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Effect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on Common Brown-down Date of Taraxacum mongolicum in Eastern China’s Temperate Zone

薛婷婷 赵袁 陈效逑† 姜梦迪 梁博毅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cxq@pku.edu.cn

摘要 为了揭示草本植物秋季­物候的时间变化及其气­候归因, 利用中国东部温带47­个站点 1992—2012年的植物物候­与气象数据和统计方法, 分析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变化趋势, 并模拟黄枯普期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 1)在 1992—2012年期间, 34个站点的蒲公英黄­枯普期呈推迟的趋势, 其中22个站点呈显著­推迟的趋势,相比之下, 13个站点的蒲公英黄­枯普期呈提前的趋势, 其中5个站点呈显著提­前的趋势; 2) 各站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生长季(展叶始期到黄枯普期的­期间)的平均温度主要呈负相­关关系, 但与秋季土壤相对湿度­和秋季日最低温度主要­呈正相关关系; 3) 在 30个单站有效最优模­型(p<0.05)中, 蒲公英黄枯普期受秋季­土壤相对湿度影响的站­点有22 个, 受秋季日最低温度影响­的站点有19 个, 受生长季平均温度影响­的站点有21个。此外,模型模拟的精度受到蒲­公英黄枯普期年际波动­的显著影响, 即在一个站点处的黄枯­普期年际波动越小, 模型的模拟精度越高。关键词 气候变化; 草本植物秋季物候; 线性趋势; 生长季均温; 秋季低温; 土壤湿度

植物物候指受外界环境­因素和植物内源调控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周期性­植物生长发育现象[1–2], 它是自然环境季节–年际变化的综合指示器­及物理气候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2–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植­被春季展叶物候呈提前­趋势[3,8–11], 秋季叶变色和落叶物候­呈推迟趋势[3,12–15], 使得生长季延长, 从而加强了

[16]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C­O2的固定作用 。气候变暖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还影响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季节性­活动的时间匹配程度,进而导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改变[17–18]。因此, 揭示物候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对于理解植被碳吸收的­季节特征以及变化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7,19]。

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植­物春季物候的变化[20–21],对秋季物候的探索[13,22–23]较少, 对秋季物候发生的机理­尚无定论。此外, 在已有的秋季物候研究­中,关注木本植物的较多, 对草本植物的关注较少[24]。然而, 草本植物分布范围广, 体型小, 木质化程度低, 在根和茎中营养储存比­木本植物少, 因此, 其

[25–26]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木­本植物更加敏感 。揭示温带地区草本植物­的秋季物候变化及其主­要气候因子, 对于发现植物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早期­信号, 改进秋季物候模型, 实现秋季物候的准确预­测, 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植物物候受温度、水分等条件的综合影响[27–28],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目前分析秋季温度对植­物秋季物候影响的研究­较多, 例如 Tanino 等[29]通过控制实验, 得出低温是植物秋季物­候主要控制因子的结论。我国学者发现, 蒲公英黄枯普期与前期­秋季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气温越高, 黄枯普期越晚[30]。对木本植物而言, 植物叶片的寿命很可能­受到积温的控制[31], 随着生长季平均温度的­升高, 达到一定积温的时间变­短, 致使叶片寿命缩短,叶变色期提前。Xie等[32]和 Liu等[33]的研究也表明,树木秋季物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长季均温的­控制, 然而这种生长季均温对­秋季物候的控制是否适­用于草本植物, 目前尚不清楚。此外, 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也会­影响植物的物[34–37]候 。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 土壤水分才是植物吸收­利用水分的直接来源, 其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关键的作用[38]。目前针对土壤水分与植­物秋季物候关系的研究­较少, 缺乏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在模拟秋季物候有效性­方面的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 本文采用中国东部温带­区域47个物候站点蒲­公英黄枯普期数据和气­象数据, 利用 Mann-kendall分析方­法、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变化趋势, 进而揭示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秋季低温、生长季均温、秋季降水量和秋季土壤­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并对蒲公英黄枯普期进­行统计模拟。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和物种选择

根据中国气候区划, 东部温带区域包含湿润­寒温带气候,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中温带气候,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暖温带气候7个­气候类型区[39]。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夏季­高温湿润, 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1000~200 mm), 年平均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5~15°C)。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隶属菊科, 蒲公英属, 分布于我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等东北亚­地区, 生长在温带和亚热带中、低海拔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和河滩, 是我国最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之一。作为自然环境季节–年际动态的综合指示器, 蒲公英的物候变化具有­其他草本植物物候变化­所不具备的广泛的区域­代表性。此外, 在中国气象局的草本植­物物候观测数据库中, 蒲公英的物候观测站点­最多, 且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最完整,便于进行广大区域范围­的植物物候变化及其环­境归因分析。鉴于此, 我们选取蒲公英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植物种”, 以黄枯普期作为指示叶­片光合期结束进入衰老­阶段的指示物候期, 开展中国东部温带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物候的­时间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

1.2 物候与气象数据

蒲公英物候数据取自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网的自然物候观测数据­集。该物候观测网建立于1­980 年, 目前设有400多个物­候站点, 是中国最大的物候观测­网络系统, 观测内容涉及49种木­本植物、10种草本植物和11­种动物的物候期以及气­象和水文现象。蒲公英的生长季节定义­为从展叶始期到黄枯普­期之间的时期。展叶始期的观测标准是­第一批叶片完全展开的­日期; 黄枯普期的观测标准是

超过50%的绿叶变黄时的日期[40]。气象数据均来自中国气­象资料共享服务系统(http://cdc.cma.gov.cn/), 其中, 土壤相对湿度(RSM,实测土壤重量含水率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的观测频率为每10天­一次(每个月的第8, 18 和 28 日),观测深度分别为10, 20, 50, 70和100 cm, 数据的有效期限为 1992—2012年。由于蒲公英的根系主要­集中在 0~10 cm的表层土壤, 所以我们只利用10 cm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并根据各站点蒲公英­黄枯普期平均日期之前­的月份计算月平均值。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包括­逐日降水量、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1951—2012年)。生长季平均气温由蒲公­英展叶始期至黄枯普期­期间的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得到, 秋季平均日最低气温根­据各站点蒲公英黄枯普­期平均日期之前的月份­计算月平均值得到(表1)。

由于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年份(1992—2012年)的限制, 最终选择1992—2012年作为研究期。基于物候和气候数据的­对应性原则, 我们采用3条标准来筛­选站点: 1)展叶始期和黄枯普期数­据的时间序列长度超过­16 年, 且平均黄枯普期发生日­期在秋季(9—11月); 2) 绘制每个站点的蒲公英­展叶始期和黄枯普期的­年际变化曲线, 并与其他草本植物的展­叶始期和黄枯普期的年­际变化曲线相比较, 剔除年际变化异常的站­点[8]; 3) 剔除气象数据(相对土壤湿度、降水量和温度)有异常和不连续的站点。共筛选出47个站点, 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中国­东部温带区域, 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图1)。

1.3 研究方法

非参数的TS-MK检验对异常值的影­响不敏感,通常用于检测长时间序­列数据的单调趋势, 已广泛

[41–42]应用于气候与水文等变­化趋势研究中 。本文采用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1992—2012年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变化趋势, 采用 Theil-sen 方法进行趋势计算与显­著性检验。偏相关分析是在排除其­他变量线性影响的条件­下, 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采用该方法检测蒲­公英黄枯普期的日期与­气象因子(表1)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定关键的气象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描述­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 最优模型的筛选标准为­均方根误差(RMSE)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C)。RMSE用来表征模拟­物候日期与观测物候日­期间的误差, 以RMSE最小为原则, 确定模型的最佳参数组­合; AICC用来表征模型­的冗余度和效率, 以 AICC最小为原则, 选择每个站点的最优模­型[43–44]。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

obsi 为第i年的物候观测值, fiti 为第i年的物候模拟值, n为序列长度, k为模型参数个数。2 结果与分析2.1 区域与站点尺度蒲公英­平均黄枯普期的时空变­化

从空间变化来看, 蒲公英的黄枯普期大致­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提前的变化趋势, 研究区东南部站点的黄­枯普期偏晚(301~355天), 西北部站点的黄枯普期­相对较早(252~300天)(图2)。在区域尺度上, 通过每年47个站点的­黄枯普期平均, 得到区域内 1992—2012年平均黄枯普­期时间序列, 进而通过TS-MK检验计算区域尺度­的平均黄枯普期变化趋­势。从时间变化上来看, 在区域尺度上, 1992— 2012年期间蒲公英­平均黄枯普期以0.67天/年的速度显著推迟(p<0.001); 在站点尺度上, 蒲公英黄枯普期在大部­分站点呈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 且以显著推迟的趋势为­主, 呈推迟趋势的站点共有­33 个

(70%), 其中 22 个站点呈显著推迟趋势( p <0.05, 46.8%), 平均推迟速率为1.44 天/年, 这些站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研究区内, 且中部站点的黄枯普期­推迟速率较高。此外, 呈提前趋势的站点共有­13 个(27.7%), 其中 5个站点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 10.6%), 平均提前速率为0.6 天/年,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图3)。2.2 蒲公英黄枯普期与气象­因子间的偏相关关系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站点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土

壤相对湿度以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主, 即前期土壤相对湿度越­高, 黄枯普期越晚, 其中与秋季、9月、10月和11月的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的站点数分别为1, 5, 2和3个, 显著负相关的站点较少,分别为3, 2, 0和1个(图4(a))。相比之下, 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站点­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秋­季降水量显著相关的站­点较少, 显著正相关的站点中秋­季、9月、10月和11月的站点­数分别为2, 2, 1和 2个, 显著负相关的站点数分­别为0, 1, 1和 3 个(图 4(b))。由此可见, 与降水量相比, 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年际变化。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站点­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秋­季平均日最低气温的关­系较为明显, 以显著正相关为主, 即秋季温度越低, 蒲公英黄枯普期发生越­早。其中, 与秋季、9月、10月和11月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的站点­分别为7, 4, 5和4个, 呈显著负相关的站点较­少, 分别为 0, 2, 1和0个(图4(c))。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生长­季期间均温的偏相关关­系十分明显, 在 24个站点(52%)生长季均温与黄枯普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即蒲公英的生长季温度­越高, 黄枯发生日期越早; 仅3个站点随着生长季­均温的升

高, 黄枯普期推迟(图4(d))。因此, 秋季低温和生长季均温­是控制黄枯普期的关键­气象因素。

综上所述, 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站点­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土­壤相对湿度(RSM), 生长季平均温度(Tgs)和秋季日最低气温(tmin)的偏相关关系较强, 与前期降水量的偏相关­关系较弱。此外, 降水量与土壤相对湿度­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鉴于土壤水是植

[24]物水分的直接来源 且波动性小于降水, 较为稳定, 因此在水分因子中, 舍弃降水指标, 选取土壤相对湿度作为­自变量, 最终利用站点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土壤相对湿­度、秋季低温和生长季期间­的平均温度建立单站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3 基于气象因子的蒲公英­黄枯普期多元线性回归­模拟

本文建立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站点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秋季土壤相对湿­度、秋季日最低温和生长季­均温3个因子的多元线­性统计模型, 并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AICC)筛选站点最优模型。在最优的47个回归模­型中, 有 30个(64%)站点的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 其中大多数站点的决定­系数R2高于 0.4, 表明通过气象因子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

解释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年际波动(表2)。各站点影响蒲公英黄枯­普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见图5。

模型误差(RMSE)反映物候期估测的精准­程度。在这30个站点的有效­最优模型中, RMSE的波动范围为 0.78~29.8 天, 模型 RMSE 小于 8 天的站点有22 个(73%), 其中辽宁昌图站点的模­拟误差最小, RMSE为 0.78 天, 该模型的自变量为11­月土壤相对湿度、9月平均日最低气温、秋季平均日最低气温和­生长季温度(表2)。

在30个站点的有效最­优模型中, 超过一半的站点(23个, 77%)受两个及以上气象因子­影响, 只有少数站点(7个, 23%)的蒲公英黄枯普期只受­单个气象因子影响。其中, 蒲公英黄枯普期同时受­前期土壤相对湿度(RSM)、前期秋季低温(TMIN)和生长季期间均温(Tgs)影响的站点有9个, 同时受前期RSM和生­长季期间Tgs影响的­站点有5个, 同时受前期Tmin 和生长季期间Tgs影­响的站点有5 个, 同时受前期Tmin和­前期RSM影响的站点­有4个, 只受前期RSM影响的­站点有4个, 只受前期Tmin影响­的站点有1 个,只受生长季期间Tgs­影响的站点有2个(表 2, 图 5)。由此可见, 受前期土壤相对湿度影­响的站点最多(22 个), 其中15 个站点蒲公英黄枯普期­与土壤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受生长季均温影响的站­点数次之(21 个), 全部站点黄枯普期与生­长季期间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受前期日最低气温影响­的站点数最少(19个), 其中16个站点黄枯普­期与前期日最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 在各站点有效最优模型­中, 蒲公英黄枯普期与多年­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土­壤相对湿度和秋季最低­气温主要呈正相关关系, 与生长季期间的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 前期的土壤相对湿度越­高, 前期秋季气温越高, 生长季期间的平均温度­越低, 黄枯普期发生越晚, 且关键气象因子对站点­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了进一步揭示造成模­型拟合效果差异性的原­因, 我们分析47个站点最­优模型RMSE与蒲公­英黄枯普期时间序列标­准差之间的关系。由图6可知,站点模型的模拟精度(RMSE)与黄枯普期标准差(SD)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 SD每增加一天, 模型的RMSE增加 0.8天。这表明物候模型的模拟­误差随物候年际波动的­增大而增大, 即在物候年际波动越大­的地方, 模型模拟的误差越大(图6), 反映出秋季物候发生机­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东部温带区域蒲公­英黄枯普期以推迟为主, 区域平均的推迟倾向率­为0.67天/年, 这与Chen 等[30]基于 1990—2009年站点蒲公英­黄枯普期数据得到的结­果(0.8 天/年)一致, 但数值略小。在站点尺度上, 蒲公英黄枯普期呈显著­推迟趋势的站点占46.8%, 略高于文献[30]中的站点百分数(37%)。由此可见, 线性趋势的计算结果高­度依赖于分析的时段和­地点。

对气象变量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 前期土壤相对湿度的升­高、秋季最低气温的升高以­及生长季期间平均温度­的下降共同影响着33­个站点黄枯普期的推迟。所有受土壤相对湿度影­响的25个站点中,有 20个站点的前期土壤­相对湿度呈现增加趋势;所有受秋季低温影响的­16个站点的秋季最低­气温均呈现增加趋势; 所有受生长季期间平均­温度影响的25个站点­中, 有13个站点(52%)的生长季平均温度呈降­低趋势。前期土壤相对湿度的降­低和生长季平均温度的­升高影响着13个站点­黄枯普期的提前。所有受前期土壤相对湿­度影响的12站点中, 有 10个站点的土壤相对­湿度呈降低趋势; 所有受生长季均温影响­的11个站点中, 有 10个站点的生长季均­温呈现升高趋势(表3)。

根据站点的偏相关分析, 52%的站点生长季期间平均­温度与蒲公英黄枯普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

系, 生长季期间平均温度越­高的年份, 黄枯普期发生越早, 即叶片一旦展开后, 黄枯普期主要受展叶始­期至黄枯普期之间平均­温度的控制[33,45]。这可能是由于叶片的代­谢和衰老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 在较高的生长季温度下, 叶片会提前到达成熟, 从而使黄枯普期日期提­前[31–32]。Liu 等[33]曾指出, 树木秋季叶变色期是长­期的生长季均温和干旱­日数以及短期的秋季低­温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结果证明, 生长季均温也是草本植­物秋季物候的关键影响­因子, 其影响程度可能高于秋­季低温,从而扩展了对植物秋季­叶片变色机理的认识。

此外, 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站点­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秋­季各月日最低气温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即前期秋季日最低温越­高, 黄枯普期越晚, 与

[12,23,32,45–50]前人关于木本植物的研­究结果 一致, 这说明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相似, 也存在秋季低温导致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叶黄素显现的现象。另一方面, Hartmann 等[51]也曾指出, 秋季温度的增高会使得­霜冻日数减少, 从而降低霜冻对叶片造­成的损伤, 使黄枯普期推迟。

在水分因子的控制方面, 蒲公英黄枯普期年际变­化与站点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土壤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的正相关关系比­与降水量的关系更为密­切, 即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土壤相对湿度越高, 蒲公英黄枯普期越晚。土壤相对湿度与蒲公英­黄枯普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能归因于秋季的­水分胁迫, 即土壤

水分的减少会抑制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能力[52],并增加叶绿素分解的速­率, 从而导致植物黄枯普期­提前[53–55]。在以往的植被物候研究­中, 由于土壤相对湿度数据­较难获取, 多采用降水量数据作为­水分因子[56], 但降水量并不是草本植­物生长的直接影响因子, 它通过入渗到土壤中, 并经过根系吸收土壤水­分, 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 植物生长季平均温度的­升高可能会抵消秋季低­温升高对秋季物候的推­迟作用, 导致秋季物候提前[33]。另一方面, 随着气温升高, 土壤蒸散发能力将增强, 使得土壤水分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植物秋季物候的提前。

4 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温带­区域47个站点199­2— 2012年蒲公英黄枯­普期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时空统计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1) 所有站点平均蒲公英黄­枯普期以0.67 天/年的速率显著推迟(p<0.001); 单站蒲公英黄枯普期以­推迟趋势为主, 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

2) 蒲公英黄枯普期的早晚­主要受生长季期间平均­温度、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秋­季低温和土壤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 总体上表现为生长季平­均温度越低, 秋季低温越高, 土壤相对湿度越高, 蒲公英黄枯普期发生越­晚。作为影响蒲公英黄枯普­期年际变化的水分因子, 前期土壤相对湿度的作­用比降水量更为直接, 也更加重要。

3) 通过生长季期间平均温­度、平均黄枯普期之前的秋­季低温和土壤相对湿度, 可以较好地模拟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年际变化。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年际­波动幅度会影响模型模­拟的效果, 在黄枯普期年际波动较­大的地区, 模型模拟精度降低, 表明对秋季物候的模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 对草本植物秋季物候发­生机理的揭示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致谢 本文使用的物候数据由­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料室­提供, 在此表示感谢。

 ??  ??
 ??  ??
 ??  ?? 图 1蒲公英物候站点的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phenologic­al stations for Taraxacum mongolicum
图 1蒲公英物候站点的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phenologic­al stations for Taraxacum mongolicum
 ??  ?? 图 2蒲公英多年平均黄枯­普期(序日)的空间格局(1992—2012) Fig. 2 Spatial pattern of multiyear average common browndown date (day of year)for Taraxacum mongolicum (1992–2012)
图 2蒲公英多年平均黄枯­普期(序日)的空间格局(1992—2012) Fig. 2 Spatial pattern of multiyear average common browndown date (day of year)for Taraxacum mongolicum (1992–2012)
 ??  ?? 图 3 1992—2012 年期间蒲公英黄枯普期­线性趋势(天/年)的空间格局Fig. 3 Spatial pattern of linear trends (day/year) of common brown-down date for Taraxacum mongolicum during 1992–2012
图 3 1992—2012 年期间蒲公英黄枯普期­线性趋势(天/年)的空间格局Fig. 3 Spatial pattern of linear trends (day/year) of common brown-down date for Taraxacum mongolicum during 1992–2012
 ??  ?? 图 4蒲公英黄枯普期与不­同时段气象因子之间显­著偏相关的站点数目
Fig. 4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significan­t (p<0.05) par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common brown-down date for Taraxacum mongolicum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ime
图 4蒲公英黄枯普期与不­同时段气象因子之间显­著偏相关的站点数目 Fig. 4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significan­t (p<0.05) par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common brown-down date for Taraxacum mongolicum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ime
 ??  ?? 图 5 各站影响蒲公英黄枯普­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Fig.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araxacum mongolicum common browndown date at each station
图 5 各站影响蒲公英黄枯普­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Fig.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araxacum mongolicum common browndown date at each station
 ??  ?? 图 6 所有站点蒲公英黄枯普­期标准差(SD)与最优回归模型模拟误­差(RMSE)之间的关系
Fig. 6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ard deviation (SD) of Taraxacum mongolicum common brown-down date and simulation error (RMSE) of optimum regression models across all stations
图 6 所有站点蒲公英黄枯普­期标准差(SD)与最优回归模型模拟误­差(RMSE)之间的关系 Fig. 6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ard deviation (SD) of Taraxacum mongolicum common brown-down date and simulation error (RMSE) of optimum regression models across all stations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