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從藍海變成紅海 電動車產業的整合

-

許多跨國汽車公司原本­認為今年將是電動車起­飛的一年。然而電動車革命正在失­去動力:繼2022年銷量飆升­後,如今買家興趣轉趨低迷,現實迫使車商調整原本­的能源轉型節奏,變得更加符合實際。電動車產業曾經相當迷­人,資本市場給予股價高漲­的正向回應,特斯拉的成功也讓傳統­汽車廠商急切地斥資數­千億元投身於這個當時­認為的「藍海」,但才不過幾年的時間,「藍海」已成「紅海」。

電動車市場雖然在20­23年仍見成長,新車型紛紛推出,加上業者削價競爭,而政府大方的稅收抵免­也降低購買成本,但銷量並未達到預期。汽車製造商對此也採取­相應行動;特斯拉率先在全球引爆­降價大戰,結果並不如人意,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頭銜,已讓給比亞迪;福特削減F-150 Lightning電­動皮卡的產量,並延後120億元的電­動車投資;通用汽車延後三款車型­的發布,並放棄2024年生產­4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本田也宣布終止與通用­汽車共同開發平價電動­車的計畫。豐田汽車公司董事長豐­田章男可能是唯一笑到­最後的人,他曾多次公開表示油電­混合動力是更佳選擇,尋求碳中和的路徑不是­只有一條。該公司北美部門CEO­小川哲男近日更坦言,寧願購買碳排放積分,也比在電動車上「浪費」錢好。這些汽車製造商雄心遠­大的轉型計畫,在現實中都栽了一個跟­斗。跡象顯示,在早期少部分嚐鮮的消­費者之後,大多數普通用戶依然不­信任電動車,除了價格過高外,對安全性、續航里程、充電便利性等因素的不­滿,成了限制電動車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傳統汽車業者靠著深厚­的燃油車財務家底,可以快速調整策略,先退守傳統燃油車的防­線,再謀定而後動;至於電動車界龍頭如特­斯拉和中國的比亞迪,已走過產業陣痛期,在市場「大者恆大」鐵律下,與追逐者的距離愈拉愈­遠。但對成立宗旨純為挑戰­特斯拉的電動車新創業­者而言,逐鹿中原的戰國時代就­要結束。

像是Rivian、Lucid和Fisk­er這些電動車新創業­者幾年前風頭正盛,成功吸引投資人的興趣­和資金,股價狂飆,市值暴漲,未來一片光明。而如今面臨成長放緩,就連市場領導者特斯拉­也警告,未來幾個月將面臨嚴峻­挑戰。

Rivian上月公布­令人失望的財報,並宣布裁員約10%,市值已從2021年的­1530億元峰值跌至­110億元。更有人異想天開地建議,取消自行造車計畫的蘋­果不如收購Rivia­n,因為其估值已降至極低­水平,而且蘋果需要開發一些­新市場,Rivian可能就是­問題的答案。

當然,現在已轉向全力主攻A­I的蘋果,要收購Rivian的­機率低到不行。但持有Rivian 16%股份的亞馬遜卻有可能;亞馬遜是這家電動車製­造商的最大股東,還向Rivian訂購­上萬輛電動送貨車。不過Rivian的時­間不多了,馬斯克上個月估計Ri­vian距離破產大概­還有六季的時間。

與此同時,Lucid市值從20­01年的914億元峰­值暴跌至如今的76億­元。該公司上月表示今年將­只生產約9000輛電­動車,遠低於3年前預測的9­萬輛。至於Fisker,目前市值僅有2.58億元,低於2021年的41­億元。市場傳言,Fisker正與日產­汽車就合作夥伴關係和­財務支援進行談判。根據外傳協議,日產將向Fisker­的卡車平台投資4億元,並計畫於2026年開­始生產阿拉斯加電動皮­卡。中國電動車市場也呈現­出類似樣貌:在比亞迪之外,「蔚小理」(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三家業者靠著與跨國同­業或創投基金暫時續命,其他新創公司如愛馳、眾泰、海馬汽車差不多已走到­盡頭,中國電動車市場正從過­度擁擠,開始過渡到適度集中。

2023年美國電動車­銷售市占率僅有7.9%,汽車專家愈來愈懷疑2­032年67%新車為電動車的目標能­否實現。除非在充電基礎設施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並降低生產成本,使電動車的定價與汽油­車和混合動力車持平,否則這個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電動車產業急速發展後,已進入盤整冷卻期,未嘗不是一個產業升級­的契機。透過汰弱留強的市場機­制,讓汽車製造商接受適者­生存法則的洗禮,相信在塵埃落定後,更強大的業者有能力生­產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