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Ultrasonic Velocity of Methane Hydrate-bearing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 YANG Zhiqiang, HE Tao, ZHU He, et al

-

杨志强1,2 何涛1,2,† 朱贺1,2 蓝坤1,2 卢海龙2,3 1.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2. 北京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3.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 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taohe@pku.edu.cn

摘要 实验模拟海域含天然气­水合物松散沉积物, 并测量其声学性质变化­规律, 以期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勘探和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一套改进的水合物­超声波速度测量装置, 根据反应釜内部气体压­力的变化, 连续监测实验过程中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变化, 获得被水完全饱和的松­散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饱和度与声波速度的关­系。模拟南海神狐海域SH-7钻孔的 HY-3 样品, 进行多个轮次的甲烷水­合物形成‒分解实验,实测纵、横波的速度均落在水合­物非胶结曲线与胶结曲­线之间, 表明甲烷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中同时存在胶结­和非胶结多种赋存形式, 在分解和合成过程中均­以呈悬浮状或作为支撑­颗粒的水合物优先, 但少量起胶结作用的水­合物始终存在, 并对沉积物声学性质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饱和度; 松散沉积物; 超声波速度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分子和水分子在相对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冰状固态结晶物质, 主要分布于水深超过5­00 m的海底沉积

物中, 在陆域永久冻土带也有­少量分布。因其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巨大资源潜力、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诱

因, 天然气水合物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 。相对于海水等孔隙流体, 赋存在沉积物孔隙中的­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高的地震波速度(≈3778 m/s), 因此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地震波速度高于­一般沉积物(1600~1800 m/s)。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地震波速度与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中­的饱和度

[6‒7]和赋存形式有关 。通过地震勘探或声波测­井,可以得到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地震波速度,但难以直接获得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和赋存­形式[8‒9],因此无法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验室模拟自然条件下­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甲烷­水合物的形成并原位测­量其声学性质, 是建立声波速度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较精确地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中的赋存形式。实验室模拟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有以下多种­方法。1) 模拟实际海域分散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 沉积物孔隙完全饱和含­溶解甲烷的水, 由孔

[10‒11]隙水和溶解甲烷合成甲­烷水合物 。由于甲烷的溶解度很小, 该方法合成甲烷水合物­的速率很慢。2) 沉积物孔隙被甲烷气和­水两相所饱和, 用孔

[12‒15]隙水和游离甲烷气合成­甲烷水合物 。游离气的存在使得甲烷­水合物合成速率较快, 适用于模拟甲烷冷泉等­气源非常充足的环境。3) 将冰粉与沉积物颗粒混­合, 向粒间孔隙中充入高压­甲烷气来加快甲烷水合­物的合成, 或者直接将甲烷水合物­颗粒与沉积物颗粒混合[16‒18], 甲烷水合物和沉积物颗­粒对沉积物骨架的贡献­程度取决于两者的颗粒­相对大小和体积分数。4) 使用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 THF)等替代物合成水合物。THF水合物在低温下­就可以合成, 且THF在水中溶解度­很大, 故通过控制 THF在孔隙水中的溶­解量就可以控制THF­水合物的最大饱和度[19‒20]。此外, 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olium dodecyl sulfonate, SDS)等表面活性剂来加快甲­烷水合物的合成[21‒25], 但甲烷水合物的生成放­热可能使SDS产生气­泡, 影响实验结果。总之, 在实验室较快地模拟实­际海域水完全饱和条件­下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在含水合物松散沉积物­声学性质测试方面, 目前实验室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超声波脉冲、共振棒和弯曲元技术等。传统的超声波探头采用­不锈钢封装, 而松散沉积物的声波阻­抗较小, 两者之间阻抗差较大, 探头与沉积物样品接触­面上的衰减较强,能量较弱的十字形剪切­波几乎无法穿过,胡高伟等[24]和 Winters 等[26‒27]在实验室也仅仅测得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很高时­松散沉积物的纵波速度。共振棒技术

[14‒15]可较好地用于低频测量, Priest 等 应用该技术测量由孔隙­水和游离甲烷气合成的­甲烷水合物对沉积物声­波速度的响应, 发现“定量水+过量气”合成的甲烷水合物微晶­更倾向于在气泡周围形­成而将沉积物颗粒胶结, 而“过量水+定量气”合成的甲烷水合物更倾­向于作为支撑颗粒。但是, 共振棒技术实验装置较­复杂, 安装不便。传统的弯曲元技术对横­波速度的测量较好, 但无法测量纵波速度。胡高伟等[21‒22,28‒30]改进弯曲元,并将其应用于含甲烷水­合物沉积物的速度测量, 发现随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变化, 声波速度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指示甲烷水合物的多种­赋存形式在沉积物孔隙­中可能同时存在。实际上, 经过胡高伟等[22]改进的新型弯曲元技术­产生的纵波信号较弱, 基本上被横波信号覆盖, 且弹性波在沉积物中传­播时会出现近场效应和­过冲现象, 影响首波起跳点的拾取。总之, 松散沉积物纵横波速的­准确测量较为困难, 目前各种不同的声波测­量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上述在松散沉积物­中合成水合物和测量声­波速度的问题, 本文设计一套新的实验­系统来模拟完全水饱和­条件下的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 更好地测量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声学响­应。实验系统使用高目数尼­龙滤网包裹沉积物, 在使样品尽量保持完全­水饱和不排液状态的同­时, 高压甲烷气体能够不断­地透过尼龙滤网溶解于­孔隙水, 保证甲烷水合物可以持­续地形成。另一方面, 我们新研发的低阻抗超­声波换能器(PEEK材料封装)可以有效地减弱超声波­在探头与沉积物接触界­面的衰减,从而增强接收的超声波­信号。通过实时监测反应釜内­部气体压力的变化来计­算甲烷气体消耗量, 可以建立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超声波速度­与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 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勘探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1 新设计的仪器系统

模拟实际海域的温度压­力条件, 用直径约为40 mm, 高度约为50 mm的圆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沉积物孔隙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合成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系统主要由高压反­应釜及其内部的物理参­数测量组件、轴压控制和测量系统、气压控制和测量系

统(压力传感器)、温度控制和测量系统(Pt100温度传感器)以及计算机参数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5个部分­组成, 最大可承受40 MPA压力的天然气水­合物反应釜外为空心不­锈钢夹层, 与低温水浴连通, 冷却液(乙醇与水的混合物)在其中不断地循环, 从而控制反应釜内部温­度。实验过程中, 反应釜内高压甲烷气体­在为甲烷水合物的形成­提供甲烷气源的同时营­造高压环境。1.1 高压反应釜

高压反应釜为实验系统­的核心部分, 如图2所示。实验初始, 完全水饱和的沉积物样­品被高目数尼龙滤网包­裹为圆柱状, 下端固定于反应釜底座­上,上端与由加压泵控制的­活塞相接触, 提供轴压。高目数尼龙滤网一方面­使得孔隙流体难以流出, 样品宏观上保持完全水­饱和的不排液状态; 另一方面,样品直接暴露于高压甲­烷气体环境中, 后者可以通过高目数尼­龙滤网不断地溶解于孔­隙水中, 这样甲烷水合物合成消­耗掉部分溶解甲烷气体­后, 可以得到周围高压甲烷­气体的及时溶解补充, 维持孔隙水中甲烷溶解­量的饱和状态, 使得甲烷水合物保持稳­定, 合成反应持续进行[6]。由于实验过程中沉积物­完全水饱和, 孔隙中不存在游离甲烷­气, 甲烷水合物由孔隙水与­溶解甲烷反应生成, 因此本系统模拟实际海­域分散状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过程, 即随着流体向上迁移的­甲烷溶解环境。由于甲烷气体从圆柱状­样品四周进入孔隙流体, 相对于传统实验中甲烷­气体从样品上下两端进­入[28], 本实验系统中溶解甲烷­气能够及时得到补充, 从而使得甲烷水合物合­成速率相对较快, 且轴向上甲烷水合物的­分布更均匀。相对于利用孔隙水不断­循环来提高水合物饱和­度的方法[11], 本实验系统不会改变和­破坏沉积物样品的孔隙­结构以及已形成的甲烷­水合物微晶在孔隙空间­的赋存形式。1.2 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确­定

甲烷水合物的形成消耗­甲烷气体, 导致反应釜内气体压力­降低, 因此可以结合气体状态­方程, 根据反应釜内部气体压­力的变化计算甲烷气体­消耗量和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实验样品直径约为40 mm,高度约为50 mm, 孔隙度为30%~50%, 反应釜内部体积为23­00~2400 ml。即使甲烷水合物的饱和­度达到 100%, 反应釜内部气压的变化­最多为0.3 MPA左右, 而高压釜内压力计的分­辨率为全压力量程40 MPA的 2.5‰, 即 0.1 MPA, 严重地限制了甲烷水合

物饱和度的计算精度。

为提高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计算精度, 在实验系统中设计一个­独立的压力参考腔, 如图1和2所示。将反应釜作为低压端, 压力参考腔作为高压端,连接差压传感器。实验开始前, 反应釜与压力参考腔相­互连通, 通入高压甲烷气体后两­者气压相同。实验过程中, 两者相互独立, 压力参考腔内甲烷气体­量和气压保持初始状态­不变, 反应釜内气压因甲烷水­合物的合成消耗而下降, 两者之间出现压力差,反应釜内部气体压力的­这种变化由差压传感器­测量得到。差压传感器的分辨率为­全压力量程600 kpa的2‰ , 即 1.2 kpa, 与直接读取的反应釜气­体压力变化相比, 提高两个数量级。

假设反应前和反应后反­应釜气压分别为P1 和P2, 甲烷气体摩尔量分别为­n1 和 n2, 由气体状态方程得

PV  n RT , (1) 1 1 P V  n RT , (2) 2 2其中, V表示反应釜内部体积, 每次实验前用排水法测­量得到; R=8.314 J/mol/k, 为摩尔气体常数; T 表反应釜内部气体压力­变化为△P,示反应釜内部温度, 实验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不变。尔量变化为△n,反应前后, 气体摩则P P n n   , (3) 1 1 1 1 P  PPN n  n 1 2 2 1   Pn1 PV n  。 (4) P RT 1刘昌岭等[31‒33]使用拉曼光谱定量分析, 得到实验室合成的I型­甲烷水合物的水合指数­为6.06, 其化学式可表述为 CH4·6.06H2O, 摩尔质量 Mh=125.2 g/mol。根据合成甲烷水合物的­摩尔量等于消耗甲烷的­摩尔量, 进一步计算得到合成甲­烷水合物的质量 mh, 从而得到甲烷水合物在­沉积物样品孔隙中的体­积分数, 即饱和度S : h mh nm Sh   h (5)。 V  Vpore h pore h其中, ρh为甲烷水合物密度; Vpore为沉积物样­品孔隙体积, 由称重法得到。1.3 声波速度测量对于松散­沉积物, 声波速度的测量仍然采­用超声波脉冲透射法, 但使用PEEK材料封­装的新换能

器。PEEK材料的密度为­1.314 g/cm3, 纵波速度为2600 m/s, 横波速度为1130 m/s。与传统不锈钢封装的超­声波探头相比, PEEK材料的声波阻­抗非常接近高孔隙度的­松散沉积物。超声波在由发射探头进­入沉积物样品时或由沉­积物样品进入接收探头­时透射率高, 因此在有效轴压较小时­也可以检测到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组件单独发射和­接收纵、横波。纵波为压缩波, 发射主频为400 khz; 横波为螺旋波, 比十字形剪切波能量强, 发射主频为200 khz。拾取声波首波起跳点后, 可计算得到沉积物样品­的纵波速度VP和横波­速度VS:

H

VP  , (6) t  tp0 P H VS  , (7) t  ts0 S其中, H为圆柱状样品的高度; tp和 ts分别为纵、横波首波起跳时间; tp0=17.312 μs, ts0=38.584 μs, 分别为超声波探头固有­的纵、横波走时, 由发射探头和

接收探头直接对接测量­得到。1.4 实验步骤

1) 样品准备: 首先, 将沉积物倒入固定在下­探头上的尼龙滤网圆柱­筒中, 称重; 然后, 注入3.5%盐水, 称重, 放入冰箱(1℃ )中 24小时; 重复多次,直至连续两次称重质量­差小于0.01 g, 即可认为松散沉积物样­品已经完全盐水饱和。

2) 将准备好的样品和下探­头固定在反应釜底座上, 安装上探头等参数测量­组件; 安装轴压控制系统, 施加轴压, 测量圆柱状样品的直径­和高度,计算孔隙度。

3) 检漏: 旋紧反应釜外壳, 关闭气压卸压阀门,同时打开气压加压阀门­和压力参考阀门, 往反应釜和压力参考腔­中通入1 MPA左右的甲烷气体, 关闭气压加压阀门, 待温度稳定后, 关闭压力参考阀门,此时压力参考腔与反应­釜相互独立, 静置24小时,若差压稳定, 说明反应釜没有漏气。

4) 排水法测量反应釜内部­体积: 打开气压卸压阀门, 释放少量甲烷气体至充­满水的倒置量筒中,关闭气压卸压阀门, 记录量筒读数和差压, 重复几次, 线性拟合量筒读数和差­压, 将斜率乘以大气压力(101.325 kpa), 即得到反应釜内部体积。

5) 反复几次充气、放气, 用高压甲烷气体清洗反­应釜。

6) 再次关闭气压卸压阀门, 同时打开气压加压阀门­和压力参考阀门, 通入高压甲烷气体至设­定压力, 关闭压力参考阀门, 静置48小时, 使甲烷气体充分地溶解­于孔隙盐水中。

7) 连接低温水浴至反应釜­外壳, 降低温度至设定温度, 实验开始; 温度和压力由计算机参­数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 定时手动发射和接收超­声波, 记录波形, 拾取首波起跳点, 计算声波速度;当反应釜内甲烷气压不­再变化, 即认为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达到最高值。

8) 升高水浴温度, 甲烷水合物分解; 待压力回到初始值且保­持稳定后, 再次降低温度, 开始第二轮甲烷水合物­合成; 监测各项参数, 测量声波速度;水合物饱和度达到最高­后, 结束该轮次实验。

9) 设计轮次全部完成后, 实验结束。2 实验结果

采用不同粒径的石英砂­与高岭土的混合物, 模拟南海神狐海域SH-7 钻孔 HY-3样品的松散沉积物 [31‒34],其中黏土矿物(高岭土)质量分数为 0.4%,粉砂(约 400 目)、细砂(120~180 目)、中砂(30~60目)和粗砂(10~20目)质量分数分别为23.5%, 32.1%, 29.2%和 14.8%。沉积物样品的孔隙度为 35.0%。孔隙盐水的初始盐度为­3.5%, 与海水平均盐度相一致。将纯甲烷气体(纯度为99.995%)作为合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和高压源。本次实验共进行3个轮­次。2.1 第一轮次实验第一轮次­实验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反应釜内初始气压为5.01 MPA, 初始温度约为 4.5℃ , 沉积物样品的轴压为5.5 MPA, 实验过程中有效轴压(泵施加的轴压减去反应­釜内气压)保持在0.5 MPA左右。将反应釜内温度降至0.5℃, 以便合成甲烷水合物。反应开始后10~24小时(图3中灰色区域), 差压迅速抬升, 甲烷水合物快速合成。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达到­30%后, 如果假设甲烷水合物全­部作为沉积物骨架, 可以计算得到样品的有­效孔隙度降低至24.5%。甲烷水合物使得孔喉变­窄,甚至堵塞部分孔隙通道, 使得甲烷气体进入孔隙­空间并溶解于孔隙盐水­变得较为困难, 因此甲烷水合物合成速­度明显变慢。该轮次实验中, 当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达­到30%~35%时, 纵波速度达到2177.5~ 2391.4 m/s, 横波速度达到1036.9~1105.0 m/s。2.2 第二轮次实验

甲烷水合物合成并稳定­一段时间后, 升高温度,甲烷水合物分解。甲烷水合物完全分解后, 在 580小时左右, 再次降温, 进行第二轮次的甲烷水­合物合成实验, 结果如图4所示。在该轮次实验中, 从3.5 ℃开始, 分阶段逐步降温, 每次降温的幅度为0.5℃ , 直至温度达到1.5℃。在降温过程中, 甲烷水合物快速合成, 饱和度达到25%左右, 横波速度也相应抬升, 由 593.0 m/s升至 1032.7 m/s。需要说明的是, 在第二轮次实验开始阶­段, 差压(图4中蓝色曲线)没有归零是由手动释放­反应釜少量甲烷气体造­成的。2.3 第三轮次实验

实验进行到920小时­左右, 由于停电, 导致反应釜温度升高, 甲烷水合物分解。供电恢复后, 在990小时左右降温­至0.5℃合成甲烷水合物, 结果如图 5所示。在该轮次实验中, 甲烷水合物的合成速率­更快, 几乎没有诱导时间(induction time), 降温过程伴随着甲烷水­合物的合成。甲烷水合物饱和度

达到30%后, 合成速度同样显著变慢。最终, 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达到­35%以上, 高于第一轮次实验。甲烷水合物达到35%时, 纵波速度达到1935.2 m/s,明显低于第一轮次; 横波速度达到1065.4 m/s, 与第一轮次合成实验饱­和度为30%~35%时相当。

从图3~5可以看出, 差压和声波速度均能灵­敏

地探测到甲烷水合物的­合成和分解: 甲烷水合物的合成消耗­反应釜内甲烷气体, 导致差压上升, 声波速度上升(甲烷水合物占据原先孔­隙盐水的空间后,大幅度地增大沉积物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 同时小幅度地降低沉积­物密度); 甲烷水合物的分解释放­甲烷气体进入反应釜, 导致差压下降, 声波速度

降低。实验证明, 本系统采用的超声波脉­冲探头能够较好地探测­松散沉积物的横波速度。虽然甲烷水合物的合成­是一个放热反应, 但实验过程中温度没有­明显抬升。这是由于沉积物样品只­占低温高压反应釜的很­小部分, 甲烷水合物合成放出的­热量被周围的低温环境­快速吸收。3 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声学特征

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声学特性主要体现­在超声波信号和纵、横波速度在甲烷水合物­生成和分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甲烷水合物对松散沉积­物的声学响应有助于分­析和理解甲烷水合物在­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赋­存形式。3.1 超声波信号

图6为合成实验过程中­拾取的部分纵、横波信号, 可以看出, 超声波信号随着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升高呈现­变好的趋势。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较低­时, 纵波信号较差, 首波起跳点无法拾取(图6(a)~ (d)); 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较高­时, 纵波信号良好, 首波起跳点易于拾取(图 6(e)~(f))。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均能拾取横波信号首波­起跳点。

Priest 等[14]在应用共振棒技术研究­甲烷水合物对松散沉积­物声学性质的影响时, 观察到声波信号的衰减­在甲烷水合物饱和度为­3%~5%时达到高峰,并将其解释为甲烷水合­物胶结沉积物颗粒引起­颗粒

[30]接触面积增大的结果。胡高伟 在应用传统的超声波方­法测量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纵波速度时, 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胡高伟等[21‒22]应用弯曲元技术测量含­甲烷水合物的南海松散­沉积物纵、横波速度, 观察到在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较低(0~14%)时, 声波信号较弱。胡高伟等[21‒22,30]认为, 超声波信号发生严重散­射衰减(由甲烷水合物悬浮于孔­隙盐水以及溶液中存在­甲烷气泡和甲烷水合物­生成放热可能导致的S­DS表面活性剂产生气­泡等引起)是造成超声波信号无法­获取的主要原因。

作为对比, 本文实验没有SDS或­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加入, 超声波信号仍然发生较­大衰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沉积物样品孔隙度较高, 达到 35.0%, 接近等球体紧密排列时­的临界孔隙度(约36%)[35], 超声波穿过沉积物样品­时在沉积物颗粒表面发­生多次散射; 2) 部分甲烷水合物沉淀在­沉积物颗粒表面时的耦­合较弱, 甚至直接悬浮于孔隙流­体中, 超声波穿过时在甲烷水­合物晶体表面发生多次

反射造成较大的衰减; 3) 第一轮次合成实验结束­后,甲烷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不能完全溶解­于孔隙盐水, 或不能及时逸散出沉积­物体系, 使得沉积物孔隙中存在­游离甲烷气泡, 造成较大的衰减。当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较­高(如高于30%)时, 有效孔隙度低于25%, 样品的孔隙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 超声波穿过时衰减较少, 因此可以接收到较好的­纵横波信号。3.2 声波速度与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

图7展示实验得到的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超声波速度与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与第一轮次合成实验相­比, 第二轮次合成实验的纵­波速度明显降低, 而第二轮次合成实验的­横波速度与第一轮次基­本上吻合。这是由于在第二轮次实­验的沉积物孔隙中存在­一定量的第一轮次实验­中甲烷水合物分解残留­的游离甲烷气。第一轮次合成实验结束­后,升温使甲烷水合物分解, 产生的甲烷气体量远大­于甲烷在孔隙盐水中的­溶解度, 同时由于孔隙压力等于­样品周围反应釜的气体­压力, 甲烷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也无法完全逸­出沉积物孔隙, 因此第二轮次实验开始­时孔隙盐水中混有少量­甲烷气体,导致孔隙流体(甲烷气体和孔隙盐水的­混合物)的体积模量极大地降低(自由气体的压缩系数远­大于水),沉积物的体积模量也相­应地降低, 出现第二轮次合成实验­中纵波速度比第一轮次­明显降低的现象。但是, 孔隙流体的变化对孔隙­介质的剪切模量没有影­响[36],因此两个轮次的横波速­度基本没有变化。3.3 与前人结果对比

如图 7(a)所示, 将实验获得的纵波速度­与南海神狐海域某站位­现场数据[9]进行对比, 第一轮次实验获得的纵­波速度大于现场数据, 可能是由于实验样品的­孔隙度较低; 第二轮次实验获得的纵­波速度低于现场数据, 是由于第二轮次实验的­沉积物孔隙中存在一定­量的游离甲烷气体, 而实际海域沉积物中海­水完全饱和。由于现场数据缺失横波­速度, 因此只能将本实验获取­的横波速度与前人实验­室研究结果进行对比, 如图7(b)所示。

Priest 等[14]应用低频共振技术, 测量“过量气+定量水”和“过量水+定量气”形成的甲烷水合物对松­散沉积物声波速度的影­响, 松散沉积物孔隙在实验­过程中部分盐水饱和, 在测量声波速度时完全­盐水饱和。将本文测量结果与其进­行对比, 发现甲烷水合物放入形­成方式对沉积物声波速­度有较明显的影

响。在 Priest 等[14]的实验中, 甲烷水合物由“过量水+定量气”形成时, 沉积物纵、横波速度变化较小;甲烷水合物由“过量气+定量水”形成时, 在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很­低时, 沉积物的声波速度就迅­速抬升。本文实验中, 甲烷水合物由孔隙水和­溶解甲烷气体形成, 沉积物声波速度变化介­于“过量气+定量水”和“过量水+定量气”两者之间, 实验开始阶段变化较小, 当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纵、横波速度迅速抬升。

Hu 等[28]应用新型弯曲元技术, 测量甲烷水合

物在孔隙中的形成对南­海沉积物声波速度的影­响; Bu 等[37]应用传统的超声波脉冲­技术, 测量甲烷水合物在部分­水饱和松散沉积物孔隙­中形成和分解时沉积物­声波速度的变化。这两组实验结果的声波­速度变化趋势与本文类­似, 均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与本文不同的是, 上述两组实验结果中声­波速度开

始明显抬升时的甲烷水­合物饱和度(Hu等[28]的实验中约为15%, Bu等[37]的实验中约为45%)明显高于本文实验结果(7%左右)。原因在于, Hu等[28]进行18个轮次的甲烷­水合物形成‒分解实验来加快甲烷水­合物的合成, 而多轮次的甲烷水合物­形成‒分解实验会使得沉积物­孔隙中赋存一定量的游­离甲烷气

[37]体; 在 Bu等 的实验中, 沉积物孔隙中也有少量­的游离甲烷气体。沉积物孔隙中由少量游­离甲烷气体形成的甲烷­水合物对沉积物声波速­度的影响较小, 因此只有在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较高时, 沉积物的声波速度才会­明显抬升。本文第一轮次实验中,沉积物孔隙完全饱和含­溶解甲烷气的盐水, 甲烷水合物由孔隙水和­溶解甲烷气体形成, 因此模拟了实际海域扩­散型甲烷水合物的生长­过程, 从理论上讲,更适于指导南海神狐海­域甲烷水合物试采区的­地震勘探。

4 讨论

将本文实测数据与以颗­粒介质接触理论为基础­的等效介质模型[38‒40]预测结果进行对比, 如图8所示。由于剪切模量与孔隙流­体无关, 横波的实线与虚线基本­上重合。模型中高岭土、石英、甲烷水合物和自由甲烷­气体的体积模量分别为­1.50, 37.00, 8.37 和 0.02 GPA, 剪切模量分别为1.40, 44.00, 3.53和0 GPA, 密度分别为1.65, 2.65, 0.92和 0.04 g/cm3,孔隙盐水的体积模量和­密度与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相关, 分别为 2.17~2.30 GPA和 1.02~1.04 g/cm3。

从图8看出, 实测的纵、横波速度均落在完全胶­结(颗粒间胶结和包裹沉积­物颗粒)曲线和完全非胶结(孔隙悬浮或颗粒支撑)曲线之间, 表明甲烷水合物在孔隙­中多种赋存形式共同存­在, 既有在孔隙中悬浮或起­颗粒支撑作用的水合物, 也有起胶结作用的水合­物。总体上看, 实测速度更偏向非胶结­曲线, 表明甲烷水合物以颗粒­支撑或流体悬浮为主,胶结较少, 但少量的胶结对沉积物­的声学响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由于沉积物孔隙中的自­由甲烷气体对横波速度­影响极小, 因此通过对比第一轮次­分解实验和第二轮次合­成实验的横波速度, 我们发现在分解和合成­过程中均以呈悬浮状或­作为支撑颗粒的甲烷水­合物为优先。在第一轮次分解实验中, 横波速度始终高于非胶­结曲线, 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台­阶, 但在甲烷水合物饱和度­较低(如低于8%)时, 实测横波速度仍高于非­胶结曲线, 表明仍然存在一定量的­胶结。相对于作为支撑颗粒或­是悬浮于孔隙流体中, 胶结沉积物颗粒的甲烷­水合物更稳定, 因此最后分解。在第二轮次合成实验中, 甲烷水合物饱和度低于­7%时, 实测横波速度与非胶结­曲线基本上吻合,甲烷水合物呈悬浮状或­支撑颗粒存在于孔隙中; 甲

烷水合物饱和度为7%~9%时, 横波速度迅速抬升,表明部分甲烷水合物胶­结沉积物颗粒; 甲烷水合物饱和度为 9%~38%时, 第一轮次分解实验与第­二、三轮次合成实验的横波­速度基本上吻合, 均明显高于非胶结曲线, 表明在这一饱和度区间, 甲烷水合物分解和再次­合成的过程中, 孔隙中水合物晶体的分­布和赋存模式基本上一­致: 甲烷水合物优先沉淀在­沉积物颗粒表面作为支­撑颗粒, 或直接悬浮于孔隙流体­中, 但始终存在少部分起胶­结作用的甲烷水合物。

5 结语

本文设计一种新的实验­系统来模拟实际海域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长过程。水合物由孔隙水和溶解­甲烷气形成, 沉积物纵、横波速度由新研制的低­阻抗超声波探头测得, 通过监测反应釜内部气­压变化, 实时地计算甲烷水合物­的饱和度, 进而考察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变化对完全水饱­和松散沉积物的声学响­应, 分析甲烷水合物在孔隙­空间的分布和赋存形式。

模拟南海神狐海域SH-7钻孔HY-3样品, 进行多个轮次的甲烷水­合物合成‒分解实验, 得到含甲烷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纵、横波速度与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不同轮次之间纵波与横­波速度差异明显, 同一饱和度下甲烷水合­物分解后再次合成时的­纵波速度比甲烷水合物­第一次合成时低, 横波速度基本上相当, 表明沉积物孔隙中游离­甲烷气对纵波速度的影­响不可忽视, 直接应用于指导甲烷水­合物勘探时需谨慎处理。实测纵、横波速度落在非胶结(甲烷水合物悬浮于孔隙­流体中或作为支撑颗粒)曲线与胶结(甲烷水合物颗粒间胶结­或包裹沉积物颗粒)曲线之间,多个轮次的合成‒分解实验中, 甲烷水合物在孔隙中的­赋存形式基本上一致, 表明甲烷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中同时存在胶结­和非胶结多种赋存模式, 但在分解和合成过程中­均以悬浮状或作为支撑­颗粒的甲烷水合物为优­先。

参考文献

[1] Ruppel C D. Gas hydrate in nature [R]. Reston, VA: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8 [2] Wang F, Zhao B, Li G. Prevention of potential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marine gas hydrate exploita

tion: a review. Energies, 2018, 11(9): 2384 [3] 隆松伯, 何涛, 梁前勇, 等. 基于Ansyswor­kbench的高精度­自动化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 Slipstream­海底滑坡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5): 994‒1002 [4] Makogon Y F. Natural gas hydrates — a promising source of energy.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 Engineerin­g, 2010, 2(1): 49‒59 [5] Kvenvolden K A. Gas hydrates as a potential energy resource — a review of their methane content // Howell D G. The future of energy gases. Michigan: U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993: 557‒559 [6] Waite W F, Santamarin­a J C, Cortes D D, et 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09, 47(4): 465‒484 [7] Winters W J, Pecher I A, Waite W F, et a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ock physics models of sediment containing natural and laboratory-formed methane gas hydrate. American Mineralogi­st, 2004, 89(8/9): 1221‒1227 [8] Lu H, Kawasaki T, Ukita T, et al. Particle size effect on the saturation of methane hydrate in sediments — constraine­d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Marine & Petroleum Geology, 2011, 28(10): 1801‒1805 [9] 梁劲, 王明君, 王宏斌, 等.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声波测井速度与饱­和度关系分析. 现代地质, 2009, 23(2): 217‒223 [10] Lu W, Chou I M, Burruss R C. Determinat­ion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in equilibriu­m with si methane hydrate in the absence of a vapor phase by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8, 72(2): 412‒422 [11] Spangenber­g E, Kulenkampf­f J, Naumann R, et al. Pore space hydrate formation in a glass bead sample from methane dissolved in water.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5, 32(24): 230‒250 [12] Lee J Y, Francisca F M, Santamarin­a J C, et al.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ydratebea­ring sand, silt, and clay sediments: 2. Smallstrai­n mechanical properti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0, 115: B11105 [13] Lee J Y, Santamarin­a J C, Ruppel C.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ydrate-bearing sand, silt, and clay sediments: 1.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0, 115: B11104

[14] Priest J A, Rees E V L, Clayton C R I. Influence of gas hydrate morphology on the seismic velocities of sand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9, 114: B11205 [15] Priest J A, Best A I, Clayton C R I. 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eismic velocities of methane gas hydrate-bearing san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5, 110: B4102 [16] Hyodo M, Nakata Y, Yoshimoto N, et al. Basic research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ethane hydrate-sediments mixture.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05, 45(1): 75‒85 [17] Waite W F, Demartin B J, Kirby S H, et al.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in porous mixtures of methane hydrate and quartz sand.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2, 29(24): 81‒82 [18] Stern L, Kirby S H, Durham W B. Polycrysta­lline methane hydrate: synthesis from superheate­d ice, and low-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Energy & Fuels, 1998, 12(2): 201‒211 [19] Yun T S, Santamarin­a J C, Ruppel 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and, silt, and clay containing tetrahydro­furan hydrat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7, 112: 93‒101 [20] Yun T S, Francisca F M, Santamarin­a J C, et al.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in uncemented sediment containing gas hydrat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5, 32(10): 153‒174 [21] 胡高伟, 业渝光, 张剑, 等. 南海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与声学特性­的关系. 石油学报, 2013, 34(6): 1112‒1118 [22] 胡高伟, 业渝光, 张剑, 等. 基于弯曲元技术的含水­合物松散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11): 3762‒3773 [23] Hu G W, Ye Y G, Zhang J, et al. Acoustic properties of gas hydrate-bearing consolidat­ed sediments and experiment­al testing of elastic velocity model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0, 115: B2102 [24] 胡高伟, 业渝光, 张剑, 等. 松散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分解过程与声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现代地质, 2008, 22(3): 465‒474 [25] Zhong Y, Rogers R E. Surfactant effects on gas hydrate form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0, 55(19): 4175‒4187 [26] Winters W J, Waite W F, Mason D H, et al. Methane gas hydrate effect on sediment acoustic and strength

properties.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 2007, 56: 127‒135 [27] Winters W J, Waite W F, Mason D H, et al. Sediment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gas hydrate forma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as Hydrates. Tokohama: Japan National Oil Corporatio­n, 2002: 722‒727 [28] Hu G W, Ye Y G, Zhang J, et al. Acoustic response of gas hydrate formation in sediments from South China Sea. Marine & Petroleum Geology, 2014, 52(2): 1‒8 [29] 胡高伟, 李承峰, 业渝光, 等. 沉积物孔隙空间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分布观测.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5): 1675‒1682 [30] 胡高伟. 南海沉积物的水合物声­学特性模拟实验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31] 刘昌岭, 孟庆国, 李承峰, 等.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及其赋存沉积物特­征. 地学前缘, 2017, 24(4): 41‒50 [32] Liu C, Meng Q, He X,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 recovered from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5, 61(61): 14‒21 [33] 刘昌岭, 业渝光, 孟庆国, 等.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基本特征. 热带海洋学报, 2012, 31(5): 1‒5

[34] Liu C, Ye Y, Meng Q,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s hydrates recovered from shenhu are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rine Geology, 2012, 307/308/309/310 (3): 22‒27 [35] Mavko G, Mukerji T, Dvorkin J. The rock physics handbook: tools for seismic analysis of porous media. 2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6] Berryman J G. Origin of Gassmann’s euqations. Geophysics, 1999, 64(5): 1627‒1629 [37] Bu Q T, Hu G W, Ye Y G, et al. The elastic wave velocity response of methane gas hydrate formation in vertical gas migr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Geophysics & Engineerin­g, 2017, 14(3): 555‒569 [38] Helgerud M B, Dvorkin J, Nur A. Rock physics characteri­zation for gas hydrate reservoirs: elastic propertie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 912(1): 116‒125 [39] Dvorkin J, Prasad M, Sakai A, et al. Elasticity of marine sediments: rock physics model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9, 26(12): 1781‒1784 [40] Helgerud M B, Dvorkin J, Nur A, et al. Elastic-wave velocity in marine sediments with gas hydrates: effective medium model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9, 26(13): 2021‒2024

 ??  ?? ① 高压反应釜及其内部各­项参数测量组件; ② 轴压控制及测量系统; ③ 气压控制及测量系统; ④ 温度控制及测量系统; ⑤计算机参数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图 1 新设计的含天然气水合­物松散沉积物及物理参­数测量系统示意图及实­物照片Fig. 1 Schematic diagram (a) and photo (b) of the newly designed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gas hydrate synthesis and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in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① 高压反应釜及其内部各­项参数测量组件; ② 轴压控制及测量系统; ③ 气压控制及测量系统; ④ 温度控制及测量系统; ⑤计算机参数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图 1 新设计的含天然气水合­物松散沉积物及物理参­数测量系统示意图及实­物照片Fig. 1 Schematic diagram (a) and photo (b) of the newly designed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gas hydrate synthesis and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in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  ?? 图 2高压反应釜内部结构­Fig. 2 Inner structure of the high-pressure reactor
图 2高压反应釜内部结构­Fig. 2 Inner structure of the high-pressure reactor
 ??  ?? 图 4第二轮次实验过程中­温度、轴压、气压、差压、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和纵­横波速度等的变化Fi­g. 4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xial pressure, gas pressure,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Sh) and measured VP and VS during the second round experiment
图 4第二轮次实验过程中­温度、轴压、气压、差压、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和纵­横波速度等的变化Fi­g. 4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xial pressure, gas pressure,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Sh) and measured VP and VS during the second round experiment
 ??  ?? 图 3第一轮次实验中温度、轴压、气压、差压、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和纵、横波速度的变化Fig. 3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xial pressure, gas pressure,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Sh) and measured VP and VS during the first round experiment
图 3第一轮次实验中温度、轴压、气压、差压、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和纵、横波速度的变化Fig. 3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xial pressure, gas pressure,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Sh) and measured VP and VS during the first round experiment
 ??  ?? (a)~(f)中甲烷水合物的饱和度­依次为 3.5%, 14.4%, 21.9%, 26.3%, 33.0%和 37.2%; 首波起跳点如箭头所示­图 6实验过程中获取的纵­波和横波波形信号Fi­g. 6 P- and S- waveforms recorded during methane hydrate formation in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a)~(f)中甲烷水合物的饱和度­依次为 3.5%, 14.4%, 21.9%, 26.3%, 33.0%和 37.2%; 首波起跳点如箭头所示­图 6实验过程中获取的纵­波和横波波形信号Fi­g. 6 P- and S- waveforms recorded during methane hydrate formation in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  ?? 图 5第三轮次实验过程中­温度、轴压、气压、差压、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和纵­横波速度等的变化
Fig. 5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xial pressure, gas pressure,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Sh) and measured VP and VS during the third round experiment
图 5第三轮次实验过程中­温度、轴压、气压、差压、甲烷水合物饱和度和纵­横波速度等的变化 Fig. 5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xial pressure, gas pressure,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Sh) and measured VP and VS during the third round experiment
 ??  ?? 图 7实测声波速度与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以­及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Fig. 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sured ultrasonic velocity and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and comparison of data obtained by this work with previous work
图 7实测声波速度与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以­及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Fig. 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sured ultrasonic velocity and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and comparison of data obtained by this work with previous work
 ??  ?? 红色、蓝色、洋红色和黑色线分别代­表甲烷水合物悬浮于孔­隙流体中、作为支撑颗粒、在沉积物颗粒间起胶结­作用以及作为包裹沉积­物颗粒的胶结物时的等­效介质模型[38‒40]预测曲线; 实线表示实验初始孔隙­中盐水完全饱和, 用于考察第一轮次合成­实验中甲烷水合物的赋­存形式; 虚线表示实验初始孔隙­流体中含有1%的自由甲烷气, 近似地模拟第一轮次分­解实验之后第二、三轮次的合成实验图 8实测纵横波速度与等­效介质模型预测速度对­比
Fig. 8 Comparison of VP and V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ose obtained with effective medium model prediction
红色、蓝色、洋红色和黑色线分别代­表甲烷水合物悬浮于孔­隙流体中、作为支撑颗粒、在沉积物颗粒间起胶结­作用以及作为包裹沉积­物颗粒的胶结物时的等­效介质模型[38‒40]预测曲线; 实线表示实验初始孔隙­中盐水完全饱和, 用于考察第一轮次合成­实验中甲烷水合物的赋­存形式; 虚线表示实验初始孔隙­流体中含有1%的自由甲烷气, 近似地模拟第一轮次分­解实验之后第二、三轮次的合成实验图 8实测纵横波速度与等­效介质模型预测速度对­比 Fig. 8 Comparison of VP and V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ose obtained with effective medium model prediction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