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ci

戏曲堪称美 诗词文亦佳

———简评蒋士铨的诗词

- (江西)吕美南

蒋士铨的《忠雅堂集》(全四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一百五十七万余字,二五○七页。包括诗集廿七卷、词集两卷(附南北曲八十六曲)文集十二卷(包括一卷骈体文),附录四卷(包括袁枚等人写的墓志­铭和一些为书籍写的序、跋、铭等)。此书出版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资­助。

蒋士铨是一个著作等身­的奇才,他不愧是乾隆时期创作­戏曲诗词文赋的佼佼者。记得有个著名的中国学­者说过:“人的第一身份和最后的­身份都是文化身份。”蒋士铨就是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驰骋在康乾文坛而著称­于世的。乾隆十一年他在家乡铅­山参加古学考试及以后­的应正试蒋士铨都名列­第一,获得江西督学金德瑛的­赞赏,金吟诗赞曰:“喧啾百鸟群,见此孤凤凰,将来无可量也。”后来他又以“乾隆曲家第一”的雅号,“雅部殿军”的尊称,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与彭元瑞并称为“江右两名士”与赵由仪、汪韧、杨垕同为“江西四才子”。他是以他在戏曲上的造­诣,诗词文赋的奇才而登上­清代文学艺术的高峰并­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

蒋士铨乃江西上饶市铅­山县永平镇石盘渡人。他以赣鄱情韵,面对铅山的山青水秀和­茅舍竹篱,唱响了一曲曲的田园情­歌。他的唯美意象和家乡情­结融合在一起:以学识上的渊博、智力的过人、才华的横溢,诗思如泉涌,激情而澎湃。他对家乡河口写下了“舟车施百货,茶楮走群商。扰扰三更梦,嘻嘻一市狂。移官资坐镇,转粟奉神仓。贤相何人继,空寻绿野堂。”河口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早有“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史实,也有“装不完的河口,买不完的汉口”的说法。他在《河口》一诗里,用自然、朴实、平易浅显的诗句把当时­河口的繁华与热闹写得­是何等的到位!百货是用车载船装的,茶客纸商更是络绎不绝。夜深了还是人声嘈杂,市场的繁荣景象如在眼­前。王昶对他的评论是:“博通淹雅,自古文辞及填词度曲,无所不工,而最擅长者莫于诗。”蒋一生创作大约近五千­首诗,与袁枚、赵翼的诗作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难分­伯仲,旗鼓相当的。

蒋士铨创作的诗词中体­现了他的诗学观点。在他的《论诗杂咏》和《怀人诗》中都有多次表示和论断。他多次反复强调,作诗填词作文都必须戒­除抄袭,脱去依傍,自立门户;主张唐宋既是师,但又不必规唐模宋;他要求博采众长,以真情来抒写,努力将言志、缘情、载道有机结合起来,在重视风雅传统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感悟直抒自己­的性情,从而达到新的境界。他在《辩诗》中写道:“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李杜韩欧苏,异曲原同工。君子各有真,流露自句中。”这就是他的诗学观点,写诗填词要把各人自己­的性情,以“忠孝义烈与温柔敦厚”为基础,没有庸俗之念,所说的要合乎风雅,把“志、情、道”三者体现到诗的字里行­间里去。

诗的社会功用在哪里?他说“:作诗何异作春秋,三千余岁上下古。”所以他认为诗人必须“惟务多读书以养其气,于古人经邦致治的略,成孜孜焉。”乾隆三十年夏他在铅山­写道“:诗之为用,微之可以格鬼神而享天­祖,显之可以移风俗而厚人­伦,雅颂所得,人心和平,则天地 之道通焉。若斤斤与前贤论宗门,守绳墨,较工拙、讲声病,虽极尽能巧,而其中无物焉,是亦苟作而已矣”,这些就是他诗学原理的­基本原则,也是他从事诗歌创作的­最根本的学术观点。在《沈生拟古乐府序》一文中说“:辞必己出,意必自陈,文章所著,流品传焉。”他所写的许多序言都反­复强调,不管是作诗词还是写文­章都是反对一切空泛浮­夸之词及摹拟之词,应直抒己意,言中有物,这都是必须遵守的。

蒋士铨 15岁就开始写诗,学的是李商隐诗歌的浓­艳与憧憬;20岁前后,改学杜甫和韩愈,而将原先作的近500­首诗全部付之一炬而毫­不可惜。他学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学杜的基础上又学韩­愈,以文为诗,以才学诗,尚险求怪,意必深造,语必生撰,而后又能出以变化,守以深情。中年之后,他还兼学苏轼,并重点学黄庭坚,所以他的诗词创作上渐­趋熟深醇,完全体现了他不屑于依­附古人,而自成格调的风格。

研究蒋士铨的徐国华教­授在他的专著《蒋士铨研究》中摘引了许多推崇蒋士­铨的赞誉之辞,许多著名文人雅士对蒋­以充分的肯定,如:“海内奇才近属谁,江南袁蒋记同时。先生逝后各疏散,把卷无端感故知。”(王文治)《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称蒋士铨为­奇才,并在一篇序言中说他“摇笔措意,横出锐入,凡境为之一空”。王昶更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来称赞他;清代的“诗佛”吴嵩梁也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断为五百年来第一家”。甚至有个韩国诗人金正­喜也对他的诗词作了全­面肯定更语出惊人地说:“……而如袁随园辈,不足比拟矣,况其下此者乎?”以上的名家评论,完全可以断定蒋氏在清­代诗歌上有不能撼动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鄱阳是蒋士铨的第二故­乡,他作了五首最为有名一­组诗《岁暮到家》该诗是乾隆十一年十二­月时在鄱阳做作,而不是在铅山所作,这五首诗特别是第二首­流行更广:“爱子心无尽,归来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许多人都认为这五首诗­是归铅山老家所作,其实不是。在这首诗中把蒋士铨在­年关已近之日风尘仆仆­从外乡匆匆归来,以表尽孝看望爹娘的孝­悌之心。以朴素的真情的诗句来­表现无限的情思,使人读后十分感动。。

蒋士铨一生在外飘泊,但是他每到一地,均写有诗词文赋等作品。在鄱阳、抚州、南昌、余干、建昌、南京、镇江、北京、浙江、江苏……曾写有诗词。至于在自己的家乡铅山,更是不在话下,乾隆十一年二月他由鄱­阳返铅山时写了《叫岩夜泊》,同年写了一首五律《石井庵》、《怀人诗》12 首、五言排律《孟夏》、《宿云》、《舟中》、《家书四 绝》、《再过杨林坞》、《拟辛弃疾鹅湖夜坐时》、《河口天地庵》、《游章岩》等等。

蒋士铨“天禀真绝,有览辄记,握笔如天马怒驰,超尘绝迹”。这是当时的诗人阮元在《蒋心余传》中对他的评价。

蒋士铨写诗填词作文都­力主真性情之后发,同时无时不关心世道和­人心风化,无处不彰显其“忠孝义烈之心,温柔敦厚之旨”。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不­无慷慨地说: “……故其微言大义,感发乎忠孝,激昂乎古今……”蒋士铨要求别的诗人要­这样,他自己当然也会这样。他的诗词,都是在进行“劝惩”、“教化”,当然更不是板起面孔来­训人和充满古板、迂腐的陈词滥调。而是充满至性至情,和忠孝节义的天性。他对父母事孝从《岁暮归家》等诗词便可以看出。他对朋友讲义气、重仁爱,充满豪义之情。只要认真多读他的这类­诗句,便可以了然于胸矣。

至于蒋士铨的词,主要收录在《铜弦词》(即《听秋词》)之中,共有二百五十余首,谭莹在《论词绝句》中评蒋士铨的词作是:“盖代诗名山斗重,嵚崎磊落更淋漓。便将诗笔作词笔,热血填胸一洒之。”他的历游词有雄浑而壮­丽,气势更非凡,均可显其豪迈词风之大­概。如:《酹江月·望庐山》、《满江红·游黄河》、《满江红·赤壁》等等。其次是抒写至性亲情,叙写真挚友情和言愁吐­恨的抒情词,他的词每一阕都是立意­别致的,意境含蓄的,语句浅近的,感情真切的。从《水调歌头·舟次感成》这篇蒋氏的代表词作中­便可以看出端倪:“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首已似飞蓬。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 咏春蚕,疑夏雁,注秋蛩。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闻道十分消瘦,为我两番磨折,辛苦念梁鸿。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这是作者坐在船仓之中­和爱妻相隔千里之遥,写下了无限思念的名篇。“共命鸟”喻夫妻感情深诚;十年夫妻分别了九年,当然充满歉疚之情,春、夏、秋说明一年到头大部分­岁月都在想念之中。全词语句哀怨,满纸凄凉透骨,这就是词人的真性情也。

至于另一类是为题画词,从诗词历史中可以看出­自北宋以后,许多名人如苏轼、秦观、吴文英等均有大量的题­画诗,至乾隆年代,题画诗也就大量出现。在蒋氏的题画诗词中有­给人物题咏的,给山水题咏的,给景题咏的,给日常生活情景题咏的,给朋友诗集题咏的,或题小品以寄情的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引述了。总之,蒋氏之词和他的诗作一­样,追求的是慷慨、质朴、真挚之情,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某些方面来讲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所以有人评论说“脍炙人口久矣”。有人把他的词和辛弃疾­的词作了一些比较后,评论是“真古今两雄也”。

蒋士铨的戏曲、诗歌、文赋等方面的成就是很­多的,对他的戏曲、诗歌有很高的评价 ,但也不应当忽略他的填­词方面的成就,如果大家找出他的《铜弦词》来仔细研读,就一定会有收获和教益。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