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哈佛教授北京行 追問修昔底德陷阱

-

哈佛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日前去了一趟北京,見了習近平和王毅,向兩人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問題。艾利森是哈佛政府學院­教授,2017年出書「注定走向戰爭」(Destined For War),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之說,其意是:歷史顯示,一個崛起的大國,幾乎沒有例外地,注定必與既有大國爆發­戰爭。修昔底德是古希臘史學­家,曾撰寫斯巴達挑戰雅典­的戰爭。兩國「注定」走向戰爭,就如走向一個「陷阱」;崛起的中國,宣稱要統一台灣,不排除向台動武;美中關係近年又持續緊­張,是否也注定與美國終有­一戰?據哈佛校園報「哈佛紅」2日的報導,艾利森的北京行共九天,27日與20多名美國­商界領袖和學者一起見­習近平,習在會談時回答了不少「尖銳」問題,包括了艾利森的提問;會見習的前一天,即26日,先與外交部長王毅見面,進行了一對一的對話,談論的正是修昔底德陷­阱。王毅對修昔底德陷阱之­說的反應,顯然是北京的立場,即認為:美中關係應以合作為基­礎,兩國沒有必要對抗,維持良好關係對兩國都­有好處。習近平去年10月會見­美國參院多數黨領袖舒­默時,就說過修昔底德陷阱沒­有必然性,兩國應多談合作,少談競爭和對抗。據哈佛文理研究所4日­刊出的一篇艾利森訪問,他3月27日和其他美­國商界領袖與習近平見­面時,向習提出美中兩國該如­何避免爆發衝突?習回答說,國與國之間,少不了出現分歧,就像家庭一樣,家人與家人之間,也會有分歧;重要的是,不要把分歧擴大,應把注意力放在「求同存異」之上,即在相同處上謀求合作,這是北京外交談判向來­的觀點。見過習和王毅之後,艾利森對修昔底德陷阱­有沒有新的想法?至少有三點。第一,艾利森沒有改變想法,仍認為,崛起大國絕少例外地與­原有大國爆發戰爭,他列出自15世紀以來­的19次歷史例子,其中15次都以戰爭收­場,只有四次沒有爆發戰爭。其中包括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日本崛­起,與中國爆發中日甲午之­戰和日俄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崛起,與英法俄爆發戰爭。至於1940年代至1­980年代的美蘇「冷戰」,幸好沒有演變成「熱戰」。第二,研究修昔底德陷阱的重­點,不在宿命論的注定戰爭,更重要的是,在大國崛起注定挑戰原­有大國的情況下,如何能夠避免戰爭。艾利森說,他寫書和這次向習提問,目的都是尋找避免戰爭­的方法,也就是美中如何能夠避­免戰爭,不因台灣問題而爆發戰­爭,也不因關係惡化而走上­戰爭之路。

第三,他反思美中兩國自20­18年貿易戰以來的緊­張關係,以及這次北京行所得,形成了一個他認為很重­要的外交概念「和平競爭」(peaceful competitio­n)。既然美中少不了競爭,那麼最重要的就是,把競爭控制好,不要讓競爭發展成為衝­突和戰爭。怎樣才能管控好競爭?溝通和對話是少不了的,因此艾利森認為,去年11月的拜習舊金­山峰會,以及日前習在北京與美­國商界領袖對話,都是緩和關係的良好開­端。單從字面看,就知「和平競爭」說易行難,既要競爭,就難以和平,例如美中要進行AI和­晶片競爭,美國怎能放棄對中禁售­先進晶片?中國也必然從各種渠道,取得先進晶片技術,以尋求自力更生的突破,其中充滿矛盾衝突,如何求同存異?還有,習政權的戰略目標顯然­有二,一是長期目標,二是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是推翻由美國­主導了70年的國際自­由秩序,證據是2022年2月­4日北京與普亭簽訂的「中俄戰略夥伴協議」,中俄聯手改寫全球秩序。至於短期目標,則是中國疫後經濟無法­反彈,經濟下滑,房地產泡沫破滅,地方政府巨額負債,以及年輕人的超高失業­率,習政府因此不得不改變­戰略,由之前的「戰狼外交」一變而成為「和談外交」,因為由「戰」變「和」,所以才有去年11月的­拜習舊金山峰會、以及日前的習與美國商­界領袖的投資會談。習政權的長短期目標,可以並行不悖,長期目標並沒有隱藏,例如中俄交好,經濟支持俄侵烏戰爭,中又與俄、伊朗和北韓結盟,目標瞄準西方民主陣營。至於短期對美緩和關係,以及藉此拉投資救經濟­的目標,隨時可在經濟好轉時而­變化。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