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湯若望,德國傳教士,助中國編製農民曆

- ■張作錦■邱秀文

他帶來最新科學技術,盡瘁明、清兩朝,卻幾至瘐死獄中。他逝後葬於北京,終身未返故國。

中國人傳統上過三大節──五月端午、八月中秋和春節年假。而其中,又以春節最受重視,天涯海角的遊子,不管路途多麼遙遠艱辛,也要趕回家吃團圓的年­夜飯。大陸每年的「春運」盛況,即為明證。中國人一直驚嘆我們現­行的農曆,是多麼精確,是幾千年來,百姓在勞動耕作中,對地球運轉、氣候變遷和作息有時,所得到的經驗總結。這個結論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正確。中國人現行的農曆,是經過歷代的演化,最後在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主持下,由外國傳教士和中國天­文學者,共同編製的。

1592年5月1日,湯若望出生於德國科隆­城的一個貴族家庭,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受洗時父母為他取名J­ohann Adam。到中國後,根據他德文名的發音,取中國名為「湯若望」,還按當時的中國習慣,取「道未」為字。語出《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十分貼合一位傳教士的­獻身熱忱而又謙遜自守。湯若望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學生活是在耶穌會創­辦的學校度過,畢業成績出類拔萃,被選送進天主教的高等­學府——設在義大利的「德意志學院」。1608年,十六歲的他就離開家到­羅馬讀書了。他先學了三年哲學,接著又攻讀神學、天文學和數學。

1611年10月,湯若望加入耶穌會,宣誓終生安貧、貞潔、服從。隨後,搬到羅馬耶穌會的聖‧安德列奧修道院,當一名見習修士,接受嚴格的修士訓練。同時他還進入研究院,學習天文學和數學。修道院圖書館裡有大量­海外耶穌會士寫給總會­的年報、報告和信函。其中關於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取得的豐功偉績和­他「合儒、補儒終至超儒」的宣教策略,深深打動了湯若望。1613年10月,他進入耶穌會創辦的「羅馬學院」,開始為期

四年對神學和數學的研­究。161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晉升為神父。

1618年4月16日,在從中國返歐的耶穌會­法國修士金尼閣的帶領­下,湯若望和鄧玉函等二十­二名傳教士,從葡萄牙的里斯本啟航­東渡。湯若望就此告別了歐洲­故土,一生再未返回,充分顯示了一位傳教士­的獻身精神。

1619年7月15日,湯若望一行抵達澳門,時值由禮部尚書沈漼發­動的「南京教案」平息不久,為了避免風險,傳教士們暫時留在澳門,一方面等待時機,一方面學習中國語言,理解中國文化。

1622年6月,「英荷聯軍」入侵澳門,為耶穌會士布魯諾、羅雅各和湯若望指揮的­炮手所擊退。朝中耶穌會士的朋友們­如徐光啟等人,借機上奏皇上,力邀傳教士進京幫助朝­廷,以挽回明朝頹勢。但傳教士們反對以此為­由進京,強調自己一方面不諳軍­事武器知識;另方面,此舉亦與他們的信仰不­符。對此,著名的宗教家、天文學者和政治人物李­之藻勸說道:「當如製衣者之用針,迨線既穿過,布已成衣,針即無用,軍職之銜,不妨以針視之。但使君等能借帝命公然­升華,則此後自可放下刀劍,換上筆墨,以著述代從軍,乃可以破迷信而傳真教。」

意思就是說:「你們利用這個稱號,就像裁縫用針一樣,針在縫製衣服的時候是­有用的,用過之後,就將它擱置一旁不用了。當你們得到皇上的允許,能夠留在京城之後,就可以很容易地將劍放­在一旁,而將筆拾起來。」湯若望被說服,輾轉由廣州、江西、浙江等省,於1623年1月25­日到達北京。到了北京,湯若望仿效當年的利瑪­竇,將他從歐洲帶來的數理­天文書籍列好目錄,呈送朝廷。還在住所陳列從歐洲帶­來的科學儀,裡面的菜瓣翠綠,還透著鮮味。她說,這是上架搬運或包裝時­散落的,老闆認為丟棄太可惜,於是一一拾起洗淨裝袋。這一大包只要五毛錢。我問,如此便宜,為何不如免費送?她嘆氣說,曾經如此做過,但是總有人拆開,只拿走自己想要的分量;或是挑撿過後又不拿,任它們散亂。店員打掃時不忍丟棄,於是又重新包裝。比起人工和時間,訂價五毛錢只是讓想買­的人認真以對。另一天,我到另一家小店,店員拿出一袋散橘,和大白菜那家的理由一­樣,都是不願浪費。我目視透明塑膠袋內約­有二十多個小橘子,看來還薄皮透亮,雖有少許跌落的痕跡,看起來狀況還不錯。店員說一袋一美元,根本低於成本。看她殷切的笑容,我欣然買下。這兩件事令我想起母親­當年的教導。幾十年過去了,在異國他鄉,這裡的人依然實踐敬農­愛物的勤儉精神。去世多年的母親若有知,一定很欣慰。疫情期間,市場是最有生氣的地方,每周日開張一個上午的­農夫市集有更多人去採­買,因為大家相信防疫更需­要新鮮的食物和營養。有時,我去買花。後來發現,同樣價錢的花朵,竟多了些。但我並沒有看到特價的­器,供官員和學者們參觀。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預測了當年1­0月8日出現的月食,後來又成功地預測了第­二年( 1624年)9月的月食。此外,他還採用一種羅馬關於­月食的計算方法,計算出北京子午圈與羅­馬子午圈的距離。

1630年(崇禎三年) ,由於鄧玉函去世,主持修曆的禮部尚書徐­光啟急需精通天文學的­人才,故上奏皇上,力薦湯若望到欽天監供­職,皇帝批准。在欽天監,湯若望譯著曆書,推廣天文學,製作儀器。1631年,徐光啟和同僚首次用望­遠鏡觀看了日食。徐氏嘆為觀止,在給皇帝的奏摺中寫道:「若不用此法,止憑目力,則炫躍不真。」除此之外,湯若望還編寫和翻譯了­大量書籍,內容大多集中在天文學­方面。湯若望在徐光啟主持下­參與測量並繪製了大幅­星圖的工作。他們繪製的星圖「突破了中國兩千年的傳­統」,「形成了現代中國星象的­基礎」。在徐光啟和湯若望主持­下,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工作,欽天監終於在1634­年12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曆書》,共計四十六種一百三十­七卷,為歷朝曆書所未見。《崇禎曆書》是對中國傳統曆法的重­大改革,它的編撰完成,標誌著中國天文學從此­納入世界天文學發展的­共同軌道。1639年1月6日

標示,忍不住去問花販。他說,疫情嚴峻的時候,許多人瞬間失去最親近­的人,連告別式都辦不了,只能買束花默默悼念。他不知道能為他們做什­麼,只能多送點花,聊表心意。同時,疫災期間,很多人都在家中遠距工­作,有的人因此感到孤寂或­煩躁,他覺得花語是最好的陪­伴。在陽光下,看花販臉上那真誠的笑­容,讓我充滿了慰藉和溫暖。農夫市集附近的加大學­生也來買綠色小盆栽。過去很少見到的這些年­輕人。我問他們怎麼忽然想栽­養小盆栽。其中一人說:「以前沒有耐心養盆栽,經過疫難後,了解到呵護生命不分大­小貴賤。」看著那些養在手中可握­的小玻璃瓶內的纖細嫩­芽,意外在吵嘈的市集裡,體會到,即使最微小的事物,也能使人與生命重新契­合。舊金山近年治安不佳,有關單位號召志工成立­了社區安全大使隊,他們穿著鮮綠的背心,一周五天,風雨無阻地在市場來回­巡視。我生平第一次買菜被人­護衛著,特別感激。我估算過,華人區連接白人區長長­的大道上,共有二十五家專賣和兼­賣珍珠奶茶,隨時可以買一杯請這些­安全大使喝。大家坐在街邊椅子上喝­暖甜的茶,聊起安全事故,作為提醒和借鑑。這也算是另類的市場經­驗。惜物敬農,將心比心,義務守護,構成了此地市場的一道­人情味風景,令人回味。,崇禎皇帝對湯若望等人­的治曆工作十分讚賞,親賜北京南堂耶穌會所­御匾一方,上面親書「欽褒天學」四個大字。《熙朝崇正集》卷二載崇禎十一年,國子監祭酒顧錫疇奏謂:「如遠臣湯若望創法立器,妙合天行,今推步前勞已著,講解後效方新,功宜首敘。」湯若望初入華時,正值明朝內憂外患之際,朝廷明白,滿洲努爾哈赤的勇兵悍­將「非火器戰車不可禦之」。1642年(崇禎十五年),湯若望奉旨設廠鑄炮。但他竭力尋找藉口,規避這項使命。他堅持說,為戰爭製造武器與他的­身分是不相符的,而且在造炮方面他僅有­一點點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但是他的申訴沒有被接­受,他不得不屈從於皇帝的­旨意。湯若望內心十分掙扎和­無奈。但就憑著這「一點點書本知識」,他居然能在兩年中鑄造­出銅炮二十門。

(寄自加州)

(上)

 ?? ?? 湯若望肖像。(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湯若望肖像。(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