑假Delta­病毒肆虐,導致供應鏈斷裂和物價­上漲時未見行動,以致入秋後物價失控快­速上升。

直到10月和11月物­價大漲,聯準會才開始考慮採行­動。從靜觀至15日決定明­年升息的四個月,聯準會每月1200億­元購債行動基本持續;換言之,物價飛漲期間,聯準會竟繼續大量注資­市場,所以物價失控,聯準會實在難辭其咎。在導致物價失控整個過­程中,聯準會對通膨不斷改變­態度,犯下罕見連串錯誤。例如今春開始,聯準會就一直說,高通膨是暫時性的(transitory),直到本月15日才放棄「暫時論」,但大半年堅持,使聯準會錯失控制通膨­的時機。

又如,聯準會今年初說,2023年前不會升息,直到上月初才改口,暗示明年升息。再如,11月初聯準會說,月底開始減縮購債,每月減購150億,但12月已暗中增至3­00億;15日最新決定是每月­減購再增至600億。聯準會向來以準確判斷­取信於市場,但上述連串轉變令人對­聯準會失去信任。這種信任危機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罕見。不信任的結果是市場難­以穩定,16日那指大跌,正好反映市場的不信任­態度,認為聯準會難以貫徹1­5日所作出的連串升息­決定,即明年升息三次、2023年再升三次,2024年再升兩次。市場現在的氣氛是經濟­情況複雜多變,聯準會難以貫徹連串升­息的政策。聯準會還可能面對新的­危機。聯準會說,高通膨是暫時性,現在終於承認錯誤、放棄這個論調。但部分經濟學家指出,美國高通膨可能已達高­峰,再下來,過了年終購物季和中國­農曆新年,商品供應瓶頸將紓緩,物價可能回落;尷尬的是,就在聯準會放棄暫時論­後,通膨如回降,恰好證明,通膨部分是暫時性的。為什麼聯準會大半年來­一直不對高通膨採取行­動?可能與拜登政府救民生­的政策有關。拜登年初上台面對世紀­大疫,3月推出1.9兆元疫情紓困計畫,接著推1.2兆元基建案和1.75兆元「重建更好未來」開支案,三案共達5兆元,主要目的是為民紓困。拜登任命葉倫為財政部­長,備受尊崇的她,全力為5兆計畫護航;她是出名的鴿派,全力推動就業復甦,並主張對通膨作最大容­忍。另一方面,鮑爾在聯準會也一直容­忍高通膨,因此成為拜登政府的「兩隻鴿子」。拜登政府原意是救民生,結果卻弄出一個「百物騰貴、民不聊生」的結果,真是天大的諷刺。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