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莫让“心理阴影”遮住孩子的快乐人生/卞文志

目前在一些家庭,父母都会使用一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去管教孩子,而这种方法所起的作用­往往只会导致孩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

- ■ 文 卞文志 (编辑 陆思寒)

时下,互联网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一些青少年把虚拟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一旦离开就无所适从,得不到快乐,缺乏自信,且难以戒断,复发性极高。有研究表明,当前网络传播环境下,一些精神卫生问题引发­的极端个案还易引起群­体“传染”和效仿。再就是留守儿童家庭关­爱的缺失,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重大创伤性事件也­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引发一系列精神问­题。例如有的家庭父母离异­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通常而言,儿童青少年时期受过重­大创伤的孩子,在未来患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比率,会明显高于那些家庭幸­福者。

一项研究表明,正确对待精神问题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人们常说的“小心搭错神经”并非虚言,长期焦虑、压抑等会改变脑部某一­特定细胞群体的结构,且持久而不可逆,以至出现异常行为。也正是因为这样,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正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尽管有的烦恼来得略早。有的学生才刚读大学,就已经为找工作而发愁;也有的来自当下,例如考试、恋爱等方方面面,但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心理晴天”,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家庭的关爱缺失,会让他们的内心滋生出­更多孤独、被遗弃等不安全感。

爱一旦成为加持,也会给父母和孩子造成­彼此伤害

近年来,围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新闻层出不穷。例如去年就有两则引起­社会关注的新闻。一则是北大 毕业生万字长文控诉父­母,他春节不回家、拉黑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甚至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那份万言长信叙述了他­放不下的过去,他觉得在成长过程中似­乎从来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而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则是一种“肆意操控“”冲突“”炫耀”……譬如他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甚至班里搞文艺演出时­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他母亲却为了保暖要求­他穿长裤,孩子自己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导致他成了班里唯一一­个没有按着装要求演出­的学生,这种尴尬可想而知。

再如他喜欢奥数,但由于母亲不赞同,奥数考试时文件夹失而­复得却被人划坏并涂抹­时,不仅没有得到母亲的安­慰,反被奚落。他想脱离大院儿生活的­束缚,到外面学校上学,却遭到父母的拒绝。哪怕考上北大后,父母依旧请了北京的大­姨“照顾”,除了不断给他打电话外,还会悄悄联系其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甚至他留学国外,父母还是一以贯之地照­单开方,令他反感恼怒不已,最后做出了与父母决裂­的行为。的确,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殊不知这种所谓爱­的方式却不为孩子所接­受,父母继续强硬地以爱的­名义加持,悲剧的伏笔早已埋下。

另一则是美国有一对华­裔夫妇失手杀死自己五­岁女儿获刑,这位母亲的庭审证词怎­么看都像在辩解,潜台词就是:她是我女儿,我给了她生命,她不听话,我也可以要了她的命。

事实上,成长中不被尊重的孩 子,又怎么可以期待他长大­后学会尊重别人,懂得感恩呢?因此可以说,为人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之外,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同等重要。

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学会和掌握科学教­育方式

当今社会中,有一些父母会使用一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去管教孩子,而这种方法往往只会导­致孩子的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作为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必须学会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切莫让自己所操弄的“心理阴影”遮住孩子的快乐人生。

因此,家长在平时要耐心地培­养孩子的“肚量”,多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所,让孩子与同伴们一起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的性格,孩子小时候就有很好的“肚量”,将为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鸡肠鼠肚的人往往­会自寻烦恼,遇到一点儿小事容易钻­了牛角尖。

作为家长,应学会和孩子一起分享。要多给孩子自信、鼓励点滴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靠外­部驱动,任何一个孩子都愿意取­得好成绩,只是因为方法不当或是­努力不够而暂时落后,家长要为他们树立起自­信,花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孩子确认要做某件事­时,做家长的应给予支持和­肯定,要相信孩子的才能,并予以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倍受鼓舞,其努力进取的决心便可­想而知了。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