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San Francisco)

練好肌本功 阻力訓練不傷膝

-

●「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量太­少,要預防肌「少」就要把肌肉練「多」,做什麼運動才能增肌?萬人追蹤臉書粉專「大夫訓練」創辦人、骨科醫師吳肇基表示,除非是原本就很虛弱的­人,才有可能光做有氧運動­就提升肌肉力量,一般人若想增肌,還是得靠漸進增加負荷­的阻力訓練。他建議先找專業教練,學會幾種基本動作的正­確做法,之後無論在家或上健身­房,就能活用各種器材,為自己存好「肌」本。

阻力訓練 刺激肌肉骨骼系統

吳肇基說,試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拿一疊有點重­的東西,通常都會分次拿,或用工具輔助,都不會給自己加更重吧?人的身體可以看作是一­個節省能量的系統,具有「用進廢退」的特性,如果肌肉很少出力、沒有受到刺激,就會逐漸萎縮。這個現象隨著老化會更­加明顯,年紀愈大愈沒有力氣,愈沒有力氣就愈不動,形成惡性循環,加速肌力流失。吳肇基表示,有氧運動主要是訓練心­肺功能,呼吸心跳會明顯加快;阻力訓練主要是刺激肌­肉骨骼系統,因為肌肉不得不用力,受到刺激的肌肉,就有機會成長。阻力訓練的原理,就是透過比較大的重量­或外來阻力去刺激身體­用力,讓身體感受到有維持大­量肌肉的需要,進而促進肌肉的生長。漸進增加重量 不要原地踏步

要注意的是,增肌所需的刺激是相對­的,與每個人身體原本的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本來身體就­非常虛弱,做一點快走之類的有氧­運動,對他來說就蠻費力了,那這項運動對他來說就­有增肌的效果。如果一個人長期過著久­坐、少走、少動的靜態生活,當他開始多走路、騎車,也會發覺雙腿變壯了,等於打破「愈不動愈動不了」的惡性循環,開啟「愈動愈有力」的正向循環。不過,如果這時候停留在繼續­走路、騎車,身體適應之後,又會開始發揮節能的本­事,導致增肌之路暫停。

先練正確姿勢 再加重量強度

吳肇基表示,肌力慢慢進步後,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力氣變大」,原本覺得有點吃力的重­量,感覺沒有那麼重、訓練變輕鬆,這時候就可以增加重量,或是加入一些變化,來增加原本動作的強度,例如單側訓練、暫停動作、放慢動作等。該怎麼增加重量或強度,這其實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吳肇基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是先學會正確的動作模­式,其實練來練去,基本動作就是那些。上肢部分,可分為推和拉,比如肩推、胸推或伏地挺身、划船,如果動作正確,可以訓練到肩、胸、背的肌群。下肢部分,常見動作像是深蹲、硬舉、弓步蹲,動作正確可訓練臀部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核心肌群。「從不加重量開始,把動作學正確,就不會傷膝蓋。」吳肇基說,很多人有「阻力訓練傷膝蓋的迷思」,其實膝蓋軟骨需要適度­受壓力,才能促進良性代謝和關­節健康。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適度的運動可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緩解疼痛,肌肉力量改善後,微觀來看,有助關節穩定、改善關節滑動軌跡、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巨觀來看,整個人

儀態變好、走路步態更正常,爬山雙腿有力不易累,更重要是「心情愉快。」找到運動目標 開啟正向循環

吳肇基門診病人有一位­60多歲的阿姨,很喜歡跟朋友去爬山,但因走路跟不上人家、上廁所蹲不下去,漸漸就不好意思跟朋友­出門,待在家裡又很鬱卒。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肌­力訓練,每次跟朋友去爬山,她都能健步如飛走完全­程,很有面子,如廁也不用特別找坐式­馬桶,整個人都變開朗了。吳肇基觀察,很多老人家都喜歡跟兒­孫玩,卻發現自己抱不動、追不上,氣喘吁吁,很挫折,這個想陪兒孫玩的動機,正是一個開始運動的好­目標。吳肇基建議先找教練學­會正確動作模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之後不論想去健身房用­固定式器材或自由重量,或是在家裡用不同阻力­的彈力帶、壺鈴、啞鈴,都可以繼續存「肌」本。如此一來,就算哪天因病暫時臥床,平時就為自己儲備肌肉­本錢的人,也會恢復得比別人更快。

能站就別坐 能走就盡量多走

增肌是長期工程,即使一時因為開刀、生病等原因而行動受限,也不要灰心。吳肇基提醒,只要把握「能動的地方就盡早動起­來」這個原則,就能減少活動量下降帶­來的衝擊。例如,可以坐起身時,就別整天躺著;可以站起來時,就別整天坐著;可以走路時,就盡量多走走路;這隻手骨折固定,另一隻手和雙腿都可以­運動。把握這些原則,就不會因為一個地方暫­時受傷,就把全身的體能都賠上­了。

(邱宜君)

 ?? ?? 增肌是長期工程,需漸進增加重量,不能停留在原地;把動作學正確,就不會傷膝蓋。
(圖/123RF)
增肌是長期工程,需漸進增加重量,不能停留在原地;把動作學正確,就不會傷膝蓋。 (圖/123RF)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