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等级­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蔡爱玲 王钧 李婧贤 等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深圳 518055; † 通信作者, E-mail: wangjun@pkusz.edu.cn

摘要 以我国中部地区的武汉、襄阳和宜都3个不同规­模的城市为例, 通过提取零售业空间分­布的大数据, 并采用空间统计方法, 分析不同等级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特大城市武汉的零售业­布局呈多中心、多圈层状分布; 中等城市襄阳的零售业­布局呈现单中心的分布­特征; 小城市宜都呈现分散布­局的特征, 尚未形成零售主中心; 城市等级越高, 其零售圈层愈明确; 2) 不同零售业类型在城市­的集聚程度呈现综合零­售>专业专卖店>超级市场>单一零售的特点; 3)人口规模、交通可达性、零售业类型和绿地可达­性是影响零售业在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不同等级城市­零售业的布局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可为城市零售业布局规­划提供科学基础。关键词 零售业; 分布特征; 不同等级城市; 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TU984

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一­直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零售业空间分布结构会­影响其健康发展状况和­城市经济运营。国外零售业布局理论包­括中

心地理论、零售饱和指数理论、商圈理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地租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等; 布局结构主要有经济地­景模型[1]、商业地域结

[2–3] [4–5] [6]、商构模型 、地价模型 、行为–空间模型业设施选择模­型和中心–外围模型[7]等。区位和选址是零售业布­局不可回避的关键要

[8]素。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包括交通 、距离[4]、人口[9–10]、可达性[9]、消费者行为[11]和地价[12]等。理想的零售业布局符合­圈层、中心–外围等规律, 结构特征包括形态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和区位结构。不同的零售业态具有不­同的地理定位和不同的­区位需求, 区位评价和选择的结果­是最终形成特定的零售­空间结构。国内的商业区位研究经­历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的阶段[13], 以零售空间布局[14]、零售实证分

[15] [16]析 、各类零售业业态类型比­较 、零售业布局

[17–18]影响机制 等为研究热点, 对象多为典型城市,

[19] [20]如西安 、北京 、广州[21],对中小城市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研究较少。中小城市在我国城市中­占据绝对的数量以及重­要的地位, 对其规划引导是合理发­展城市体系必不可少的。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 GIS 技术[22–23]和大[24]数据 被引入零售空间研究中。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库为分析城市零售­空间结构、挖掘分布特征提供了数­据基础。城市的零售 POI 网点分布在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方面有重要意­义。随着新零售业的发展, 网上销售对实体店的布­局产生偏移, 使其零售环境发生变化[25]。零售店铺实际位置在电­商时代有所下降, 电商影响下的零售业布­局具有分散性的特征[26]。从现有的布局理论可以­归纳出零售业布局的规­律, 但实际零售业布局与理­论布局的差距及不同规­模城市布局等方面有待­研究。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差­异、不同零售业态布局模式­及新零售业态下实体布­局的发展都值得探讨。不同等级的城市零售业­存在单个或者多个商业­中心, 或者不存在商业中心;不同类型的零售业空间­分布有区位尺度大小、集聚与分散等特点。综上所述, 本文借鉴地理数据, 分析我国中部地区不同­规模城市和不同零售业­态的零售业布局特征, 对比实际分布格局与理­论格局, 进一步分析零售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 X 连锁超市的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探讨网络销售趋势对零­售业布局的影响, 为城市零售业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1.1 研究区与数据

为研究不同等级城市零­售业的空间布局规律,本文按我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规模­标准, 选取湖北省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武汉、副中心城市襄阳以及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县级­市宜都的建成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零­售业布局特征。2016年, 武汉城区常住人口为5­85.71万, 襄阳为91.29万, 宜都为39.07万。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符­合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①中“五类七档”中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本研究使用百度 POI 数据。该数据包含网点名称、经纬度、地址、零售业类型等属性信息。POI数据空间定位准­确、数据量大, 可为空间分析与决策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有利于判别零售业布局­模式。按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 18106—2010)进行2016年城市P­OI数据提取。依据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客观进程和国际通行业­态分类总体框架两个原­则,将10种业态合并成4­个大类进行统计, 分别为综合零售、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和单一零售(图1)。综合零售指集中在一个­建筑内, 为顾客提供多类别商品­及服务的综合性零售业­态, 包括百货商店及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以销售大众化­生活用品为主, 包含超市和仓储会员店。专业专卖店是专门经营­某类商品的零售业态。单一零售包括便利店、杂食店、折扣店以及厂家直销中­心, 这类形态提供的商品较­为单一, 专业性较弱。经POI数据筛选(图2), 武汉市零售业网点有8­080个, 襄阳市有4472个, 宜都市有526个。

1.2 研究方法

使用空间点格局分析中­的核密度估计法、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Ripley’s K函数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 分析不同类型城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的特征。其中, 核密度估计法观察区域­内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给定样本点, 模拟属性变量数据的分­布。本研究用核密度分布形­态分析 3 个城市的零售结构和零­售业态的分布差异。核密度估计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K 是核函数, h(h>0)是带宽, x−xi为估值点到事件点 xi 的距离。在核密度估计法中, 带宽为定义平滑量的自­由参数, 对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需对不同的数值进行检­验来确定带宽的取值。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是­探索点数据在空间分布­中热点区域的方法, 通过对武汉、襄阳和宜都 3 个城市的零售网点空间­分布及集聚特征进行分­析, 探索不同城市规模零售­业布局的整体特征及热­点区聚集特征。最近邻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 NNI)是平均观测距离和平均­期望距离之比。如果小于 1,要素呈现空间聚集式; 如果大于 1, 则要素呈现空间离散模­式或竞争模式。一般用 Z检验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最近邻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d (NN) NNI = , (2)

d (ran)式中, D(NN)是最近邻距离, d(ran)是期望平均最近邻距离。

Ripley’s K函数通过对点数据集­进行不同距离的聚类程­度分析, 得出要素质心的聚集或­扩散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A 是研究区面积, n 是点事件个数, δij(d )是在距离内的点事件 i 与 j 间的距离。Besag[27]提出用L(d)取代 K(d)(式(3)), 用 L(d)与 d 的关系检验不同尺度范­围内零售网点的分布格­局, 以便使期望线性化且保­持方差稳定。利用蒙特卡罗随机模拟­方法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 若实际值大于预测值, 表示在该距离范围内零­售网点具有显著的统计­性聚类。标准差椭圆分析从宏观­上表示零售网点的空间­布局特征, 是对点方向和分布进行­分析的经典算法。计算中采用第一级标准­差, 将约占总数 68%的输入要素的质心包含­在内来计算标准差椭圆, 识别各零售业态的方向­和向心力; 对比椭圆面积和扁率两­个指标,判读不同零售业态的宏­观布局特征。

本研究使用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 分析影响城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逻辑回归分析1 个有序多分类应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联,在商业网点的应用分析­中得到许多研究验证[15,27]。本文采用 SPSS 软件, 以网点在不同环线的区­位选择为因变量, 筛选零售类型、人口规模、交通可达性、轨道交通、公园绿地、集聚特征和地理环境为­自变量, 在通过相关性分析检验­后, 再定量分析武

汉市零售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 得出影响零售业布局的­显著因素。

2 城市零售业的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城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2.1.1 不同等级城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

武汉的零售业布局呈多­中心、多圈层状分布(图3(a))。零售等级体系布局明显, 市中心的零售等级最高­且集聚规模最大, 外围次级中心规模减少­且数量增加; 在市中心往外出现块状­集聚、轴状延伸等形态格局的­形变, 并出现多个零售中心。此外,零售中心的分布呈沿江­布局的特征。襄阳呈单中心 分布的特征(图3(b)), 城市零售中心沿汉水布­局(襄阳区、襄城区和樊城区交界处), 呈现连片的蔓延空间形­态。距离中心较远的零售次­级中心多呈独立分布的­特征。宜都属于小型城镇, 呈均匀分散的特征, 以分散布局为主(图3(c))。利用最近邻指数对零售­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城市­零售网点的空间集聚特­征差异较大(表 1), 特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的空间集聚程­度依次降低, 小型城市出现离散分布­现象, 集聚特征不明显。

基于 Ripley’s K 函数, 分析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在多尺度范围的集聚­特征和区位选择的范围。除宜都综合零售外, 其他业态的置信度均大­于99%,

具有显著的集聚性。综合来看, 武汉的零售网点在0~23 km范围内k 观测值大于K 预期值(图4), 属于集聚分布, 集聚峰值为15 km; 襄阳为0~11 km, 峰值为8.5 km; 宜都为0~2.1 km, 峰值为1.5 km。与武汉的零售业布局范­围相比, 襄阳和宜都的空间选择­范围较小。这种现象一方面与城市­建成区范围有关, 另一方面与城市零售业­发展阶段有关。

2.1.2 不同类型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

零售企业根据自身的利­润特点和行业环境, 形成不同的经营形态, 集聚或分散的布局是各­零售业态的空间表现[22]。本文利用核密度估计法, 分析城市各类零售业态­空间布局特征(图5)。

从总体上看, 不同零售业态的区位选­择有显著差异(图5)。1) 综合零售业的布局集中­且明确, 因其对集聚规模要求较­大, 基本上分布在传统商业­中心。2) 超级市场的布局呈分散­的特征, 且等级低的零售中心较­多, 零售中心的等级体系不­明确。一方面的原因是要满足­大众化需求,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分散­布局可避免集聚产生的­不规模效益。3) 专业专卖店主要集中在­热点区域内, 同时布局呈现郊区化趋­势。4) 单一零售的零售中心没­有布局在传统的中心城­区, 郊区化趋势明显, 零售中心布局在城区的­边缘区域。不同零售业态有不同的­区位空间尺度。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表­明, 单一零售和超级市场的­方向性较明显, 综合零售的向心力较大(图 6)。从不同业态的Ripl­ey’s K 值来看, 单一零售和超级市场的­尺度分布具有相似性, 综合零售和专业专卖店­的空间选择尺度较小。分析得到各业态集聚程­度呈现综合零售>专业专卖店>超级市场>单一零售的特点; 零售业类型等级越高, 其布局越集中。集中与分散的布局相结­合, 可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2.2 零售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2.2.1 零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零售业网点在­城市不同环路间的区位­选择作为因变量, 体现各零售网点的向心­或离心布局趋势。所选择的影响零售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如下。1) 零售类型: 零售业态是影响零售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 2) 人口规模: 理想的零售业布局是零­售业规模与人口规模匹­配, 用商业网点所在街道的­人口表征人口规模; 3) 交通可达性: 交通是零售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零售业面对的多为“慢行”人群,选择街道线密度作为度­量零售区位的交通可达­性; 4)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的便捷程度影­响人流, 进而影响商业网点的布­局; 5) 绿地可达性: 绿地是城市的公共空间, 绿地500或1000 m的缓冲距离为居民步­行最适宜的距离; 6) 集聚特征: 规模效益是商业布局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零售网点为中心, 统计1 km范围内的网点数量; 7) 地理环境: 地理布局会推动或者阻­碍城市的商业发展, 以长江沿线1000或­2000 m为范围构建缓冲区, 区分地理环境对网点分­布的影响(表 2)。

利用SPSS进行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 武汉、襄阳和宜都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各变量间的相关性都较­弱(均低于0.5), 表明多变量不会影响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似然比检验 p<0.001, 说明自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因变量。此外, 卡方检验和R2检验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

从整体上看, 基本模型(对各城市全部零售业态­的模拟结果)中, 武汉的人口、交通可达性、业态类型及绿地可达性­对零售网点区位选择有­较大影响, 襄阳的地理环境、绿地可达性及集聚特征­因素对区位选择有显著­性作用, 宜都各影响因素对零售­网点的影响不显著, 区位集聚性较弱。从各零售业

业态的模拟结果来看, 业态类型对零售网点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随着人口规模增大, 零售网点的区位选择显­著性减少, 说明零售网点呈现离心­化分布趋势。同时, 模型出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 说明市中心和郊区中心­的人口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显著。随着街道线密度增大, 显著性降低, 说明随着路网密度增加, 离心化趋势越强。地理环境、绿地与轨道通达性也呈­现相同的趋势。集聚特征为协变量, 说明零售网点在空间呈“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趋势。

2.2.2 超市网点区位选择及发­展趋势

连锁超市是城市零售业­的主要业态, 代表城市新型商业业态­的发展趋势。本文以 X 连锁超市为 例, 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 探讨连锁超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武汉 X 超市在空间上主要集聚­在二环、三环线内, 表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先递增后递减的特征。X超市的最近邻比率N­NI 为 0.47, Z 检验值为−10.15,表明其空间集聚特征非­常显著。从 L(d )曲线变化趋势来看, 在 19 km内聚类程度更高。襄阳的 X 超市共 11 家, 其中3家位于建成区内。宜都现有两家 X 超市, 均分布在城镇区内。X 超市为大卖场, 选址以大量人口、车流为载体, 定位为非高端市场, 城市内环分布较少, 同时郊区化趋势较明显。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上,武汉的街道线密度、地理环境、轨道通达性是区位选择­的重要因

素。襄阳建成区内的 3 家 X 超市分布在长江沿岸及 3 个中心城区的交界处, 说明地理环境对其区位­选择起到主导作用。宜都的 X 超市位于长江沿岸 1 km范围内。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中,地理环境对区位选择均­有显著性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也促使传统零售业发生­变革, 使得新零售业态成为发­展趋势。线上线下结合增加了虚­拟零售空间, 促进传统零售空间转型[28]。X 超市为适应新零售业态, 开展电子商务, 融合“线上线下”进行销售, 其零售空间由单一空间­向虚实融合转化。

3 结论与讨论

优化不同等级城市的零­售业空间分布, 对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鉴地理数据, 分析我国中部地区不同­规模城市中不同零售业­类型的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 得到如下结论。1) 在特大城市空间布局的­研究中,北京[20]、广州[21]等大城市与武汉一致, 符合多圈层、多中心的零售业格局。国内外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大致可以划分 3个时期[29]:城市发展初期呈现“单中心”商业形态,发展中期呈现“一主多副”的商业中心形态, 发展后 期呈现“多中心及商业郊区化”的商业中心布局形态。中等城市襄阳的商业体­系呈现单中心的分布格­局。小型城市宜都处于商业­发展初期, 各中心均匀分散分布, 尚未呈现单中心的商业­形态。2) 不同零售业态空间分异­明显: 综合零售分布集中, 单一零售多分布在次级­中心上, 专业专卖店主要集中在­热点区域, 超级市场布局分散。零售业类型等级越高,其布局越为集中。3) 零售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中, 人口、交通可达性、业态类型及绿地可达性­是零售网点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襄阳的地理环境、绿地可达性及集聚特征­因素对区位选择有显著­性作用; 宜都各影响因素对零售­网点的影响不显著。4) X超市的空间分布多位­于热点集聚区, 同时郊区化趋势明显。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中, 地理环境对区位选择均­有显著性影响。X 超市采用 O2O 模式, 其零售空间发生转型, 向虚实融合转化。

研究区内大、中、小 3个等级的城市零售业­布局存在低效、功能雷同等问题, 需构建一套符合城市规­模的零售业布局体系, 使 3 个等级的城市零售业相­互补充。不同的零售业态应合理­布局, 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各业­态的互相配合和补充。零售业布局理论应随着­时代发展趋势做出调整, 通过布局机制

和规律的研究[30]指导实际规划。

本文着重分析城市零售­业布局的等级规律, 还存在不足之处。未来可扩大研究范围, 也可以探索不同时间序­列下不同规模城市的零­售业布局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Beckmann M. 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 Kyklos, 2010, 8(4): 416–421 [2] Berry B J I. Tennant R J. Chicago commercial reference handboo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63: 278 [3] Davies R L. Marketing geograph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tailing. Routledge, 2013: 132 [4] Alonso W. 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5] Kostov P. A spatial quantile regression hedonic model of agricultur­al land prices.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 2009, 4(1): 53–72 [6] Laroche M, Richard M O. A Model of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 Martínez-loόpez F. Handbook of strategic e-business management. Berlin: Springer, 2014: 325–346 [7] Mossay P. The core-periphery model. Public Policies &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99(3): 483–499 [8] Parkhi S, Kumar R A, Jagadeesh D. A Study on transport cost optimizati­on in retail distributi­on. Canadian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Journal, 2015, 12(1): 283–290 [9] Venugopalr­ao K S, Gopal V V. A study of grocery shopping behaviour in India. Far East Journal of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2, 2(3): 25–42 [10] 倪波涛. 福州市中心城区大型零­售商业布局优化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14: 26–42 [11] Jacob C, Guéguen N, Martin A, et al. Retail salespeopl­e’s mimicry of customers: effects on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Retailing & Consumer Services, 2011, 18(5): 381–388 [12] Datta S, Sudhir K. Does reducing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creas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of zoning on retail entry and format variety. Quantitati­ve Marketing and Economics, 2013, 11(1): 83–116 [13] 王士君, 浩飞龙, 姜丽丽. 长春市大型商业网点的­区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5, 70(6): 893–905 [14] 何永达, 赵志田. 我国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动力 机制的实证分析. 经济地理, 2012, 32(10): 77–82 [15] 肖琛, 陈雯, 袁丰, 等. 大城市内部连锁超市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区位选­择——以南京市苏果超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3, 32(3): 465–475 [16] 曹连群. 商业零售业态分类规范­与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北京规划建设, 1999(5): 47–50 [17] 汪晶. 湖南省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9–40 [18] 陈健. 我国零售业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5: 22–32 [19] 刘胤汉, 刘彦随. 西安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与布局探讨. 经济地理, 1995(2): 64–69 [20] 张珣, 钟耳顺, 张小虎, 等. 2004 — 2008 年北京城区商业网点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8): 1207–1215 [21] 陈蔚珊, 柳林, 梁育填. 基于 POI 数据的广州零售商业中­心热点识别与业态集聚­特征分析. 地理研究, 2016, 35(4): 703–716 [22] Wilkins E L, Morris M A, Radley D, et al.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o measure retail food environmen­ts: discussion of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 proposed reporting checklist (GEO-FERN). Health & Place, 2017, 44: 110–117 [23] 周春明. ARCGIS 支持下的西安市大型超­市空间分布研究[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3–25 [24] 焦耀, 刘望保, 石恩名. 基于多源 POI 数据下的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分布及其机理研­究. 城市观察, 2015, 40(6): 86–96 [25] Mankodiya K, Gandhi R, Narasimhan P.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mbedded Computing in Retail Environmen­ts. Science, 2012, 295: 1009–1014 [26] Kollmann T, Hasel M. Cross-channel coopera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business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 2008, 6(2): 212–229 [27] Besag J.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attice system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74, 36(2): 192–236 [28] 闫丽英, 韩会然, 陈婉婧, 等. 北京市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经济地理, 2014, 34(1): 94–101 [29] 刘学, 甄峰, 张敏, 等. 网上购物对个人出行与­城市零售空间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48–54 [30] Piovani D, Zachariadi­s V, Batty M. Quantifyin­g retail agglomerat­ion using diverse spatial data. Scientific Reports, 2016(7): 1–9

 ??  ??
 ??  ??
 ??  ?? 图 2武汉、襄阳和宜都各零售业态­网点统计分析Fig. 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tail stores in Wuhan, Xiangyang and Yidu
图 2武汉、襄阳和宜都各零售业态­网点统计分析Fig. 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tail stores in Wuhan, Xiangyang and Yidu
 ??  ?? 图 1武汉、襄阳和宜都的零售业网­点空间分布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tail stores in Wuhan, Xiangyang and Yidu
图 1武汉、襄阳和宜都的零售业网­点空间分布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tail stores in Wuhan, Xiangyang and Yidu
 ??  ??
 ??  ?? 图 3不同城市的零售网点­核密度分析Fig. 3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retail stores in multiple-size of cities
图 3不同城市的零售网点­核密度分析Fig. 3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retail stores in multiple-size of cities
 ??  ?? 图 4全部零售网点的 Ripley’s K函数分析结果Fig. 4 Results of Ripley’s K function on all retail stores
图 4全部零售网点的 Ripley’s K函数分析结果Fig. 4 Results of Ripley’s K function on all retail stores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